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7小时前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已退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小米AI眼镜等新品上市即引发抢购热潮,华为、阿里等科技大厂也纷纷入局,预示着AI眼镜市场的爆发。然而,首批用户体验却远不如预期,连接问题、功能鸡肋、佩戴不适等槽点频出,导致退货率居高不下,普遍在40%-50%之间。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当前AI眼镜在技术成熟度、软硬件集成以及用户体验方面仍需大幅改进,才能从“尝鲜”走向“刚需”。

⚡️ **市场热情高涨与用户体验脱节:** 小米AI眼镜等新品上市即售罄,显示出消费者对AI眼镜的浓厚兴趣和尝鲜意愿,但实际使用中,许多用户遭遇了连接不稳定、翻译滞后、拍摄质量差、佩戴不适等问题,导致负面反馈和退货潮。

💡 **技术瓶颈与生态建设是关键:** 当前AI眼镜普遍存在续航短、交互体验差、拍摄质量低等问题,这与光学、芯片集成等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应用内容生态不足有关。例如,部分产品依赖手机APP,影响了独立性和便捷性。

🚀 **行业发展历程与借鉴意义:** AI眼镜并非新生事物,谷歌Glass的失败和Ray-Ban Meta的成功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ay-Ban Meta的成功在于与时尚品牌结合,注重外观设计和舒适度,并将AI功能作为点缀,这为后续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定价与价值感知仍需平衡:** 尽管部分AI眼镜定价看似亲民,但用户在实际体验后发现,其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设备(如手机、蓝牙耳机),导致性价比不高。用户购买动机多源于尝鲜,而非真正的刚需。

📈 **未来趋势与用户耐心:** 尽管初期体验不佳,但科技巨头的纷纷入局有助于教育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然而,消费者对产品容忍度有限,短期内AI眼镜市场可能经历一个“冷静期”,用户更倾向于等待技术成熟、体验优化后再进行购买。

开售即断货,3天卖出5万台。6月,小米AI眼镜一经上市便掀起一波抢购热潮。华为、阿里等科技大厂也不甘落后,正在跑步入场。

遗憾的是,这些号称能“重塑人类感知”的产品没帅过三秒——首批尝鲜者很快发现,AI眼镜使用体验远不如预期。有人拿到无法连接手机,有人嫌弃音视频功能鸡肋,还有人直言像是“架在鼻梁的笨重枷锁”。

短短数日,退货潮悄然兴起。

抢购一窝蜂,退货一阵风

仅仅三个小时的体验,李铖就决定和AI眼镜说拜拜了。

李铖热爱外出并记录,所有的社媒账号都被他取名为“粗出丸”。号称能拍照和实时翻译的智能眼镜,精准击中了他的需求点。因此,当看到1999元就能拿下一款“外挂神器”时,他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结果期待落空了。戴上眼镜后,李铖打开了一段日本的旅行真人秀视频,呼叫小爱同学启用同传翻译。没讲几句,他便感受到AI眼镜的“力不从心”:手机屏幕上的翻译与视频下方的字幕基本无法对应,常常落后几秒后才姗姗来迟,声音和画面也不同步。

对于最终的翻译结果,他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不知什么意思。”

更让他失望的是眼镜的拍摄功能。李铖拍摄了几张卧室的照片,可能是晚上光线不算明亮的缘故,他觉得画面像是“被AI修复过的老照片,没有细节。”视频录制则有种帧率不够的延迟感,跟不上镜头的快速转动。

专为隐私保护加入的拍摄前语音提示功能,也让他感到尴尬。他不想每次拍摄前都在人群中播报。

李铖不死心,又试了试它的“智能识别”功能,这成了导致他退货的最后一根稻草。李铖随手拿起身边的Labubu让它辨认。小爱回复“这是一款毛绒玩具”。李铖不满,继续追问玩具的品牌。熟悉的话术响起:这个问题,小爱还要学习……

没等小爱说完,李铖关闭了眼镜,心想:“连Labubu都不认识。”

