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4小时前
大学反内卷,北大先动手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将全面取消本科生绩点(GPA)排名,成绩单将作为学业情况的完整体现。此举在教育界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学生们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对“唯分数论”的突破,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多元发展;也有人担心取消绩点会改变内卷的形式而非本质,可能出现新的评价标准。文章探讨了绩点制度的起源、其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取消绩点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引用不同学生观点,呈现了这场改革的多面性。

🎓 北京大学宣布取消绩点(GPA)排名,旨在优化本科生学业评价体系。自2025级新生起,成绩单将成为学业情况的直接体现,这一改革标志着国内高校在评价学生方式上的重要探索。

📉 绩点制度自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并被引入中国高校作为学分制的重要配套。它曾被视为量化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横向比较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面临“高分低能”、加剧“唯分数论”和“内卷”等批评。

💡 北大此次改革还引入了PF制(Pass/Fail),允许学生每年选择一门课程不记具体成绩,仅评定“通过”或“不通过”。这一措施旨在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但可能成绩不占优势的课程,减轻成绩焦虑。

🤔 对于此次改革,学生们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此举有助于减轻不必要的竞争,鼓励学生关注知识本身而非分数;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导致内卷的转移,或者在缺乏背景的普通学生群体中,绩点是为数不多的公平竞争优势。

🌍 北大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其举措具有示范效应。然而,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尤其是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对升学和就业竞争更敏感的院校,绩点的重要性依然难以完全割舍,改革的推行仍面临挑战。

题图 | 《请回答1988》 

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北京大学走在了国内大学的前列。而对于其他高校而言,绩点可能更是一个既让他们感到焦虑,又无法彻底割舍的存在。

北京大学的一纸公告,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7月25日,北京大学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重大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自2025级本科新生起,学生学业评价将全面取消绩点(GPA ,即grade point average)排名,成绩单将作为学业情况的完整体现。 

北京大学发布公告。(图/北京大学官网)

对于这次改革,北大学生的反响不一。有人为此鼓掌叫好,感叹“早生了几年”;也有人表示,自己喜欢卷绩点,只因为这是没有背景、没有家世的普通人的唯一出路。 

绩点伴随着每个大学生走过大学四年。比别人更高的绩点,意味着优先级更高的保研名额,意味着综测评定中更靠前的排名。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知识似乎变成了副产物,而绩点才是学生追求的结果。

大学生与绩点的爱恨纠葛从何而来?取消绩点究竟会避免内卷,还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内卷? 

“没有绩点的大学不完整”

如今在大学里普遍实行的绩点制,一直以来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会加剧高分低能”可能是其中声量最大的一条。 

“在如今的校园里,学生普遍以低质量功课换取老师的高评分。”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大学中成绩膨胀、分数虚高带来的问题。他指出,这是因为“平均GPA越高,分数贬值越厉害,用分数区分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就变得更加困难”。尽管如此,绩点自出现以来就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的标准,并长期存在。 

绩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的美国。1894年,哈佛大学率先使用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各个高校也逐渐推行。绩点制度也是从那时诞生,之后被多国沿用至今。 

(图/《力争上游》)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高校陆续进行学分制改革,绩点制作为学分制的配套机制,成为高校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的重要考核标准。 

一门课的成绩越高,最后的平均绩点(GPA)也就越高。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绩点在大学中占的权重之大:“评选各种荣誉称号,例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或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时候,绩点的参考占比达到80%。”可以说,绩点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游戏规则。 

(图/《力争上游》)

目前主流的绩点计算方式主要有五分制和四分制,都和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紧紧挂钩。直观的数字表达和评价标准,像一把通用的标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评奖、升学、应聘时的横向对比。 

但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绩点制让学生落入分数至上的窠臼。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绩点,乐于选择给分更宽松、更高的“水课”,可能放弃对知识结构有用的课程,减少了实践时间。 

实际上,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率先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体系,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近几年也均对绩点机制进行过改革尝试,目的都是破除“唯分数论”,让学生不再为了绩点而卷绩点。 

不少人悲观地认为,即使没有了绩点这个标准,仍然会有其他评价机制代替绩点,只是内卷的内容和方向发生了变化,内卷的动作不会改变。取消绩点,就可以避免教育的内卷吗?这个答案仍然不得而知。 

北大学生,也逃不过水课

Aria刚刚在北京大学度过第一年大学时光。作为第一批改革群体中的一员,北大关于绩点的变化,将会在她身上有着持续的影响。 

整个大一,Aria都对绩点非常在意。为了拿高分,她选过自己不太感兴趣,但听说给分比较宽裕的课程。选课时,这类给分高的“水课”都会爆满。但出乎意料的是,尽管Aria是冲着给分高选了这门课,最后这门课程反倒是她整个学期分数最低的学科。Aria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实在没有兴趣”。 

目前排在专业第一名的Aria,属于对此次北大改革叫好的一批人。 

Aria观察到,在一个全员普遍优秀的环境里,很多人都试图通过提高零点几分的绩点来缩小和他人的差距,提高自身排名。在她看来,这种内卷是无益的。“为了获得零点几分的优势,可能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内卷,其实就是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取消绩点的争议,集中在是否会影响保研或留学,以及能否真正解决学生内卷等方面。但放在北京大学的背景下,这些担忧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只要在北大不是特别摆烂,大概率都可以拿到推免名额。”在Aria看来,取消绩点对于北大学生保研的影响并不大。她隐晦地提到,对于目标院校来说,光是本科来自北京大学这一点,就会让申请的学生自带很高的认可度。 

