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8小时前
中美关税僵局还剩几次“加时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就经贸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同意将此前针对彼此商品的关税暂缓期延长90天,直至11月初。此举意味着两国在关税战中暂时休战,对跨境电商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积极信号,尤其是在关键的年末大促备货期。此次延期有助于稳定贸易商信心,为“黑五网一”等促销活动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然而,文章也指出,关税问题并非一蹴而就,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拉锯,企业需为持久战做好准备,并考虑多元化市场布局。同时,文章分析了美国近期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的关税政策,认为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中国原有的高关税劣势,使得“围剿策略”的有效性减弱。

📝 中美双方在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中达成一致,将互相加征关税的暂停实施期延长90天,即暂缓至11月初,为持续的关税战带来了暂时的缓和,对双方贸易往来,特别是跨境电商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缓冲期。

📈 此次关税暂缓期延长90天,对跨境电商行业而言是重要的利好消息,尤其是在第三季度这一年末大促的关键备货期。它能够提振中美贸易商的信心,为“黑五网一”等重要促销活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 文章分析指出,虽然此次达成的是“维持现状”的共识,但未来的关税谈判仍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出现“反复拉锯”的可能性较大。企业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并积极寻求多元化市场布局,以分散风险。

🌍 美国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关税攻势,包括对巴西、印度、加拿大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关税提升,以及对小额包裹免税待遇的普遍取消,客观上使得中国此前面临的高关税劣势有所减弱,美国针对中国的“特殊惩罚”策略的有效性正在被稀释,局势演变为“别人更不好过”的局面。

8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再次达成重要经贸共识,并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美方承诺,将继续修改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加征从价关税的措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即将关税暂缓期延长至11月初,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

中国也将继续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的实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并根据日内瓦联合声明的商定,采取或者维持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关税战回顾:三轮对招、两次延期

回顾这场旷日持久的“关税大战”,中美双方曾多次过招。

自4月2日开始,特朗普在短短9天时间内“三易其策”,对华关税一路飙升,从此前的20%暴涨至125%的高位,堪称史无前例。而中国也以牙还牙,紧盯美国动作,连续两次上调对等关税,并声称“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转折点在5月12日的日内瓦经贸会谈中出现——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双方同意暂时休战90天,大幅互降115%的关税。

随后的三个月里,尽管美方仍在转口贸易、农产品进口额等问题上频繁借题发挥,试图推动中方在采购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更多让步,但得益于关税冻结,中国对美贸易仍快速回暖:以7月份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集装箱量达92.3万TEU,环比暴涨44.4%,占美国总进口量的35.2%,为2025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而本次《联合声明》正是对“日内瓦回合”的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跨境电商行业而言,第三季度正是年末大促的关键备货期。此时延期90天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再度受不确定性影响、选择观望求稳的中美贸易商提振了信心。

延期“加时卡”,未来还会出现几次?

第二轮中美关税谈判尘埃落定,对于忧虑关税影响年末大促的商家来说,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然而,短暂喘息过后,疑问随之浮现:像这样延期90天的“加时卡”,未来究竟还能再出现几次?

各方信息指向一个结论: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延期,或许正在路上。事实上,几乎没有权威机构认为后续的秋季会谈能让关税问题“一锤定音”。

有论者称,相比其他核心矛盾,“关税问题”在当前谈判议程中的争议烈度反而相对可控。真正的交锋集中在更根本的结构性议题上,例如产业补贴、技术管制、专利保护、供应链安全等。此类问题纷繁万端、盘根错节,无法在一轮谈判中完成利益交换,即便首脑层面达成谅解,也会留下大量技术层面的细节等待商榷。

正因如此,市场预期正在校准:秋季协议更可能是“微调+延期”的组合方案,而非全面回撤关税。巴伦周刊也在近期的分析中声称,维持较高关税或将成为美国市场的长期状态。

而路透、彭博、CNBC等媒体也指出,迫于各自的内部压力,中美双方都没有完全让步的动机。企业需要为“反复拉锯”做好心理准备,即便出现积极信号,执行和落地的节奏也会非常缓慢。

对于跨境贸易商而言,尽管本次谈判只是维持现状,但90天的过渡期,已经足以为“黑五网一”的大促进程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不过,无论怎样,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依旧是跨境供应链上所有参与者的必修课。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出海企业需要进行预期管理:毕其功于一役绝无可能,考虑到特朗普一贯的谈判风格,直到协议达成前的最后一秒,关税战都仍是一场反复拉扯、极限施压的消耗战。尤其是对于基层制造商而言,作为关税战的最大承压者,开辟多元市场或许比等待特朗普松口服软更具可行性。

“山不转水转”:美国对华的“围剿策略”在逐渐消解?

尽管本轮谈判成果从表面看来只是“原样维持”,然而,正所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过去短短3个月内,由于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猝然发动的全球关税攻势,让衡量中美关税博弈的坐标系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其一,就有效税率而言,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目前美国的关税税率维持在55%左右浮动。放在三个月前,这一税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无疑属于“断层式”的最高一档。

然而,进入八月,一场针对美国传统贸易伙伴的关税“风暴”却席卷而至:巴西与印度关税升到50%、瑞士升到39%、加拿大升到35%、南非升到30%、墨西哥与印度升到25%、就连长期享受低税待遇的日德法韩也得交出15%的关税。

以至于这一轮“集体涨潮”,让中国商家负担的税率也不再显得那么出挑——在税率排行榜上仍有不少“美国盟友”垫背。

其二,从小包进口政策来看,原本用以对付中国商家的高额附加税,如今也被特朗普推而广之。

以定额缴纳的方式为例。7月30日之前,全球仅有中国需要为原来享受关税豁免福利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支付每件100美元的高额税款。但在白宫发布《暂停所有国家的最低限度免税待遇》的总统行政令之后,全球所有国家的低值包裹免税通道均被关闭:

有效关税税率低于16%的国家——每件80美元;16%至25%之间的国家——每件160美元;超过25%的国家——每件200美元。

可以说,“小包加税”这一打压中国电商的杀手锏,已经从针对单一国家的精准打击,演变为“无差别打击”的规则武器。

其三,在转口管理政策层面,除了更严苛的原产地比例标准之外,最新行政令同样明确要求:凡被美国海关认定为逃避关税而转运的货物,将一律加征40%的从价关税。这标志着,原本主要针对中国的转口限制措施,已全面扩展至所有贸易伙伴。

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对“四面开炮”、对传统盟友予取予夺的特朗普,维持现状的“静坐战”也不失为一步妙棋。

高调的特朗普正在亲手让美国针对中国的“特殊惩罚”策略或许正在逐渐消解:全球输美商品关税的“整体上移”,客观上反而弱化了中国原有的高关税劣势。

如今,局势已经变成“我们不好过,别人更不好过;老大老二打架,老三先被打死”。就此而言,谁能稳住阵脚、在战略相持阶段守住定力,谁才能成为穿越周期的赢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美经贸 关税战 跨境电商 贸易摩擦 斯德哥尔摩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