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印度交通部长在“印度时报2025汽车峰会与颁奖典礼”上表示,印度有望在未来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生产国。
这既体现了印度发展电动车的雄心,也反映出其加速电动车转型的迫切愿望。
当然,这个目标恐怕难以实现。
不过印度近几年的电动车市场发展确实迅猛:2022财年电动车销量仅4.3万台,2024财年便达10万台,两年销量翻倍;渗透率从1.1%升至2.5%,且均为纯电车型。
由于印度补贴政策排除了增程和插混车型,纯电车型成了新能源车的全部,印度也坚定地走纯电路线。
这点销量和渗透率与中国相比不值一提,但回顾中国新能源发展初期,也曾面临车企骗补、渗透率低、社会观望情绪浓厚等问题——甚至有车企称“电动车并不节能环保”,多数车企仍倾向于燃油车路线。
新能源能在部分地区发展起来,也全靠限购、限牌及地方车企扶持。
回到正题,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的爆发始于2020年,此前一直低于10%;随着特斯拉国产化和比亚迪实现油电同价,近四年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中国新能源产销均超1200万辆,其中纯电销量770万辆。
因此印度这一目标有其合理性,但借鉴中国经验,仍需突破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电池成本与制造技术的突破,落实到产品上即能否真正实现油电同价;其次是全国补能体系能否快速覆盖,解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最后是智能驾驶能否真正赋能纯电汽车。
这三点背后需要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不过目前财政支持尚有不足,此处暂不讨论。
仅看这三个因素,印度目前均较为薄弱。
第一弱点:电池领域
首先就是在电池领域,印度新能源汽车电芯原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印度动力电池2024年需求约15GWh,本地产能目前约6.7GWh,其余依赖进口;2025年,主要锂电池投资企业将逐步投产释放产能,包括蓄电池龙头EXID的班加罗尔锂电池项目、塔塔Agratas电池公司、Reliance工业电池公司,以及获国轩高科合作授权的Amara Raja Energy。
尽管产能布局较多,但投产仍需时间,目前电池、电芯需求主要依赖进口。2027财年印度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增至54GWh,2030财年预计达127GWh。而中国2024年动力电池产量已超1000GWh,因此印度若想赶超,需加快电池生产能力建设。
此外,电池成本对印度而言也是一大挑战,这是释放电车市场潜力的关键:目前印度动力电池单价比中国高约30%,三元锂电池中国每度电约90美元,印度约120美元。
尽管有消息称印度已降低锂电池进口关税,但短期内对市场及电池成本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印度缺乏锂矿及开发技术,2023年在印度北部实际控制区发现的锂矿因开发成本高而无人投标。
近年印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矿,其国有企业KABIL已在阿根廷获得五个矿区的开采权,同时正寻求入股澳大利亚锂矿项目。
全球锂矿资源分布(来源:Mint)
印度深知,掌握原材料成本是降低锂电池价格的第一步。至于技术突破,则取决于与中国及其他国际企业的合作进展,能否实现“引进、消化、再创造”的三步走战略。
目前印度缺乏碳酸锂精炼能力,正极材料依赖中国进口,锂电池生产制造产业链才刚起步。
第二弱点:补能体系
中国新能源技术多样,增程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充电桩的高频次依赖。
但印度政府目前仅补贴纯电,因此车企多以纯电开发为导向。
纯电汽车几乎与充电桩绑定,没有充电桩对纯电车型而言,就像燃油车没有加油站。
因此,完善充电桩补能体系对缓解印度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促进纯电汽车消费至关重要。
当然,不排除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印度会出现增程、插混市场——即便没有政府补贴,这对降低企业平均燃油消耗也大有裨益,只是目前为时尚早。
