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4小时前
中国小家电,巨头难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的“互喷”事件引发关注。事件起因于一段质疑徕芬剃须刀性能的视频,随后双方在离职补偿、合作费用等方面展开激烈争论。徕芬以“戴森平替”的定位迅速崛起,通过社交电商和内容营销实现销量爆发,并在高速吹风机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品线扩张,徕芬也面临着“被平替”、新品盈利能力不足以及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挑战。文章深入分析了徕芬的崛起之路、多元化尝试中的瓶颈,并探讨了中国小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巨头难产、技术壁垒不高、同质化竞争等困境,揭示了国内小家电企业在“消费+科技”浪潮下,向消费科技巨头转型的艰难性。

💨 **徕芬的崛起与“戴森平替”策略**:徕芬创始人叶洪新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对高端家电产品(如戴森)的向往与价格敏感性之间的痛点,推出了高性价比的“戴森平替”高速吹风机。通过精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内容种草,徕芬迅速打开市场,销量超越戴森和米家,实现了从0到40亿元的销售额增长,成为新兴小家电领域的代表品牌。

⚔️ **“互喷”事件暴露出的矛盾与挑战**: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潘坚之间的公开争执,揭示了公司内部管理、离职补偿以及合作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深层矛盾。前员工及其亲属发布的评测视频引发的争议,也反映出品牌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如何平衡产品评价、商业合作与声誉维护的复杂性。双方的言论交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品牌的公众形象。

📉 **多元化尝试中的盈利与竞争瓶颈**:在高速吹风机取得成功后,徕芬积极拓展电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护理品类,但这些新品类并未能复制吹风机的成功。电动牙刷线据称净亏损8000万,而剃须刀业务虽投入巨大,但盈利能力堪忧,且面临与友商在产品设计和技术上的相似性争议。同时,曾经的“平替”策略也面临“被平替”的挑战,低价位产品正在冲击徕芬的市场份额。

🏭 **自建工厂策略在新品类上的挑战与小家电行业的普遍困境**:徕芬自建工厂以控制成本、让利消费者的策略在吹风机品类上取得了成功,但随着产品线的扩张,如电动牙刷的出货量不足以支撑规模效应,对供应链的成本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小家电行业普遍存在市场规模天花板、品类碎片化、技术壁垒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用户复购率低等问题,导致难以诞生能够与国际巨头比肩的头部企业,多数品牌仍停留在单一品类或微创新阶段,距离真正的“消费科技巨头”尚有距离。

💡 **专利与研发投入的结构性问题**:徕芬在高速吹风机领域宣称拥有238项专利,但天眼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专利集中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占比不高。文章对比了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指出大多数小家电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有限,未能构建起足够坚实的技术护城河,这使得品牌在面对模仿者和技术迭代时,容易陷入被动,难以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近日,徕芬创始人与前员工“互喷”,让吃瓜群众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件的起因是:徕芬前员工潘某的亲弟弟(楼斌)运营的自媒体,发布了一期“徕芬和飞科对比测试”视频,质疑“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这一内容引发了徕芬创始人叶洪新的不满,他认为,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叶洪新还表示,“怼的不是楼斌,是楼斌的哥哥潘坚,其是徕芬的前员工”。当晚,叶洪新又发文配图,声称“2022年,潘坚拿到了500万现金离开,后来持续靠出卖和打击徕芬获利,一直到现在”。此外他还提到,潘坚勾结徕芬内部员工,一期0成本内容合作,但对公司报价50万元(已收款),被公司发现后才永久解除合作。

对此,自媒体博主楼斌回应称,内容良心不在是否“恰饭”,而在如实呈现产品体验,观众自有判断。若对此次胡渣剃净一镜到底对比有异议,可自行用同样方式验证。在拍视频前测了几十轮了,虽然每次结果轻重各有不同,但不影响整体结论。

对于叶洪新的指责,潘坚也进行了否认。其表示,拿了500万元离职的事实背景是,当初叶洪新拉其入伙,承诺给他股份(上市前给5%+上市后再给2%)。而在双方谈500万元时,那些股份估算价值已经上亿。至于“50万元项目”,他称“本身是免费合作,但包含中间人费用”。

