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 即将到来。
我们现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构建传统意义上的 AGI。
GPT-5 是一次重大升级……是通往 AGI 的重要一步。
其实 AGI 这个词没什么用。
短短半年时间内,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先后抛出了这个观点,第一句让全世界振奋,第二、三句让用户和投资人躁动,第四句却又几乎否定了前面的一切。
关于AGI的定义,在他嘴里已经变成了薛定谔的猫,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重要又无关紧要。
奥特曼的人设,塌在GPT-5
尽管大家对奥特曼“营销大师”的人设早有心理预期,但GPT-5这次翻车,还是让人大跌眼镜。网友们在对产品失望之余,还扒出了一个关于奥特曼有趣的细节。
知名学者加里·马库斯在X平台上分享了他的发现——奥特曼似乎有个下意识的“撒谎信号”:每当要说出那些无法兑现的承诺或夸大其词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抬头望向天空。
今年2月有段采访视频正好印证了这点。
奥特曼在谈到GPT-5时,开场两次抬头移开视线,而在吹嘘OpenAI模型的智能程度时,他再次出现了同样的动作,甚至声称这些模型“几乎比人类还聪明”。
这些微妙的肢体语言,让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仰望天花板寻找灵感,还是因为心虚而不敢直视镜头?当这些细节被网友翻出来反复解读,也成了压垮奥特曼人设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GPT-5尚未发布之前,奥特曼的预热推文更是一条比一条神秘。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搞不明白为什么他看到GPT-5后会“眩晕无力、瘫倒在地”。那张著名死星图片,原本想营造的神秘感,如今也成了网友们的笑料。
尤其是,他最近大半年来一直强调AGI多重要,上周末转头接受外媒CNBC采访表示:“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术语。”对此,他解释说AGI定义太多,工作性质也在变,“关键是模型会越来越强,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它。”
合着说了半天,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或许正是因为在早期尝到了这种营销风格的甜头,奥特曼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回到OpenAI的起点,当时它以非营利研究机构的身份成立,明确强调不受盈利驱动,同时宣称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这种“反Google、反垄断”的叙事在当时极具吸引力,不仅迎合了公众对科技巨头的不信任情绪,也契合了学术界和开发者社区对开源、透明和伦理AI的期待,基于此,OpenAI一度获得了许多重量级人物以及企业的支持。
然而,这个看似理想主义的开端,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Anthropic创始人达里奥·阿莫迪曾在OpenAI领导层的办公室发出灵魂拷问:“筹备10亿美元,雇佣30个顶尖研究员,到底要干嘛?外界都说OpenAI要做个友好的AI然后开源。”
奥特曼回答:“我们不会开源所有代码,但你别去纠正外界的误解,越解释越乱。”
当被追问OpenAI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时,在场的总裁布罗克曼也只是含糊其辞:“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去做当下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那么这套玩法管用吗?从数据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8月初,ChatGPT周活跃用户已达7亿,同比增长超过四倍;付费商业用户从6月的300万增至500万;日均消息量突破30亿条。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话题度确实比技术本身更容易撬动市场。
即便诸如竞争对手Google推出了更强的模型,如果缺乏关注度,也很难改变用户习惯。
但凡事都有限度。一次次地“吊胃口”拉高预期,最终只会让用户的心理阈值水涨船高。这也导致当产品不够惊艳,就很容易引发“狼来了”式的反噬。
在GPT-5的发布过程中,Polymarket投票显示,关于“8月底谁家AI最强”,OpenAI支持率一小时内从75%跌到14%。
有意思的是,放出不少烟雾弹的奥特曼在措辞上却极其谨慎。
比如关于AGI,他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表述:“We are now confident we know how to build AGI as we have traditionally understood it。”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现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构建传统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
请仔细品味这句话的每一个词:不是“我们知道如何构建AGI”,而是“我们有信心知道”;后面还要加上“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字里行间永远有退路。
而这种“永远留退路”的话术,在OpenAI商业模式上也同样灵活。
比如他曾明确表示对广告的厌恶:“我得先说明一下我的个人偏见——我讨厌广告。我认为广告在早期互联网发展中很重要,因为它为互联网提供了商业模式。我并不完全反对广告,但广告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会让我感到格外不安。在我看来,把广告作为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然而最近,他的口风明显有所转变:“我们绝不会主动去改动LLM输出的任何内容……不过,如果你点击了其中本来就会出现的某些东西,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交易收入,而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收费标准都是统一的。这种模式或许可行。显然,做一家依靠广告驱动的优秀公司是可能的,但这种模式也有它的问题。”
