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理念捉襟见肘。
2025年7月,美国户外品牌Patagonia(巴塔哥尼亚)在小红书开通官方账号,但一条高赞评论“能不能开直营店,别让代理假扮直营了”引发了不少热议。
该账号由上海巴塔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巴塔”)运营。上海巴塔户声称是Patagonia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授权商,管理3家线上直营店和7家实体店,并授权部分二级经销商,涵盖线下户外集合店及两家京东店铺。
界面新闻报道称,Patagonia亚太区总监Bremen Schmeltz回应:“Patagonia在中国没有雇员。自2006年起,我们在中国维持小规模业务。”总部并未进一步说明在华授权细节。
另外,在Patagonia小红书账号下的一个评论贴出了品牌关于新疆(棉)的声明,而这,可能会是Patagonia未来在中国市场运营的一个巨大雷区。
01
Patagonia成立于1973年,由攀岩者伊冯·乔伊纳德创立,核心理念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环保责任,“地球是唯一股东”成为其标志性口号。
2011年,Patagonia在“黑色星期五”刊登整版广告“不要买这件夹克”,呼吁减少不必要消费,但当季销售额仍增长约30%。2022年,乔伊纳德将约30亿美元公司股权转入信托与环保组织,每年将约1亿美元利润用于环保。公司设定年增长率上限5%,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快速扩张,成为“反消费主义”的典型代表。
对巴塔哥尼亚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这本书
然而,商业现实不断冲击这一理念。2010年代,Patagonia抓绒背心被硅谷工程师和华尔街金融人士奉为“制服”。
2019年,品牌公开拒绝为金融或化石能源企业提供定制Logo,但二级市场高价倒卖和灰色渠道仍使其产品成为“错位消费”的象征。品牌可以拒绝特定客户,但无法阻止市场重新赋予产品身份标签。
在业绩方面,Patagonia 2023财年销售额约10亿美元,2024年全球范围小幅裁员(不足100人)。同期,竞争对手始祖鸟营收在两年内几乎翻倍,超过20亿美元。
供应链问题亦凸显:官方披露95%以上碳排放源自供应链,2021年COP26期间,Patagonia宣布不再以“永续”自诩,避免误导消费者。
02
Patagonia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由南京麦金利户外代理,后由上海巴塔接手。曾维刚一直是代理团队的核心职业经理人,对外自称“中国大陆区负责人”。
Patagonia美国官网在国际运输政策页面直接链接天猫旗舰店,似乎默认上海巴塔运营的线上店为官方认可渠道,但总部仍强调“中国区没有雇员”,导致身份模糊。
这种模糊身份放大了定价与渠道争议。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Patagonia价格普遍比美国高约22.3%:经典T恤美国售价45美元(约323元),天猫售价399元;Torrentshell冲锋衣美国179美元(约1284元),国内1599元。
代理商解释差价源于关税和增值税,但消费者更在意折扣差异:中国奥莱普遍7–8折,美国官网及奥莱常见5折,国内极少出现“黑五”式促销。
渠道管理同样面临挑战。据曾维刚透露,2025年以来,各平台累计反馈售假店2062家,仅关闭1405家,关闭率约54%,不足六成。同时,唯品会等买手渠道正品T恤售价295.9元,比天猫便宜26%,出现“官方更贵”的倒挂现象,进一步削弱信任。
尽管困境重重,Patagonia在中国尝试延续品牌理念。上海巴塔自2022年起加入“1%地球税”,在成都、上海设立维修工坊,举办修补活动和纪录片放映;西安门店组织旧衣改造。2023年“618”期间,还尝试以旧物交换对抗电商促销。
然而,这些举措似乎还尚未撬动更大市场。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运动户外用品市场规模5227亿元,但户外运动参与率仅约28%,户外服饰渗透率约20%,远低于美国的55%与40%以上。Patagonia专注攀岩、飞钓、越野跑等小众场景,门店和SKU远少于始祖鸟、北面,触达人群有限。
此外,环保理念已成行业共识,国产品牌与国际竞争者纷纷强调再生材料和公益合作,Patagonia差异化优势被稀释。加上2025年加州禁售含PFAS防水服装(AB 1817),Patagonia提前采用无氟DWR替代,导致面料成本提升10%–15%,进一步增加供应链压力。
另一层面,我们也认为,单纯的环保概念无法支撑品牌长期发展,毕竟消费者看重的是好产品,而不是好概念。此前,主打环保概念的allbirds便遭到经营困境。
Patagonia在中国的困境,本质上是理念与商业现实、代理制与消费者期待的错位。环保姿态赋予品牌稀缺性,但模糊身份、价格差距与渠道混乱削弱信任。
在竞争激烈、消费者敏感的中国市场,仅靠环保叙事难以立足。能否在坚持“不为增长而增长”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价格透明、渠道正规和真实体验的需求,将决定其能否突破小众圈层,避免沦为“环保乌托邦”的象征。
蔚然时尚认为,具有一定号召力的Patagonia在中国市场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但主要看企业是否真的重视中国市场的品牌运营。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内容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蔚然时尚”,作者:loy3z,编辑:刘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