潘坚还发文称:“你说我靠出卖徕芬赚钱,这句话,也请你拿出实锤的证据链,不然我保留追究你的法律责任。”同时,还不忘了给飞科打广告——他表示,此次和飞科的合作核心原因是,非常认可飞科二十多年的技术沉淀。选择F8这款创新产品,是因为它凝结了飞科的技术结晶。全身配置拉满,价格公道,有太多产品力故事值得细细挖掘。

但“口水仗”仅打了两天,8月18日,叶洪新微博账号已不见相关帖子,其还发文称“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潘坚转发称:竞争会有,商业常态,回归产品,才是根本,其他都不重要,祝好!楼斌也发文回应:“风波就到这里吧,至于侵犯我和我哥名誉的事情,只要日后不再反复,我们也不再追究。”

对于徕芬而言,舆论纷争虽然结束,但深层次的矛盾早已萌生。

01 戴森平替

有人说,叶洪新是踩了狗屎运,站在了风口上。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叶洪新从17岁开始就在工厂里面打工,家庭困难时甚至还去街上捡过垃圾。后来,通过淘宝电商攒了第一桶金后,叶洪新开始了创业,经过了几次失败后,才在2018年创立了徕芬。

在创办徕芬时,叶洪新想了三个问题:能不能让产品更好用、更好看、更实惠。彼时,英国品牌戴森在国内市场推出高速吹风机,凭借轻便快捷、低温监控、负氧离子等特性迅速抢占市场,但其高达3000元的价格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徕芬迎着“戴森平替”的风口而生。

2021年,徕芬的第一款产品高速吹风机LF01面世,这款吹风机号称搭载了11万转/分钟高速马达,在外观设计、功能、核心参数上直接对标红极一时的戴森高速吹风机,且599元的定价仅是戴森价格的五分之一。

在通过“技术普惠”打造“最优产品”的同时,徕芬还辅助以足够的推广资源,使其迅速成为爆品。为迅速铺开市场,徕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达人推荐等形式,对其高速吹风机进行“内容营销式种草”,集中声量强化其“吊打”戴森、“技术普惠”等特质,以“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户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底,一则红杉资本前合伙人王岑的商业课堂视频片段在抖音意外走红——视频中,叶洪新作为学员提问“应专注单品还是多元化”,王岑直言 “小家电在商业模式上还是要靠耗材挣钱,绝对不能靠一个吹风机吹五年”。这则播放量过亿的短视频,让成立仅两年的徕芬一夜成名——当天高速吹风机销量从不足20台跃升至100多台,直接带动销售额暴涨。

在此过程中,徕芬始终仅仅抓住社交电商的风口:将首次产品发布会视频切成多条不同时长的切片,投放到抖音、B站等平台,视频中反复强调“11万转高速电机”“599元售价”与戴森的对比,精准戳中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

广泛且精准的营销,让徕芬高速吹风机销量猛增。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徕芬在抖音电商斩获 1.54 亿元销售额,超过戴森与米家的总和。但与此同时,徕芬在投放上也花了不少钱。

36氪之前曾在报道中提到,2021年徕芬将创始人叶洪新在首场产品发布会的内容剪辑成切片广告,投放至抖音、B站等平台,仅信息流投放一项就耗费了千万元资金,而当年徕芬的GMV只有1亿元。

不过,据业内消息,徕芬成立以来还从未亏损过。这一方面是因为起家于线上的徕芬没有渠道建设费用、经销商分成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徕芬坚持产品在自己的工厂生产,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利消费者。

这个策略在吹风机品类上十分有成效。一位投资人曾透露,依托每年至少500万台的出货量,东莞工厂建起的吹风机生产线给徕芬带来了20%的毛利提升。

02 多元化瓶颈

依靠“戴森平替”的标签,徕芬在短短六年内完成了从从0到40亿元的销售额跃升,走上了新兴小家电领域的竞争牌桌。此时,徕芬也面临着“专注单品还是多元化”的问题。

摆在徕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的是:“戴森平替”正在遭受“徕芬平替”的围剿。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成为吹风机线上主销价格段,份额同比提升近11个百分点,销售量增速达76.8%。但徕芬官网显示,其大部分吹风机价格在399元起,仅有两款低于300元。曾经靠“把3000元吹风机做到599元”颠覆市场的徕芬,如今正被更低价位的“平替”产品冲击。

今年5月23日召开的徕芬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徕芬推出了号称全球首款搭载工业级直线电机技术的“徕芬直线往复式剃须刀”T1 Pro和P3 Pro,这也成为徕芬继吹风机、电动牙刷之后的第三款个人护理品类。