从2025年全国部分院校保研推免率来看,39所985院校的平均保研率为28.6%,其中北京大学以65.07%的保研率居全国首位(1954人),而在一些双非院校,每年可能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获得保研名额。 

因此,北大取消学分绩点的举措,更像是本身就拥有足够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校,在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锦上添花。 

除了取消绩点外,北大此次改革还推出PF制。不同于以往给出具体的分数,学生每年可以选择一门课程,不记具体成绩,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评定结果。 

即将大四的北大学生孟菲认为,过去一些自己感兴趣又因焦虑成绩而放弃的课程,现在因为有了这个政策,就可以放心去选择。 

(图/《龙樱2》)

但对于绩点制度改革本身,孟菲则持观望态度。在她看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有没有绩点,都会有一个评价体系去评估成绩情况。如果想要获得竞争激烈的项目,该卷的还是要卷。“绩点改革只是说取消了一个量化的标准,让大家平时不用特意盯着这个数字,给大家心理上起到一个稍微放松一点的作用吧。” 

当被问及今后选课的标准时,Aria表示,虽然还是秉承兴趣优先的原则,但仍然要考虑给分情况。“如果给分情况不好,我是一定不会去选的。” 

取消绩点,其他大学能跟上吗?

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北京大学走在了国内大学的前列。而对于其他高校而言,绩点可能更是一个既让他们感到焦虑,又无法彻底割舍的存在。 

马上要大四的林彻,就读于一所华南地区的211院校。这个暑假,他刚刚结束清华大学的夏令营项目。虽然对方声称,此次只是体验式项目,但想要保研的林彻还是非常看重这次机会。和北京大学学生面临的环境不同,林彻所在的专业,每年可能只有前10%的人能拿到推免资格。 

步入大学的时候,林彻其实对于绩点的重要性没什么概念。后来,一个本专业的学长告诉他,大一有两门课程比较难,如果学好了,可以拉开和其他人的分数差距,他才花了不少心思在这两门课上。学期结束,果然收获了不错的绩点。 

从这时开始,林彻意识到了绩点的重要性,主动放弃一些给分相对严格的课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选的所有选修课,基本上都是冲着能拿高分才选的,比如观赏鱼养殖、音乐欣赏、中医知识这些课程,实际上,他对于这些学科兴趣不大。对林彻来说,每天坐在教室里听一些含金量不高的知识,像一种煎熬,但为了绩点,也只能坚持下来。 

(图/《三傻大闹宝莱坞》)

与此同时,林彻也发现,身边想要保研或出国留学的同学,都开始加入到“卷”绩点的行列。为了提高绩点,班上同学会抢着去担任某一门课程的课代表,还会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非强制性的学习任务。林彻记得,在一门专业课上,只要上课回答四次问题,就可以拿到满分的平时分,但还是有一位同学,回答了超过十次问题。 

林彻也不可避免地投身到内卷的浪潮中。写一门课程论文的时候,老师对字数的要求是3000字。为了看上去更用心,林彻把论文的主体拆分成了好几个部分,最后写到了2万字。 

在林彻看来,北京大学的学生可能并不需要绩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林彻有一个考上北大研究生的朋友,研究生三年时间没有参加实习,没有发表学术论文,也没有参加任何比赛,但毕业后直接入职了一个快消品大厂。“但对于学历认可度没有那么高的大学生来说,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分数来证明自己。” 

虽然有些反感应付考试来获得高分绩点,但林彻还是认为,无论学校是否取消绩点,都会存在排序的需求。“取消了绩点,依然会有千千万万个评价标准。在这个体系中,仍然需要一个东西去证明人的优秀程度。也因为这一点,内卷的趋势很难遏制。” 

“虽然取消绩点可能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事情,但我还是希望我们学校可以效仿一下北大。因为比起坐在教室里卷绩点,我还是宁愿去参加比赛和实习。”他最后补充道。 

没有升学打算的学生,对于绩点则有不同的看法。明年要从一所语言类双非院校毕业的刘璐,不考虑保研和留学,打算直接参加工作。她的观点和林彻完全不同。在她看来,有绩点反而是一套更优的标准。 

看到北大取消绩点的新闻,刘璐觉得这只是一个少有的个例。“可能对于那些非常自律、目标清晰的学生来说,绩点是个负担。但对她来说,有绩点反而能令她产生认真对待学业的动力,因此绩点更像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方向和目标,不至于日后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 

(图/《垫底辣妹》)

但刘璐愿意为绩点付出的努力并非无止境的。提到自己有个想要保研的师姐,会因为老师某一次作业打分稍微低了一点而去理论,刘璐坦言,自己不会像这位师姐一样,如此严肃认真地追求完美绩点。她打算毕业后直接工作,对她来说,目前3.7分左右的绩点已经够用了,“我并不会很卷绩点,我只是觉得需要绩点来反馈我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 

“其实,我有点想象不出来,如果一个学校不靠绩点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它可以靠什么去评判呢?”刘璐问道。 

(应受访者要求,Aria、孟菲、林彻、刘璐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张文曦,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北京大学 绩点 教育改革 内卷 学业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