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4小时前
赴港IPO,万兴科技还缺一把“屠龙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万兴科技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赴港上市议案,意图在亏损容忍度更高的港股市场寻求价值重估。尽管公司已接入GPT-5并推出了AIGC创意应用矩阵,但市场反应平淡,其股价波动和过往AI概念炒作的“狼来了”故事,引发了投资者的疑虑。文章指出,万兴科技的估值已包含AI概念溢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SaaS模式估值下行的趋势,赴港上市能否带来预期的价值提升仍存不确定性。同时,在国内短视频市场,万兴科技面临字节、快手等巨头的强劲竞争,其“中国Adobe”的定位在专业市场和用户体量上均面临挑战。公司在海外市场虽有优势,但如何打开国内增长局面,以及能否在AI浪潮中建立新秩序,是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赴港上市寻求价值重估,但市场前景存疑**:万兴科技宣布赴港上市,旨在缓解亏损压力并寻求价值重估。然而,公司近期财报显示营收增速转负,净利润亏损,股价也大幅波动,反映出市场对其表现的担忧。尽管接入GPT-5并推出AIGC产品,但市场反应平淡,显示出投资者对AI概念股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公司实际业绩表现的看重。

📈 **AI概念“狼来了”的故事重演?过往经验引发警惕**:万兴科技曾因AI概念股价飙涨,但随后的股东减持和股价下跌,让市场对其AI叙事保持警惕。回顾2023年初,公司在互动平台透露接入GPT-4 API后股价大涨,随后深交所发函关注,紧接着控股股东便发布了减持计划。这种模式让市场担心AI概念的炒作可能再次导致股价非理性波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对AI企业更为挑剔的环境下。

⚖️ **估值受AI概念溢价支撑,SaaS模式估值下行增加不确定性**:文章分析认为,万兴科技当前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I概念的溢价。然而,头部SaaS企业PS(市销率)的普遍下降,以及AI大模型研发和营销费用的增加,可能拉长盈利周期,使得公司在未来盈利压力下,即使赴港上市也难以获得更高估值溢价。市场对SaaS的“避险情绪”也可能影响其估值表现。

⚔️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Adobe”定位面临挑战**: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的“万兴喵影”被视为“中国Adobe”,但文章指出,AI剪辑软件难以替代Adobe的专业生态和与NVIDIA等巨头的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短内容生态中,万兴科技的真正对手是字节(即梦)和快手(可灵)。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对AI的更大投入,增长更为迅猛,使得万兴科技在规模化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

🌍 **海外市场依赖度高,打开国内增长局面是关键**:万兴科技目前收入的91%来自海外市场,并在跨境电商领域拥有经验。然而,文章强调,如何在稳住海外市场规模的同时,有效打开国内增长局面,是公司管理层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AI浪潮下,中国AI力量能否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万兴科技的角色和策略至关重要。

文 | 互联网江湖,作者 | 刘致呈

又一家AI科技公司要赴港上市了。

近期,万兴科技发布公告称,已经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赴港上市的议案。

如果上市计划顺利落地,将来市场上就又多了一家A+H上市的企业。

于万兴科技而言,如果能在亏损容忍度更高的港股上市,其实是一件好事儿。

根据万兴科技披露的24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增速同比由正转负,净利润从上年的1.08亿,迅速转入亏损1.57亿。

业绩变化这么快,投资人是要用脚投票的。

资本市场上,万兴科技从23年股价突破120元的高点,到近两年在60到80元之间波动,市场的价值判断似乎也一直不稳定。

这些年,公司从早期做软件再到SaaS化,如今又定位于AIGC,战略方向几经调整,眼下也确需一次“价值重估”。

但问题是,赴港上市之后,价值重估真的会来吗?

大模型概念再热:“狼来了”的故事还会有吗?

