虎嗅 13小时前
133岁的“柯达胶卷”,要破产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曾是影像行业代名词的柯达公司,如今正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由于5亿美元到期债务无融资渠道,公司市值暴跌,股价大幅下挫,并向投资者发出了生存预警。最新财报显示,柯达营收、毛利润及净利润均出现下滑,现金储备远不足以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公司试图通过终止退休金付款和推进养老金资产返还计划来筹集现金,但分析师普遍持悲观态度。此次危机根源在于柯达长期的转型不成功,业务战略摇摆不定,其在制药、区块链等领域的跨界尝试也未能扭转颓势。尽管拥有专利和部分胶卷市场的复苏机会,但高利率环境下,柯达的生存窗口正迅速关闭。

柯达公司正面临严峻的5亿美元到期债务危机,由于缺乏融资渠道,公司面临“难以继续经营”的风险,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蒸发严重,显示出其财务状况的极度恶化。

公司最新财报显示营收、毛利润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且现金及等价物仅剩1.55亿美元,远不足以覆盖即将到期的5亿美元债务,这引发了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

柯达的困境源于长期以来转型战略的失败和业务的不确定性,包括在制药、区块链等领域的跨界尝试均未取得成功,未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

尽管柯达拥有丰富的影像和化学技术专利,且胶卷需求有所回升,但当前高利率环境和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其融资能力枯竭,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可能面临裁员、资产出售甚至二次破产。

回顾历史,柯达曾是影像行业的王者,发明了首台数码相机,却因担心影响胶卷业务的利润而拒绝拥抱数码时代,最终被索尼、佳能等竞争对手超越,这一历史性误判是其衰落的关键原因。

提到“柯达胶卷”,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但很可惜,作为曾经的影像行业代名词,伊士曼·柯达公司快要撑不住了。

2025年8月13日,美国CNN爆出一则消息:这家曾主宰全球胶卷市场的百年老店,如今因5亿美元到期债务无融资渠道,面临重大经营危机。公司向投资者发出生存预警,称公司可能“难以继续经营”。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瞬间失去了对这家133岁企业的最后耐心,柯达股价在消息发布后暴跌引发市场恐慌。股价次日暴跌19.91%,夜盘持续下挫,将公司市值打到不足6亿美元。而在1997年,这个数字曾是310亿美元。

而且这已是柯达本世纪第二次濒临破产边缘了,接下来,谁能助力柯达力挽狂澜?

5亿美元债务压顶,柯达撑不下去了

柯达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恶化。二季度,柯达实现营收2.63亿美元,同比下降1%;毛利润5100万美元,下降12%;净亏损2600万美元,去年同期公司净收入2600万美元,由盈转亏。更致命的是,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剩1.55亿美元,却面临12个月内到期的5亿美元债务。

柯达在财报中警告,目前没有可落实的融资渠道或可用流动资金,来偿付约5亿美元即将到期的债务。“这些情况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虑。”柯达表示,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是持续降本并将投资转化为“长期增长”。为筹集现金,柯达将终止退休养老金付款,还公布了一项5亿美元的养老金资产返还计划,这些资金将用于减少债务。

柯达发言人表示,公司有信心在贷款到期前偿还大部分款项,并对剩余债务和优先股进行修改、延长或再融资。但分析师普遍持悲观态度,彭博社指出,柯达的信用评级已降至垃圾级,融资成本飙升,这将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此次债务危机,可以归结为柯达长期以来转型尚未成功的延续。柯达在转型过程中,业务战略摇摆不定。2020年开始,柯达财报对主营构成进行了调整,分为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先进材料和化学品、品牌以及其他五部分,胶片被放进了先进材料和化学品业务内,虽盈利但占比应该不足10%。

今年二季度,柯达再度宣布推进扩大其特种化学品和制药相关产品线的计划,并称正在投资“数千万美元”开建新的实验室和制造工厂。有分析师质疑:“相比其他仿制药制造商,柯达没有丰富的仿制药生产经验。”

柯达的制药业务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柯达以51亿美元收购药企斯特林,但6年后以半价出售。2000年代,柯达再次打造的医疗成像业务因亏损被分拆。2020年开始才转型原料药生产。

那年,柯达宣布获得美国政府7.65亿美元贷款,计划转型生产仿制药原料。这一消息出来,刺激股价两天内暴涨,市值一度回升至14.5亿美元。这笔贷款被给予的希望是能让柯达在新冠疫情中成功转型的关键。不过,根据《华尔街日报》当年12月的报道,这笔贷款最终还是被叫停了。

近年来的跨界业务,除了进军创新药外,柯达还尝试过区块链。2018年1月,柯达与WENN Digital合作推出区块链版权平台及加密货币KODAKCoin。这是一种以摄影师为导向的区块链加密货币,旨在为摄影作品的授权支付提供便利。

项目启动时正值比特币从峰值暴跌的“加密寒冬”,私募募集不足预期。尽管测试版宣称两个月内产生百万美元版权追偿,但平台始终未完成代币系统整合,在监管和技术压力,代币发行多次推迟,最终在2020年悄然关闭。