回到印度的充电体系,据印度重工业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印度共有2.5万个充电桩,但适用于汽车的数量应少于此。
《印度教徒报》报道,截至2024年3月,印度汽车充电桩有12146个;结合近年电动车销量预估,印度纯电汽车保有量约23万辆,车桩比约20:1。
显然,目前的充电桩数量不足以支撑印度纯电汽车的快速发展。补能体系要快速建立全国充电网络,还需更多民间资本介入,单纯依靠印度政府的财政支持,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印度颁布的《快速发展电动车计划》第二阶段中,财政投资约80亿卢比,建成近8000个充电站。
目前印度FAME第三阶段尚未公布具体细节,预计支持力度只会加大。不过去年10月,重工业部推出“创新汽车升级・电动汽车革命总理计划”,计划未来两年建设22100个快充桩。
这些都将成为支撑印度发展电动车的基础,却仍远远不够。按照印度愿景,2030年电动车销量需占新车销量的30%;假设2030年汽车销量达600万辆,则电动车销量为180万辆,按20:1的车桩比,印度至少需建设9万个充电桩。
未来五年,印度可能需要多个总理级推动计划。
第三弱点:智能驾驶
这里想补充的是,它不仅包括智能驾驶,还包括智能座舱——二者分属不同领域,又相互依赖。
印度软件外包业务发达,涵盖软件开发、集成等领域,拥有规模较大、较为成熟的软件开发产业和人才储备。
早在2014年甚至更早,博世、大陆等大型国际汽车供应商就开始研究辅助驾驶技术,并将软件开发业务放在印度;塔塔Elxsi、KPIT、Wipro等本土企业也承接了部分软件开发外包业务。
因此,仅从这些功能的软件开发来看,印度优势明显,成本可能更低——印度软件工程师成本远低于中国,华为就在印度设立了大型研究所。
但这些优势无法直接转化到印度电动车上:软件开发只是这些功能研发的一部分,整体设计及硬件制造印度并不占优。
此外,辅助驾驶和智能配置的普及需要汽车销量规模化后成本下降,才能逐步应用到普通车型上。
如今十多年过去,印度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随电动车发展已有初步进展,但基本被海外供应商垄断,Swaayatt Robots、Minus Zero等本土智驾公司仍处于初创阶段。
目前马恒达与Mobileye合作开发ADAS辅助驾驶技术,印度Steradian与伟世通合作开发ADAS技术;但目前车型配备的基本是L0和L1级,且价格较高。
以价格较低的马恒达XUV 3XO为例,配备AEB紧急制动、LDW车道偏离预警、FCW前碰撞预警的版本售价约184万卢比,比同动力类型无智能配置的车型高出1.6万元。
新科技功能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年轻人,这样的价格恐怕会让印度年轻人望而却步,更不用说纯电汽车了。当然,中国也曾经历这一阶段。
智能座舱方面,部分车型的智能网联功能不错,例如Creta EV配备了语音控制、导航、远程控制、OTA等功能,但价格高达20万元以上。
除价格高外,国际车企通常引入自家平台化座舱系统,本土车企只能依赖国际合作——例如马恒达开发的AdrenoX智能座舱平台,整体架构由博世开发,域控制器采用伟世通的SmartCore座舱域控制器,集成数字仪表、座舱娱乐等功能,语音助手为亚马逊Alexa。
未来相关成本能否下降,可能取决于印度的基础设施与技术突破;单纯依赖国际供应商无法降低价格,还需本土汽车配套产业自主发展。
相信随着中印关系缓和,汽车领域的合作将为中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这个庞大的市场尚处于起步期,未来前景广阔。
因此,智驾和智能座舱的价格能否降至与燃油车同价竞争,也是电动汽车普及及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参考中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路径。
总体而言,印度目前尚未针对这三个难题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电池技术与价格、充电补能体系,这些都是阻碍其电动车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不与中国合作可能会更慢,当然中国企业或许也不太愿意进入——目前中印关系缓和与特朗普有关。
若四年后特朗普下台,印度是否会“回马枪”背刺中国,仍是未知;但已知的是,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大多盈利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