公告赴港上市后,万兴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透露了一则消息:已完成OpenAI最新模型GPT-5的接入。

消息传出后,市场反应平淡。

截至8月14日下午收盘,万兴科技股价收跌2.84%。

客观来看,市场看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短期市场看空资金影响引发大盘震荡,也可能是,市场更为看重实际的业绩表现。

这些之外,我认为还可能有一点:AI概念的企业“狼来了”的故事可能又来了

从市场环境来看,相比两年前,今天的市场对于热衷于AI概念的企业更挑剔了。

过去几年,市场上炒AI概念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美股AI热、港股AI热的,导致市场对AI概念股不断追捧,然后股东开始减持。

比如,昆仑万维、再比如寒武纪,要么引发监管关注,要么减持后股价大跌。

市场是有记忆的。

从过去来看,万兴科技在相关问题上,也是“有历史”的。

2023年初AI浪潮兴起,万兴科技股价飙涨,从年初到3月份股价累计上涨160%。彼时,万兴科技创始人吴太兵豪言要做千亿市值。

2023年3月份,万兴科技在深交所交易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已有商用账号开通GPT4的API接口,后续将积极进行产品更新接入与测试”。并对一系列关于相关产品应用AIGC、ChatGPT做出回复。

你瞧,互动平台透露消息这一幕在两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随后,深交所发关注函,要求公司就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其中,关注函中要求公司“说明最近六个月你公司股东减持预披露情况,以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未来三个月是否有减持计划。”

然后,有意思事情来了。

深交所发布关注函之后三个月,万兴科技就发布了减持计划:“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太兵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6万股”。

据统计,2023年,万兴科技主要股东减持涉及金额总计约8.3亿。天眼查APP股权信息显示,吴太兵仍然持有公司26%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从当年6月底到现在,万兴科技股价再没能突破百元高点,甚至一度跌至37.9元。

如今,来到2025年8月,AI概念股的热度似乎又回来了。

根据同花顺的数据,目前,AI概念共有833只成分股,板块总市值达11.60万亿,2024年5月20日至2025年5月20日,板块整体呈涨势,区间累计涨幅达45.85%。

万兴科技方面,到8月1日,万兴科技股价又拉高到95元。从8月8日公告赴港IPO,到8月14日,股价又回撤到77.11元。

如今,万兴科技再发公告宣布要赴港上市,市场在担心什么?

其实不言而喻。

“狼来了”的故事会不会在港股重演?这可能还需要时间进一步观察。

不过,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我的判断是:当下万兴科技并没有被市场低估,赴港上市,价值重估的意义可能没那么大。

由于2024年净利润为负,我们用PS法估值,以国泰海通给出的16.32亿元的2025全年营收计算,参考金山8-12倍PS,当下公司150亿的PS约在9倍。对应的股价区间,在75-110元。

这个估值水平,高于软件同行,但比头部的SaaS公司要低,而且市值溢价主要来源于AI概念溢价。

即便是未来真的赴港上市成功,港股市场会不会认可AI溢价?

有没有溢价,其实关键还是看业务强不强。如果让DeepSeek上市,大概率是会有溢价的,因为市场会觉得,这个产品有竞争力。

AI业务上,万兴科技高出了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天幕”,研发出万兴超媒Agent,并且有一套AIGC创意应用软件矩阵。这些业务,构成了万兴科技未来在AI大模型领域的成长性。

只是,这种成长性,恐怕难有太高的溢价。

一方面,市面上大模型这么多,商业化层面大有打价格战的趋势,未来市场格局未定,业务规模没有绝对优势之前,恐怕很难谈得上溢价。

另一方面,从万兴科技的财务数据看,2024年财报里AI 原生应用收入翻倍,订阅收入占比目标也实现了,说明AI和SaaS业务,是能给公司带来现金流的。

但SaaS模式的问题,不在于经营的延续性和现金流问题,而在于估值。

2023年头部SaaS企业PS普遍在15-20倍,而今天,即便是Salesforce也不足6倍。这说明,市场对于SaaS定价,可能还是带有“避险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AI+SaaS的趋势下,大模型的研发、营销费用势必会进一步拉长公司的盈利周期。也就是说,在未来可见的盈利压力下,即便是到了港股,市场可能未必还会给出更多的估值溢价空间。