图 | 李铖连夜退货

李铖把自己的使用体验发布到了小红书上,隔天醒来发现获得近三万的浏览量和两百多条评论,流量比以前的帖子翻了近10倍。

抢购一窝蜂,退货一阵风。今年国产AI眼镜市场爆发增长,仅上半年就涌现了雷鸟V3、Rokid Glasses等十余款新品,华为、阿里、百度等大厂纷纷入局。

小米AI眼镜的问世,将这场竞赛推向了高潮。上市当天,小米眼镜就卖爆了,媒体报道仅3天其销量就已接近5万副。雷鸟V3也表现不俗,上半年出货量约2.5万台。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

然而,红得快,崩得也快。当李铖因为“功能鸡肋”选择退货时,自媒体人麻宁也因为设备过重而被劝退。

麻宁的双眼高度近视,想佩戴AI眼镜需要额外订制镜片。尽管小米AI眼镜已经将镜架轻至40g,但还是比她日常佩戴的眼镜重了10多克,配备上近视镜片后眼镜的重量还要增加15克。这让麻宁感觉鼻梁上顶了一个小秤砣。

镜腿和边框太过宽厚,也让麻宁吐槽不已。戴半小时以上,她耳朵就开始发胀,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夹住。她尝试调整镜腿的角度,但因为鼻梁太低,不一会儿鼻托就会下滑。

来自澳大利亚的阿lin,则被连接不上手机APP而折腾到崩溃。阿lin尝试多次重启设备和手机无果,找客服咨询过后才得知,国产AI智能眼镜内置的互联网使用功能仅在大陆可以正常使用。海外用户需要用内地手机注册,然后翻墙国内。

不止小米,目前几乎所有拍摄类的AI眼镜都存在体验不佳的问题。雷鸟V3、Rokid Glasses等产品,同样被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吐槽。负面反馈集中于续航短、交互体验差、拍摄质量低等方面。

相关的拔草帖子中,网友金句频出。吐槽这玩意儿“戴着像工地安全帽,拍照糊得像老年机”“说好了解放双手,结果需要跟蓝牙绑定,还得天天把手机揣兜里”。

有用户算了一笔账:1999元的定价看着便宜,但如果只是想拍照、听歌,手机和蓝牙耳机加起来不到500元;如果追求轻便,普通墨镜几十块钱就能搞定。

算来算去,这笔钱花得不值当。

被“渣”,不是一两次

AI眼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年前。2012年,谷歌率先推出Google Glass,为全世界画出了第一张科幻大饼。

当时的Google将其称为“登月计划”,雄心勃勃要改变人类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Google中国区前总裁李开复,曾是这款眼镜的头号粉丝。2013年4月,他两周内在微博上为其打Call两次,称“戴上就不想摘下来”。

同年,Google Glass的身影还出现在了上海书展的宣传海报上。海报中的年轻人,有人捧着图书,有人手拿Kindle,站在最前面的一个男孩则戴着一副智能眼镜。当时,这副眼镜被视作科技潮流的象征。

大和尚释永信也是国内第一批尝鲜者,2014年他率众造访谷歌总部之时,曾戴着Google Glass与谷歌高管合影留念。

然而因为造价昂贵、功能拉胯、隐私争议,仅仅3年Google Glass便夭折停产。李开复也变成了它的“头号黑粉”。2017年他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美国将在AI大战中落于中国之后。

2015年,微软发布了极具科幻感的头戴式设备Hololens,但最终也因类似的问题未撑过第二代。

后续的近10年,受限于光学、芯片集成等技术的发展,消费级智能眼镜产品再也没有掀起波浪。直到2023年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才让沉寂已久的C端市场再次回归热潮。

小扎之以所能成功,一定程度得益于首发,他率先将Llama大模型融入眼镜,叠加AI交互功能,且没有死磕产品的智能,而是傍上了朋克这个时尚大户。这款产品最大的亮点是外观与舒适度,蓝牙耳机、摄像头和AI功能,反而成了点缀。

款式方面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上百种镜框、镜片的组合选择,风格上追求日常百搭。再加上299美元的亲民价格,精准拿捏住了用户对新潮配饰的消费需求。

2024年Ray-Ban Meta的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带动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210%。今年上半年,其销量依旧强劲增长,占据了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