如今,柯达再度站上悬崖边。在当前的高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高风险企业避之不及,柯达融资能力枯竭,生存窗口恐正在关闭。若柯达无法在年底前解决债务,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导致裁员、资产出售或二次破产。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柯达也并非全无机会。柯达拥有丰富的专利库,其涉及影像和化学技术的专利仍具有一定价值。此外,近年来胶卷需求在复古风潮下有所回升,有可能吸引潜在买家,为公司带来资金。

影像之王的传奇历史

家喻户晓的柯达陨落,令人唏嘘。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是如何一步步将其推至巅峰,且展现惊人的商业天赋。

1854年7月,伊士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沃特维尔。他是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妹妹,7岁丧父,原本尚可的家境因此日渐窘迫。14岁时,伊士曼为分担母亲压力辍学,进入保险公司做杂役,每周仅挣3美元。此外,他还兼职销售书架、向家庭主妇推销编织针,常遭冷眼也未曾放弃。工作几年后,伊士曼有了点积蓄。

25岁时,他花94美元购置了一套照相器材并学会摄影。当时的摄影器材极为笨重,操作繁琐,这让伊士曼萌生了改进摄影器材、简化拍摄手续,使摄影“面向大众化”的想法。当时照相技术尚处初创阶段,效果欠佳。伊士曼每天下班后就一头扎进自家厨房进行研究,并逐渐揭开了诸多化学奥秘。

1878年,他发明了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1879年,他又发明乳涂敷机,开始批量生产干片。1881年,27岁的伊士曼凭借多年积蓄的5500美元,在罗切斯特创立伊士曼干板制造公司,开启创业之路,这便是柯达公司的前身。

五年后,伊士曼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伊士曼胶卷”,终结了使用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1888年,其小型口袋式照相机“柯达一号”推向市场,其广告语“你只要按一下按钮,其余的事由我来负责。”使得其迅速走红。同时,该相机拍完后可原封不动送去冲洗,这种创新的样式与销售方法在摄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摄影爱好者从此告别了用马车装载照相器材的时代。

1892年,伊士曼将公司正式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1895年,柯达公司以5美元的售价推出口袋式照相机,轰动全球。此后,柯达持续创新,创造了柯达的巅峰期:1930年时,柯达就已控制全球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和惊人的90%利润。在美国本土,其胶卷市场占有率高达90%,相机市场达85%。

至于伊士曼,消息称他已于1932年3月在柯达发展巅峰期间在家中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77岁的生命。他临终前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To my friends:My work is done.Why wait?”。当时的伊士曼绝对想不到以后的柯达会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柯达创下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这一时期,柯达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每天的研发投资额高达150万美元,仅总公司就雇用了约2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从事各类研究工作。

紧接着,1963年,柯达推出Instamatic相机,这是一款操作极其简便的傻瓜相机,只需按下快门即可拍照,深受消费者喜爱。Instamatic相机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摄影的大众化。1966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完全碾压当时的第二名。1981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利润甚至超过福特汽车。

整个20世纪,柯达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和卓越的品牌影响力,牢牢占据着全球影像市场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家庭用户,柯达都是他们首选的品牌。柯达的胶卷和相机成为了记录时代的重要工具,无数珍贵的瞬间通过柯达的产品得以保存。

致命误判: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拒绝数码时代

1975年,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柯达实验室研发工程师史蒂夫·萨松成功制造出全球首台数码相机——一个重3.6公斤的笨重盒子,记录下一只小狗的黑白影像。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本该引领柯达进入新时代的发明,却被管理层束之高阁。原因很符合人性:“90%的利润率让决策层因担忧数码技术冲击核心胶卷业务,迟迟不愿全面转型”。

1991年柯达虽推出售价3万美元的商用数码相机,但始终未全力投入。与此同时,索尼、佳能等日企却在数码领域突飞猛进,柯达的市场份额慢慢被新一代创新者蚕食。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而彩色胶卷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到2003年,柯达数字化率仅25%,竞争对手富士已达60%。柯达直到2004年才推出6款数码相机,利润率仅1%。

哈佛商学院曾在案例研究中揭开了一个残酷事实:柯达每卖一台数码相机亏损60美元。这与其说是技术失败,不如说是商业模式崩溃:它始终无法摆脱对胶卷暴利的依赖。

2007年是柯达最后的转折点。公司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2.8万人,裁员幅度高达50%,同时出售核心资产: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卖给新加坡伟创力,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售予加拿大公司,乐凯股份仅以3700万美元抛售。

但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2年1月19日,柯达在纽交所交易被暂停——股价连续30天低于1美元。当日,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负债近68亿美元,资产仅51亿美元,当时债权人多达10万人。

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柯达仅有2007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紧接着的破产重组是一场残酷的瘦身手术。2013年柯达以出售几乎全部核心资产为代价勉强重生:出售文档成像业务获2.1亿美元,以5.25亿美元抛售1100项数字成像专利。

2013年8月,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批准重组计划,柯达从破产保护中走出时,“已变成一家小型数码影像公司”,先后涉足喷墨打印机、数码相框等领域并进行跨界尝试第二增长曲线。然而,这些转型举措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柯达的命运,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如今再一次传来破产信号。

柯达发明了颠覆性技术,却因既得利益过于丰厚而自我束缚。柯达的陨落再一次印证了那个朴素的真理:在科技颠覆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恒的创新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柯达 债务危机 影像巨头 转型失败 数码相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