据界面新闻报道,电动牙刷并没有如高速吹风机一样为徕芬带来足够的盈利。界面新闻采访的徕芬前员工曾透露,2024年全年,徕芬牙刷产品线净亏损8000万。叶洪新在8月17日发布的信息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他提到:“299元的售价我们只有40%不到的毛利,被70%左右毛利的对手按在地上摩擦。(我们认输了)这个品类极度畸形,劣币驱逐良币,只有坑蒙拐骗满是套路的可以活。”

电动剃须刀业务被徕芬寄予厚望。叶洪新直言,电动剃须刀投入4年来研发,“这是徕芬的巅峰之作,也是全公司认知的结晶,希望代表国产剃须刀向国际大牌掰掰手腕”。但在媒体沟通会上,叶洪新也坦言“实际上我们毛利率非常低,我们算了一下账,剃须刀今年大概率100%亏损”。

然而,电动剃须刀推出后却引发颇多争议。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徕芬的T1 Pro剃须刀与松下AIR TM20在刀头设计、握持弧度、配色方案、营销海报等方面均高度相似。

但实际上,T1剃须刀的专利早在2022年就已经提交,远早于松下Air的研发和上市的时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徕芬在产品方面过于追求“苹果式”的产品主义,电动剃须刀产品前前后后打磨了四年,中间多次计划上市,但内部觉得产品还不够好,发布时间反复延期,加上产品外观设计过早泄露,导致友商抢先推出了同类产品,使得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此外,自建工厂策略正在徕芬的新品类上失效。以电动牙刷为例,目前其出货量不足以实现自建供应链的规模效应,随着徕芬产品线的扩张,对于供应链环节的成本把控能力要求就更高。

03 巨头难产

徕芬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小家电行业的困境。

近些年,搭乘着“科技+消费”概念的东风,一些国货新品牌快速崛起,比如酸奶机起家的小熊电器、靠扫地机器人崛起的科沃斯、做扫地机的添可以及做高速吹风机的徕芬。但从目前来看,国内尚未出现能够与飞利浦、戴森等一较高下的小家电巨头。

从已经上市的小家电公司来看,年营收通常在几十亿,净利润大多为几亿——最高的苏泊尔2024年营收刚刚突破220亿元,净利润为22.44亿元;最低的利仁科技2024年营收为3.81亿元,净利润刚刚突破0.1亿元。这也造成了小家电企业市值普遍不高——最高的石头科技目前市值大约为541亿元。

小家电行业难以诞生巨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规模来看,小家电行业有明显的天花板。自2022年以来,小家电整体零售额处于下滑趋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549.3亿元,同比下降9.6%。2024年,这一数额继续下降0.8%,靠国补挽救了部分颓势。

同时,小家电品类高度碎片化,传统大单品(电饭煲)、智能清洁(扫地机)、个护小家电(电动牙刷、剃须刀)等需求差异显著。中国小家电企业大多是从单一品类起家,比如九阳依赖豆浆机、徕芬凭借电吹风、石头科技靠扫地机器人……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品类天花板隐现,小家电企业不可避免地走上多品类发展的道路,比如徕芬推出电动牙刷、剃须刀,石头科技转向了洗衣机等大家电,小熊电器的SKU甚至超过了1000款……如此一来,又容易导致资源分散,对于整合上游供应链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小家电技术壁垒不高,产品更新换代只是做微创新,或者微调颜值设计。一款产品爆了,就会迅速涌现大批模仿者,同质化非常严重。且小家电具有“低频消费”属性,用户复购率低,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以徕芬为例,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电机技术展开,比如,徕芬高速吹风机号称拥有238项专利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但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在东莞市徕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开的58项专利中,大多数属于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有关的专利占比不到10%。

实际上,国内小家电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成本均不高。传统小家电品牌飞科电器2024年研发投入仅9642万元,占营收比重仅2.32%;苏泊尔在2024年的研发费用仅为4.7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约为2.09%……新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高,比如,2024年小熊电器研发投入约1.9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09%;而石头科技2024年的研发费用为9.7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8.13%……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的众多小家电企业尚未真正支撑起“消费+科技”概念,也难以真正成长为消费科技巨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消费”,作者:张二河,编辑:卢旭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徕芬 戴森 小家电 科技普惠 品牌营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