如果,赴港上市不是为了重新给公司定价然后融资,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

AI剪辑市场没有“平替逻辑”

如果抛开AI市场热度,只看公司业绩,投资人可能会对公司的估值有更清晰的判断。

从业绩来看,2024年,万兴科技营收14.4亿,与2018年相比增长1.63倍,同期,扣非利润从2018年的0.65亿转变为亏损1.61亿。

要知道,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三年的扣非利润加在一块儿也不过才2.2亿。

亏损的原因也不复杂,销售研发支出没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17.4%,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9.9%,但营收增速却下降了2.78%,2023年同期,营收增长是25.49%。

从比例来看,销售费占毛利67%,研发费占到29%。

什么意思呢?

公司开销最大的也就是营销、研发费用投入,这么多投入,似乎没有换来理想的营收增长。

换言之,公司业务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强势了。

从数据来看,万兴科技在国内市场的增长不及预期。整个2024 年,国内收入只有 1.3 亿元,同比增长了 3.6%,与30%的增速目标差得太远。

海外市场占比虽高,但高端市场比不了 Adobe,未来能不能继续挑起增长的大梁,也值得观察。

产品端,万兴科技旗下的“万兴喵影”号称“中国Adobe”。但现实里,无论哪一家AI剪辑软件都很难做到Adobe的“平替”,就像很难再有一个PC系统,平替微软。

专业市场,Adobe的专业性很强,玩的是个生态。

举个例子,用软件做视频特效这件事儿,要想渲染效果好,效率高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也需要与NVIDA等巨头在技术上深度合作,这些是Adobe、Canva们已经在做的。

不可否认,万兴喵影也好,剪映也罢,他们在产品体验、入手难度上可能会有优势,但在专业市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能不能兼容现有的软件生态,能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输出电影级的画面。

这些是Adobe、Canva、达芬奇等传统巨头独有的能力。

所谓“平替逻辑”,可能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真正的对手不是Adobe、Canva,而是字节、快手。

短视频市场,万兴科技增长很难,真正要面对的不是专业化更强的Adobe,而是快手可灵、字节即梦。

与海外不同,国内生态是个短内容生态,这个生态里,有主导地位的不是工具平台,而是内容平台。在AIGC领域,不是拼专业性,而是拼用户体量。

一位做内容行业的朋友说:“中国的Adobe,不是下一个Adobe。”

对此,我深以为然,AI时代,中国的Adobe反倒可能是可灵、是即梦这类完全不同的玩家。

事实上,与万兴科技相比,字节、快手这类科技巨头,投入AI的决心更大,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多,再加上剪映这类工具,背靠用户生态,所以增长起来更迅猛。

也就是说,在规模化的关键节点中,一个节奏跟不上,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也说不定。

增长的天平似乎已经在倾斜了。

根据快手财报,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可灵AI营收超过1.5亿元人民币。7个月时间里可灵AI实现15倍的营收增长。

即梦方面,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即梦在2024年12月底的周活跃用户数约为76万,而到了2月中旬,这一数字已接近200万。

接下来,怎么字节、快手的短内容市场以及Adobe,Canva专业市场的夹缝中找增长,可能是万兴科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实来看,万兴科技主要依赖海外市场。

财报显示,万兴科技海外收入占比 91%,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万兴科技经验也很丰富,旗下AI图片编辑软件SelfyzAI排名出海总榜的第十二位。

接下来,怎么稳住海外市场规模,怎么打开国内的增长局面,也许是比赴港上市,更值得管理层深究的问题。

AI浪潮汹涌,中国AI崛起是大势所趋,以万兴科技为代表的中国AI力量,能否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值得万分期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万兴科技 AI 赴港上市 AIGC Saa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