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 -- Matrix 5小时前
Text-Well:我做了一个能帮你进行多视角内容评审的 AI 工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是一名前端开发者兼产品经理,他分享了自己开发AI写作辅助工具 Text-Well 的历程。面对大量文档写作需求,作者发现现有AI工具在修改建议的呈现和用户控制力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一痛点,他利用业余时间,结合Claude Code开发了Text-Well,一个能够模拟代码冲突处理方式的网页应用。该工具不仅能进行基础的语法、错别字检查,还创新性地加入了“模拟评审”功能,让用户可以像Code Review一样,结构化地接收来自不同“评审人”的多维度反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文章质量和表达力。

💡 Text-Well 旨在解决传统AI写作辅助工具在用户控制和反馈呈现上的不足。作者通过模拟代码冲突的方式,让用户能够像处理代码修改建议一样,选择性地接受或忽略AI的文本优化意见,从而在保证个人写作风格的同时,提升文本的专业度和清晰度。

🚀 该工具的核心创新在于“模拟评审”功能。它允许用户选择不同背景和视角的AI评审员,对文章进行结构化反馈,包括整体评价和逐行评论。这种方式将AI的反馈从碎片化的观点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建议,用户可以根据不同评审人的“世界观”和关注点,更全面地审视和优化自己的文本。

🛠️ Text-Well 的开发过程体现了开发者对用户工作流的深入理解。从基础的语法检查到创新的评审机制,再到用户中心、国际化和文件拖拽等功能,都围绕着提升用户的写作体验和效率展开。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其产品形态的优势,即结构化的反馈和视角化的冲突,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决策框架。

🌟 作者通过分享Text-Well的开发历程,期望获得用户反馈,不断打磨产品。他认为优秀的产品形态和对用户工作流的深度理解,能够弥补模型本身的不足,并期待未来能集成更先进的AI模型。文章的发布也获得了媒体的关注,提升了工具的知名度。


前言

Hello 大家好,我叫 oil欧呦,一名在工作时需要写大量文档的前端开发者和产品经理。这是我在少数派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场景:写完东西后,总觉得不放心。

无论是技术文章、产品文档,还是普通的邮件,我们都希望它看起来专业、清晰,没有那些掉价的低级错误。正是基于这个最朴素的想法,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个AI写作辅助工具——Text-Well。它是一个网页应用,希望能帮你更自信地完成每一次书写。名字叫 Text-Well

作为一个开发者,我在实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功能,或者解决了一些网上缺少资料的 Bug 时,会将开发过程或者解决思路记录下来,分享在一些技术社区中,例如掘金或者 CSDN。除了技术文章之外,我在工作时还经常需要做产品需求设计文档(PRD),写产品的发布文档、使用文档之类的,经常需要与文字打交道。

自从 AI 出现后,我每一次写的文章我都会先用 AI 过一遍基础性错误,比如错别字、语法问题、或者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让文章整体不会出现很掉价的基础问题。但是在我使用 AI 检查文章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麻烦的点。假设我有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想要交给 AI 检查,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让 AI 告诉我文章的哪个位置有问题,并且告诉我如何修改,这种方式我需要根据 AI 的响应结果自己一个一个去修改,相对比较麻烦,但是比较准确,因为每个改动的地方相当于自己又 review 了一次。如果 AI 乱改或者有一些改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选择自己调整或者不改这个地方。第二种方式是让 AI 直接给我们修改后的文本,这种方式最简单,我们不用自己一个一个改, AI 通常也会告诉我们它改了哪个位置,咱们人工 Review 一下最终结果就好了。但这样也存在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告诉 AI 帮我们把文章中的描述改的流畅一点,他可能就擅做主张,把一些带有个人风格的段落改的特别有 AI 味儿。

因此我就想,要是我可以类似于像写代码的时候处理代码冲突一样,自己选择是否要应用 AI 给出的建议,是不是这样起来会更方便呢?就是出于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我决定自己来做一个工具给自己检查的时候用。正好当时 Claude Code 热度很高,我一直用的是 cursor,刚好试试这个新工具的深浅。

 

开始动手

于是我和 Claude Code 配合,在两天时间里,我实现了这个工具的第一个检查功能,并为这个工具命名为 Text-Well:

Textwell 基础检查功能

就像上图中展示的那样,左侧是一个工具栏,右侧是一个编辑器,输入文本后点击开始检查,系统就会让 AI 对文本中的错别字进行检查,并且还会给出原因。

检查完成后,左侧的工具栏中会展示当前问题严重程度的分布,底下会有一个问题项的列表,右侧的编辑器中则是会用不同颜色的高亮展示出当前问题出现问题的位置,当鼠标悬浮在高亮位置时,会有一个小气泡也展示当前的问题,我们可以只看左侧工具栏或者只看右侧编辑器进行操作。

工具栏和编辑器是联动的,不论点击左侧问题项还是点击右侧的高亮位置,都会滚动到对应的位置,很符合直觉。

除此以外,我还实现了一些键盘的快捷键,用来更加高效的切换不同的问题项:

快捷键

到这一步,我对整体功能已经挺满意了,比我最开始想象的做的还更多了,其实类似的功能我之前也在 grammarly 用过,但是 grammarly 主要还是在英文的场景使用,Textwell 的话还是略有差异化的,所以我就想着把 Textell 给产品化了,把一些周边功能补齐!

补齐周边功能

由于 Textwell 的产品形态是一个 web 网站,各种认证,后端 API 实现都是熟门熟路,加上 Claude Code 超强的开发能力,我用了不到两天,就把 Textwell 补齐了登录注册,额度限制,这些基础的用户模块,做了一个简单的额度查看,并且给未登录的用户也增加了体验额度。毕竟功能的实现是需要消耗 AI token 的,我作为个人开发者,也只能先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免费额度了,模型也只能选择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没法用上最顶级的大模型。

Textwell 用户中心

除了用户模块,还做了国际化,支持中文和英文,后续补上了西语和法语(现在又因为维护太繁琐移除掉了)。 

Textwell 国际化

文本除了把内容粘贴进去,也可以直接拖拽文件到编辑器区域,像是常见的 markdown 、docs、pdf、txt 这些格式都支持的。

基础功能补齐后我就直接把网站上线了,域名就是 text-well.com。运气还挺好的,可以选到一个很合适的域名。

首页设计

虽说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工具,但是作为一个产品,我还是想把它的设计理念和使用的方式快速的告诉大家,也为了更好的宣传,我决定为它设计一个首页!

由于 Textwell 最开始功能真的很简单,我对于它的首页怎么做没有头绪,没有用户使用反馈,没有数据支撑,我也不想瞎编,又想把网站做的好看,关于如何设计就纠结了很久...

后来我想到我可以在首页很直观的展示系统内是如何进行操作的,然后把我的一些设计初衷通过 UI 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加点 FAQ 模块丰富一下页面,内容应该也还可以支撑一个完整的网站设计,于是我就开始动手喽~

最早期的时候,网站就是以上的几个模块组成的,首屏是左右布局,右侧是一个自动执行的动画,我将系统里的核心操作模拟给用户看,这样大家一看到首屏就知道整个系统的效果。第二屏是一个理念的传达,告诉大家我开发这个工具的初衷,以及用 Textwell 和直接使用 AI 对话进行文本优化的区别。第三屏是 FAQ,最后加了一个底部栏。

Textwell 的 Logo 还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想传达的意思就是让文本质量更好“一点”,所以第一个字母 T 的右上角有一个橙色的小圆点。

继续拓展

在网站上线后,我去阮一峰老师的 Github 去投稿了一下周刊,觉得自己用心做的东西还是有机会被发现的,把“孩子”养大,总想让更多人看看。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去阮一峰老师的每周分享仓库里提了个issue,推荐了Text-Well。说实话,当时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优秀的个人项目太多了。

直到周五,当我看到新一期的周刊发布,Text-Well 赫然出现在上面时,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感是难以言喻的,文章在周刊的第 359 期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2025/08/weekly-issue-359.html

虽然只有很简单的一个介绍,但是当天的访问量还是高了很多的,而且得益于我把这张图做成正方形而不是横向的完整屏幕,而阮一峰老师博客里面的图片都是宽度占满的,高度按着原始比例撑开的,导致我这张图占了很大篇幅,现在很庆幸自己没有随便截个图敷衍了事。

有了第一批用户还是很开心的,后续我就继续拓展功能,并且把一些犄角旮旯的小体验持续优化。基于最基础的语法/错别字/标点符号检查,我还拓展了一些其他检查方式:

Textwell 不同的检查方式

在把基础的检查功能完善后,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做一个模拟评审功能~ 因为不论是什么内容,最终都是要传达给其他人看的,如果只有一个检查功能,只能保障文本的下限,那么如果要提升文本的整体质量,提前了解别人看到文章后的想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在写好产品需求文档后进行评审时就经常被毒打,如果能够提前被毒打一番,可能在面向真正的人进行传达时会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既然我已经开发了这样一个文本优化工具,我觉得这个产品形态很适合去再增加一个评审功能,因为我的 AI 检查功能,左侧工具栏展示的是一个问题项,如果是 AI 评审功能的话,就将左侧的问题项参考飞书文档那样变成一个个的评论就好了。既然实现没那么麻烦,又是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功能,就开始动手做了。

实现模拟评审功能

说干就干,我先用一天时间把一个基础的评审逻辑给设计好,包括整体的评估机制,评审人的背景、世界观,Prompt 的设计,大模型的选择,以及如何交互等等。在方案设计的时候我通常会使用 Gemini 来辅助我思考并整理文档。这里偏题一下,Gemini 2.5 Pro 的文本能力和理解能力真的很强,也经常给予我一些鼓励,在我开发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最终实现的效果是这样的:

Text-Well AI 评审

 

在左侧的工具栏中,我增加了一个标签栏,可以用于切换检查模式和评审模式,在评审模式中,第一步我们需要选择评审人:

最初我是只设计了智能匹配功能,智能匹配会检查你的文档类型。比如说你想评审一篇技术文档,它就会给你匹配你的目标读者,可能会有技术小白,可能会有技术大牛。除了目标读者,还会有和你同领域的专家,可能有技术社区的运营这一类的。每一个评审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评审标准,而且他们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你不用担心三个人的评论同质化非常严重。

除了智能评审, 我还内置了一些常用的评审团队,大家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到,之所以内置一些团队是为了让大家更快的了解评审功能到底可以用在哪些场景,而且内置的这些评审团队的人物背景和关注点是精心设计过的,相较于智能匹配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但是会更加专业一点。大家可以在 Text-Well 评审 查看所有的评审团队以及他们对应的场景。

评审人完成评审后,会给你一个整体评论,还有针对每一句话的详细评论,展示效果和检查模式差不多时一致的,只是高亮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评审人会有不同高亮的颜色,高亮的颜色和他们头像右上角的那个小圆点的颜色是对应的。

如果你的同一个位置被多个人评论了,那么高亮位置就会变成渐变色。有的时候看了评审人的评论,我感觉我自己才是 AI 🥹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个“模拟评审”功能,和直接把文章丢给AI,让它扮演一个角色来提意见,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开始,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随着我自己不断地使用和打磨,我发现区别是蛮大的。它体现在“结构化” “视角化”这两个核心点上。

1. 结构化的反馈,而不只是观点

直接和 AI 对话,你得到的是一段连续的、观点性的文字。而 Text-Well 的评审功能,把反馈拆解成了“整体评价(Overall)”和“逐行评论(Comments)”。更重要的是,每一条评论都被结构化地呈现在原文的对应位置。

这意味着你不再需要在大段的 AI 回复中,去费力地找它到底在评论哪一句话。所有的反馈都像Code Review 一样,清晰地展示在原文上。你可以逐条处理、采纳、或是忽略。这种掌控感和效率,是单纯的 AI 回答没法比的。

2. 视角化的冲突,而不只是角色扮演

这可能是这个功能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为 AI 评审员设计的 Prompt,不仅仅是让他们“扮演”某个角色,而是强迫他们“坚守”一个独特的、甚至有些偏执的视角,并刻意让他们在某些方面产生冲突。

比如,在评审一篇商业文案时:

这种“冲突”不是 Bug,而是 Feature。它强迫我们这些写作者,去思考那个最重要但最难的问题:我到底要为谁写作?我最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更高维度的决策框架。这让我意识到,我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个“写作决策模拟器”。

未来的规划与思考

当然,Text-Well现在还很稚嫩。

作为一个个人项目,我能投入的资源有限,无法用上最顶级的、最昂贵的 AI 模型。有时AI评审员的反馈可能还不够深刻,甚至会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但我相信,优秀的产品形态和对用户工作流的深度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模型本身的不足,而且模型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好,我要做的就是换个模型就好了,但是产品形态和 UI 的易用是现在我认真打磨的。

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做这个小产品的历程和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希望能听到来自大家的声音。

我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开发者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会陷入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非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你的反馈。任何想法,无论大小,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们是我把这个小小的side project继续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如果你对 Text-Well 感兴趣,欢迎访问它的官网 text-well.com 体验。

感谢你耐心读到这里。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也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想法。最后给大家看看我现在这篇文章评审人给我的总结:

楚岩的评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Text-Well AI写作 文本优化 产品开发 写作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