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媒体平台设置倍速播放功能的初衷是什么,但如今,不少用户会选择以低于或高于默认速度的方式观看,即使创作者当初并未为此做特别准备。
《经济学人》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这个话题。文章指出,在今年早些时候,有声书平台Audible推出了一支颇具话题性的广告:好莱坞演员格伦·鲍威尔(Glen Powell)坚持1倍速收听,理由是“想听人以正常的速度说话”;美国喜剧演员Bowen Yang则偏爱节奏快一些——他说1.8倍速是“金发姑娘速度”(刚刚好),虽然2倍速也可以接受。广告中多位名人分享了自己的理想播放速度,却被不少观众解读为“在暗示加速播放的人不正常,甚至有点精神病态”。一位TikTok用户评论道:“我用2倍速听完了你们的‘评判式’广告。”也有人表示感到被“羞辱”,甚至威胁要取消订阅。
当然,不难发现,争论背后,是年轻人和数字媒体互动方式的变化。《经济学人》与YouGov的调查显示,美国18-29岁人群中有31%会以快于1倍速的方式收听音频,而45岁及以上人群这一比例仅为8%。
如今,几乎所有主流平台都支持倍速播放。Apple和Spotify的播客可以快进,许多新闻媒体也为文章音频提供不同速度的版本。Netflix网页和应用里有调速按钮,YouTube甚至为付费用户上线了4倍速,理由很简单——这是用户的呼声。YouTube称,其倍速功能每天为用户合计节省超过900年的时间。
节省的时间可以非常直观地量化:假设你有一段10小时的旅程,在1倍速下可以完整听完《红楼梦》前30回;调到1.5倍速,你只需5.5小时就能听完,剩余时间足够再加上《三体》和《小王子》,还绰绰有余。
学界的研究表明,适度加速并不会明显影响理解。一般人说话速度约为每分钟150个单词,而大脑的处理速度远高于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团队对不同倍速观看网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1.5倍速以内成绩差别不大,但当速度接近或超过2倍速时,表现开始明显下降。
然而,从听众的感受来看,倍速的选择并不仅是效率问题,还与内容类型、叙述者风格和个人习惯密切相关。在Reddit上的“你最喜欢的播放速度及原因”讨论中,有人说:“小说我会用1倍速,想细细品味;非虚构类一般1.25倍速,除非内容密集复杂,比如某些硬核书。”也有人习惯1.7倍速,“因为那是我平时阅读的节奏”,甚至会边听边读同步进行;如果是在车里听,就调回1倍速。
另一位用户的标准是1.5倍到1.8倍速,“任何更慢的节奏都不自然,人类说话没那么慢,反而难以集中注意力”。还有人强调要看朗读者本身的语速,“通常是1.5倍,遇到慢的可以调到2倍,但不要变得像‘花栗鼠音’。”
对于平台来说,倍速播放几乎没有坏处——订阅者消化的内容越多,广告和销售收入就越高。但对于听众来说,1倍速和2倍速的体验差别极大。有声书朗读员Kimberly Wetherell认为,“朗读是一种节奏、语调和悬念的艺术”,过快的速度会让表演的部分失色。修辞同样依赖节奏与停顿——很少有演员会飞快地念完《哈姆雷特》的独白。
但对许多人而言,“要不要加速”似乎已不再是问题,而是如何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速度。
所以,你常用的倍速是多少?
封面来源:修改自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