说好的讨厌呢?说好的最后选择呢?从AGI的定义到商业模式的底线,奥特曼似乎总能找到修改自己过往承诺的理由。这种不断“先画饼再慢慢推迟兑现”的做法,让人想起了科技行业的一个词汇——“Vaporware”。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Vaporware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大肆宣传却迟迟无法交付的产品。当年,IBM和微软都曾因此被诟病。时过境迁,这个词似乎又在AI行业找到了新的归宿。
当承诺一次次落空,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尖锐。加里·马库斯最近公开呼吁奥特曼下台,认为他更适合当一名销售,而不是带领OpenAI走向未来的CEO。历史会记住ChatGPT,但未必会记住奥特曼。
神话破灭,也许是AI行业的解药
其实,这已经不是奥特曼第一次“塌房”了。
回顾前年那场轰动硅谷的宫斗大戏,起初外界普遍认为是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在背后发难。然而随着更多内幕曝光,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奥特曼两面三刀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
在突然罢免了奥特曼之后,OpenAI董事会解释称“奥特曼始终未对董事会保持坦诚”。
具体指控包括:未告知董事会其拥有的OpenAI创业基金、提供了关于公司安全流程的不准确信息,以及在董事会成员之间撒谎和操控局面等。
下场爆料的前高管说他的管理风格是“心理虐待”,满嘴谎言,热衷于操纵人心。
同一份预算、同一个项目、同一批资源,他会同时承诺给不同的高管,然后坐看他们为了争夺这些资源而互相撕咬。当团队陷入内斗的泥潭时,他反而能够从中渔利,巩固自己的控制权。
在与马斯克的决裂中,首位对OpenAI做专题报道的记者Karen Hao更是披露,奥特曼擅长讲故事与说法,推动的事情往往是他本人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比如奥特曼起初迎合马斯克最在乎的理念共同创办OpenAI,一度让马斯克觉得“我喜欢这个人,我喜欢他说的话,他就像是另一个我。”
然而,随着OpenAI转向大规模模型研发并需要巨额资金,两人在CEO归属等问题上严重分歧。最终奥特曼通过说服布罗克曼和伊利亚等关键人物的站队,最终促使马斯克退出。这也让至今愤愤不平的马斯克觉得奥特曼利用了他。
而这种手腕在YC时代就初见端倪,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曾这样形容奥特曼:“你把他扔到食人族的岛上,五年后回来他就是国王了。”
事实证明,这个预言相当精准。没过几年,格雷厄姆就把YC的大权交到了他手上。
在美国国会山期间,奥特曼给自己立了一个无私献身AI的热心人设,声称自己并未拥有OpenAI的股权,然而却被网友扒出,他本身持有YC的股票,进而间接持有OpenAI的股票。
对公众来说,OpenAI就等于奥特曼,正如特斯拉之于马斯克。当品牌与领袖形象高度绑定时,正面人设能带来巨大的市场溢价,但一旦崩塌,信任的坍缩速度会远超技术的迭代速度。
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层原因。在AI、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高技术壁垒行业里,绝大多数消费者和普通投资人无法直接验证技术能力,于是创始人的人设就成了最好的信任背书。
以马斯克为例,尽管SpaceX的早期项目如猎鹰1号多次失败,但以“工程狂人”形象著称的马斯克,通过公开演讲、社交媒体和媒体曝光,不断展示其技术理念和工程思维,从而在早期阶段获得资金和公众信任。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乔布斯。他的“完美主义偏执狂”人设,成了苹果产品的金字招牌。有趣的是,当ChatGPT一炮而红时,很多人说奥特曼有乔布斯那种“现实扭曲力场”——能让人们相信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事。
乔布斯在刚开始时也曾遭到铺天盖地的质疑,但他对设计和易用性的重视后来成为了他的优势。2011年3月,乔布斯在介绍iPad 2时说道:“科技和人文艺术结合,才能做出让人心动的产品。”
对于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来说,这样的表述其实并不常见,但这就是乔布斯风格。后来证明乔布斯的判断惊人地准确,到后期成功远远多于失败。
然而,奥特曼大概率没法像乔布斯那样,靠着一场“天时地利人和”逆转口碑。
如今,外界对OpenAI和奥特曼的质疑声四起,OpenAI正在舆论上经历最黑暗的时刻,GPT-5的领先优势正在被快速蚕食,核心人才的外流,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而马斯克的xAI、Anthropic、Google也都在虎视眈眈。
说实话,我挺希望这次GPT-5的“翻车”能让行业冷静下来。倒不是我见不得OpenAI好,而是我厌倦了这种营销驱动的“伪创新”。
更何况,OpenAI一家独大对整个生态都不健康,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竞争。正是因为有了Anthropic、DeepSeek、Google这些挑战者,我们才看到了更多元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
AI只是工具,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依然是工具。它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制造神话。
或许奥特曼深谙成功的不确定性,毕竟早在2014年斯坦福大学课堂上,他就曾坦言创业成功的概率是“想法×产品×执行×团队×运气,运气是0到10000之间的随机数”。
十一年过去,这场关于运气值掷骰子的游戏还在继续,只不过到了2025年,曾经手握满分运气的他,似乎已经连着掷出了好几次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