小扎的成功,让同行重新燃起了希望。2024年底,最密集时,国内外仅10天就发布了18副AI眼镜。

中国的厂商,也没有错过这股大风。2024年下半年,Rokid、百度、闪极科技等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AI眼镜。到了2025年,雷鸟创新、小米、华为、阿里、联想等科技大厂相继入局,试图分一杯羹。百镜大战一触即发。

众多玩家里,最先火了一波的是闪极科技。这是一家充电宝公司,后来转型做智能眼镜。相比起小米,闪极才是真正的“价格屠夫”。它的首款产品“闪极AI拍拍镜”首发价仅999元,是竞品的一半。上市当天,5万台被一抢而空。

闪极也没逃过翻车的命运。上市后,它在社媒上口碑崩塌。网友吐槽,它不仅拍照功能不如人意,甚至还出现了左右扬声器装反这种低级错误。受限于供应链水平,其产品多次延期交付,一些用户从预定到收到货足足等了7个月。

尽管已经被AI眼镜“渣”过多次,但还能被做成期货,用户着实无语。

图 | 闪极科技CEO与网友在评论区互动

2月,有位叫夏独独的网友发视频吐槽其蓝牙链接时断时续、续航能力不足,引来自称闪极科技创始人的小红书账号“张千隐”下场回复。张老板解释称,是因为软件开发时间只有半年,会进行持续优化。

网友反问:“软件只开发了半年,居然成了理由?”

韭菜不多了

论起吐槽,AI眼镜的老板们比消费者还稳准狠。不过,他们diss的都是友商。

今年3月,灵伴科技推出了AR智能眼镜Rokid Max。XREAL的老板徐驰第一时间开箱测评,并在朋友圈直言该产品有7大问题。其中包括产品容易发热、镜腿连接线不合理、调焦精度不准、眼镜重量虚标等等。

这番锐评,不禁让人直呼——最会骂的,往往是同行。

XREAL成立于2017年,目前在AR眼镜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去年该公司的两款产品,开售日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1200万。但在徐驰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表示,目前的市场还很新,远没有到分蛋糕的时候。巨头下场,其实也是在帮助创企教育市场。

持同样的观点,还有李未可科技的创始人茹忆。茹忆原本是小米电视的联合创始人,2021年创办了李未可科技,专注AI眼镜赛道。小米AI眼镜的横空出世,茹忆应该压力最大的老板之一。小米眼镜几乎覆盖了李未可所有产品的核心功能,并且在品牌影响上全盘碾压。

强敌压境,茹忆反倒是觉得好事,他认为相较于竞争威胁,更需要担心的是行业没有热度。

漂亮话人人都会说,但真正给答案的是市场反馈。

智能眼镜被行业认为是AI落地最佳场景之一,所有科技大厂都不愿放过这块肥肉。这一赛道,已经开始卷生卷死,从互联网公司到电子消费品公司甚至传统的眼镜厂商,都蜂拥而至。目前,国内至少有50家公司正在推进相关项目。

颇有几分荒诞色彩的是,就连老牌金店老凤祥都跨界做起了AI眼镜,并于6月份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进行了首秀。至于华强北,也早就上线了能通话和听歌的智能眼镜。

但软硬件能力受限、应用与内容生态不足等问题,让这一市场的规模很难有突破式增长。消费端的购买动机多源于尝鲜而非刚需。

最近,有家叫XR Vison的科技媒体,对比小米AI眼镜7月1日和6日在抖音商城上的销售数据,发现其日均销量从上市初期的6000副,降到了3555副,因此得出结论其退货率或达40%。

这个统计口径虽然不够严谨,却也能看出市场对这类产品的热情正迅速降温。事实上,因为技术成熟度不足、产品体验未达预期等各种原因,AI眼镜行业平均退货率普遍在‌40%—50%之间,远高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平均水平。

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容忍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

李铖这次下单,主要是因为小米的口碑。作为一枚资深“米粉”,小米AI眼镜的出现,被他视为行业成熟的信号。体验过之后,他感觉现在入手还为时过早,只会沦为韭菜。

退货后,他决定下次入手AI眼镜的时间,至少是在两年以后。

而像李铖一样,想要再等一等的人,社交媒体上还有很多。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眼镜 智能穿戴 科技创新 用户体验 市场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