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5小时前
如果AI开始用钱:加密货币能接住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AI与金融支付的结合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章分析了传统支付系统因安全、合规、手续费、拒付风险等因素,难以适应AI和机器人协作支付的需求。随后,文章提出了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潜在解决方案,探讨了其在AI原生服务、DvP/DOP(付款即交付)以及微支付粒度上的优势。文章还展望了AI支付的三种关系(人↔机、机↔人、机↔机),并以多Agent游戏、自动化代码悬赏、电力优化等场景为例,展示了加密支付的可落地性。最后,文章强调了AI独立支付能力的关键在于数字身份和“代码即法律”的契约精神,并通过信用卡与数字货币的密码学同构性,指出了未来支付基础设施的演变方向,并提示了AI推理不确定性下引入刚性约束的重要性。

💰 **传统支付不适配AI支付的根本原因**:传统支付系统在设计上倾向于“对抗机器人”,存在如CAPTCHA、生物识别等验证方式,并且费率以按笔计费为主,这与AI之间高频、小额的协作支付模式不符。此外,信用卡支付涉及的“三要素”(卡号、有效期、CVV)因PCI DSS等安全规定,AI难以合规地存储和处理,且AI缺乏独立的经济后果承担能力,交易的可撤销性也与AI形成自洽经济体的目标相悖。

🚀 **加密货币在AI支付中的核心优势**:加密货币,特别是其不可撤销的交易特性,能够实现“付款即交付”(DvP/DOP),完美契合AI原生服务的模式,即一次Prompt、一次算力、一次输出,支付对价清晰且即时完成。加密货币的最小计量单位(token)可以与AI模型的输出单位(token)对齐,支持按量计价和微支付,甚至可以由Agent发行自己的结算token,通过链上合约实现预付、退款、分账等复杂经济行为,这是法币体系难以实现的。

🎮 **AI支付的落地场景与支付关系**:AI支付关系可分为人向机、机向人、机与机。其中,“机与机”的支付天然适配加密货币。文章列举了多个可落地场景,如多Agent游戏中的AI之间互相打赏和购买素材,自动化代码悬赏中的机器人按规格自动结算,以及电力/用能优化中AI控制与结算能源调度的场景。这些场景都体现了AI在无需人类直接干预下进行自主支付的潜力。

🔐 **AI支付的安全与身份构建**:将钱包私钥直接交给AIAgent在安全上存在风险。更可行的路径是实现交易构造与签名的分离,即Agent构造交易包,本地离线签名设备完成签名,再上链广播。这一过程在密码学原理上与信用卡芯片的线下签名同构。AI通过加密货币完成支付,才能在数字世界中形成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拥有数字世界的身份,并通过链上签名建立不可撤销的委托关系,实现“代码即法律”的契约精神。

🤔 **AI推理不确定性下的刚性约束**:尽管大模型在理解人类意图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推理和计算过程中仍可能出错。为了解决AI在支付等关键路径上的推理不确定性,必须引入签名与规则层的刚性约束,通过工程手段弥补其不足。这要求技术、合规与经济设计进行多重协作,才能确保AI的支付能力落在可控、可结算、可追责的地面上。

本期讨论一个很酷的问题。听起来有点颠覆,但再想想也是一件很可能要落地、或者至少需要开始琢磨的事——如果AI要开始和“钱”产生关系了,比如要用钱、要帮我们付钱了,它该怎么办?

乍一听很酷,但金融业界中登老登们稍微想一想,这里面就全是坑了:安全、合规、手续费、结算速度、拒付风险……样样踩雷。

更别说未来如果真是一群AI同时协作下单、自动分账,现在的传统支付压根儿没为AI和机器人准备过入口。

那么问题来了:加密货币能接住吗?

本期我们就开开脑洞:聊一聊AI付钱这件事。展开一下:传统支付为什么不适合 AI?加密支付更合适吗?AI世界里的合规与身份,“身份与契约”会如何体现?未来的支付关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现在就能落地的场景?

一、为什么不能把信用卡交给AI

一个“谁是主体”角度的解释:

假如人类把信用卡“三要素”交给一个强大的Agent——它能识别网页、填写表单、完成支付,技术上确实可行。但此支付行为仍然指向持卡人本人,信用卡交易可通过银行申诉撤销,AI 既没有决策闭环,也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后果,这与希望 Agent 甚至 AI–AI 形成自洽经济体的目标相悖。

回到中本聪的原点:互联网上的付款依赖中介、交易可撤销;现实中用现金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可撤销。不可撤销的数字货币交易,才让AI 的支付与交付对等,像现实中的民事主体那样承担结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二、传统支付的合规红线:设计本来就是“对抗机器人”的

一个实操角度的解释:

这个问题问支付从业者,回答就很简单了——三个字:不合规。“AI记卡号”这件事本来就是雷区。

现在支付行业的标准:PCI DSS 对任何持卡人数据与敏感数据的存储、处理、传输有极严格要求:

CVV 不可存储,截图、语音、聊天记录、日志都不可以,prompt 里也不行。现在大模型LLM链路伴随向量库、日志追踪、备份,一次可见就可能多副本落地;甚至可能因幻觉回吐被动泄露。

唯一可行是让AI 永远看不到卡数据,转而用支付网关的 token 化、ID 触发扣款或高度间接的二层授权。但这一切意味着专网隔离、全链路改造与高昂成本,对小团队几乎不可行,传统支付因此对 AI 基本关上大门。但如果假定任何上云都有泄露风险,加密支付也需对抗同样的问题。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传统支付的体验与风控是“对抗机器人”的:CAPTCHA、生物识别、页面各异;费率以按笔计费为主,不适配 AI–AI 的高频小额。要从防范转为协作,需要支付范式的整体迁移。

三、DvP与“即付即得”:AI原生服务和加密支付其实是完美对应的:1 AI token = 1 crypto token

数字货币真正匹配的场景是DvP/DOP:付款即交付、即刻完成。

AI 服务天然契合这一范式——一次 prompt、一次算力、一次输出,支付对价清晰,若不满意可以再问再付,上一次支付买的是那一次的输出。相比订阅月费这种传统方式买现代服务,链上即用即付更原生。

更进一步,连计费单位可以对齐!1 AI token = 1 crypto token:链上token 的最小计量对应模型输出的 token,甚至让 Agent 发行自己的结算 token,用多少 token 输出多少 token 的结果,预付、退款、分账全由链上合约处理。这种按量计价与微支付粒度在法币体系中难以落地。

四、人↔机、机↔人、机↔机:有可落地场景吗?

支付关系可以拆成三类:人向机、机向人、机与机。

只要把人摘出去,机与机就是原生数字世界,crypto 天然适配;而目前 1.5 阶段,人仍在链路中,需要法币桥接与合规过渡。

在可落地场景上,多Agent 游戏最直观:玩家对 NPC/Agent 投喂与打赏,NPC 之间互相打赏、购买素材,角色设定驱动自治经济,智能合约自动结算。自动化代码悬赏也契合:机器人发布精确规格、收集提交、按份或工时自动结算,面对人或 AI 均可。电力/用能优化具备现实耦合:订阅天气 API,预测负载高峰与日照,提前制冷或蓄能,按 API 调用计费,由 AI 自动控制与结算。

五、信用卡向左,数字货币向右:它俩在密码学上本来就是同构的?

将钱包私钥交给Agent 在安全上不可接受。实践路径是交易构造与签名分离:Agent 在公网发现支付场景并正确构造交易包,发送到本地离线签名设备,通过二维码等光学通道单向传递;本地核对、签名,再上链广播。数字货币只需要一个签名,不需要任何交易中介,不需对接各家网关与表单,安全边界与简洁性兼得。

这一流程与信用卡芯片的线下签名同构。刷卡机为芯片卡供电,卡内电路本地签名后回传数据,读卡器并不读出密钥;区别仅在于物理与网络形态,以及算法从线下适用的RSA 到线上高效的 ECC。

由此分岔出两条路:支付卡向左,数字货币向右——同一密码学原理在不同场景演化为两种基础设施。

信用卡向左,数字货币向右”:AI+Crypto也许可以让一切殊途同归?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流行,在于便利性提升,但安全依赖中心化系统本身,这也带来高昂合规与风控成本。与之对照,链上钱包像你自己的POS 机,签名权收回本地设备。

作为人与AI 协作的规则层,code is law 可以落在标准化账单/发票上:Agent 生成支付提案,本地设备弹窗或二维码请求签名,签完即不可撤销。若要不上链,也可以用中心化托管与一次性口令、API 授权等代签流程,路径更简单,但信任与被攻破的风险也更高。

六、身份与契约:AI 的独立性何以成立?

当Agent 经由银行或支付平台去付钱,账户权属仍然是人,它并没有独立身份。只有当 Agent 能用加密货币完成支付,它的行为才成为自己的民事行为,具备数字世界的身份。

即便把Agent 当作工具人,链上签名也在那一瞬间形成不可撤销的委托,构成数字世界真实的委托关系。这里的法律基础就是 code is law:执行签名代码本身,构成数字法律上的不可撤销。

七、最后评论一下GPT5: 难道未来AI只是一个“大号人类”?

延伸到AI 的认知能力:如今大模型几乎不会把人类提的问题理解错,但推理与计算仍可能出错?

“10.9 与 10.11 之间差多少?”这一类问题,模型对问题意图的理解没问题,推理路径却未必正确;比如在语音输入误识别时,模型可能一本正经地解释并不存在的词条,输出似是而非的结果。

训练上的逐步推理与数学强化有助于提升正确率,但在线推断不保证按训练时的正确路径走。这意味着,在支付等关键路径上,必须引入签名与规则层的刚性约束,以工程手段补上推理不确定性。这也回到了本期主题:技术、合规与经济设计的多重协作,才能把AI的支付能力真正落在可控、可结算、可追责的地面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支付 加密货币 区块链 数字身份 金融科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