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5分钟前
2年制本科,含金量几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本科生学历日益普遍的当下,考研竞争激烈,不少毕业生寻求新的学历提升途径。第二学士学位作为一种本科后教育形式,以其两年全日制学习、可获得全新本科学位并保留应届生身份的特点,成为许多人“弯道超车”的选择。它融合了多学科交叉优势,能够实现专业与岗位的精准对接,且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机会。尽管在社会认知和招生政策上仍存在一些限制,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是实现学历“增值”的有效途径。

🌟 第二学士学位是一种独特的本科后教育形式,学生需在获得第一个本科学位后,再全日制修读两年,即可获得第二个独立的学士学位,并可享受“应届生”身份,为毕业生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Plan B”。

📈 近年来,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政策支持下迎来“井喷式”发展,特别是在国家急需的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以及高校有优势的专业增设了大量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旨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核心优势在于“知识重混”和“多学科交叉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学缘异质性”,培养契合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拔尖创新人才。例如,同济大学的“临床医学-灾难医学方向”项目便是跨学科融合的典范。

🎯 该教育模式还具备专业调整和与岗位精准对接的特点,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应用型人才,例如杭州市针对数字经济等领域人才缺口增设相关专业。

📉 尽管第二学士学位具有高性价比,但在社会认知上仍存在“学历含金量”被低估的问题,且招生模式多为“内循环”或严格限制为本校应届生,开放性和流动性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空间,急需突破制度壁垒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本科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考研又“卷不动”,毕业生们还想提升自己,怎么办?去拿个“第二学士学位”,可能是值得考虑的“Plan B”。

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读第二学士学位就像一条被很多人忽略的新赛道——它既不像考研那样“孤注一掷”,也不像直接转行那样“从零开始”,只用再花两年时间,就能拿到一个全新的全日制本科学位,而且计算机、法学、会计等许多热门专业都能挑选。

两年制、全日制、应届身份……靠拿第二学士学位实现“弯道超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眼中高性价比的选择。那么,到底什么是第二学士学位?这个学位有含金量吗?在学历提升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正成为毕业生们关注的新焦点。

“本本相加”,再度出发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2025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中,宁波大学经济学、历史学,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赫然在列。这已不是浙江省第一次大力布局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早在去年,浙江省2024年度新增学士学位授权的115个专业中,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就占据了32席。

第二学士学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独特的本科后教育形式。攻读该学位,学生无须再学习英语、政治、通识课等课程模块,只需要学习60至70学分的专业课。不同于大众熟知的“双学位”“辅修专业”,它要求学生在获得第一个本科学位后,再全日制修读两年——这意味着,仅花六年时间,就可以“本本相加”,取得两个独立的学士学位,收获“两次”应届生身份。

这一教育模式的雏形可追溯至1984年。当时,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部分高校开设试点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出炉,明确采取第二学士学位“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这也推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开始朝着全国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学士学位逐渐式微。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决议,认为第二学士学位已完成历史使命,计划自2022年起停止招生。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就这么退出历史舞台了?答案是否定的。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不仅宣布重启招生,还放宽了专业报考限制,并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领域以及高校有能力、有需要举办的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支持高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21年政策再度升级,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剂良方”。2020年当年,全国就有74所高校申报开设27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点,与政策重启前的零星专业点相比,呈现出井喷式发展。

从“濒临退场”到“重回舞台”,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正乘着政策东风,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学历“增值”,大有可为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今,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正被赋予着新的时代使命。

多学科交叉优势

近年来,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为何重现蓬勃生机?除政策红利外,其独具的“多学科交叉培养”优势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愈发凸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指出,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知识重混”,使学生能够具备学缘异质性。这种其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契合了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同济大学2021年开设的“临床医学-灾难医学方向”第二学士学位项目正是最好的案例。该项目创新性地整合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灾难救治和应急管理等跨学科知识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展现出独特的培养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若采用传统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既难以确保临床医学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又无法实现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

截图自同济大学2021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

专业-岗位精准对接

同时,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专业调整机会。其凭借招生规模灵活可控、培养周期短、专业设置响应迅速等优点,让学生能够对专业进行二次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匹配度。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具有市场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致力于实现专业与岗位的精准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2021年12月,杭州市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明确指出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六大领域存在显著人才缺口。

图源2021年杭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2022年,杭州市多所高校积极响应,瞄准重点产业人才缺口,快速调整培养方向,系统性增设了一批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中国计量大学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精准对接金融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布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还有杭州师范大学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中国计量大学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则分别与文旅休闲产业相对应……如此安排,为本市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依托优势学科

今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截至目前,已有多所双一流高校发布了2025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

参与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的高校,既包括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实力雄厚的顶尖学府,也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强校,更有南昌大学、西藏大学等区域重点高校。这种多层次、广覆盖的院校布局,充分体现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学历“增值”渠道的广泛性。

当前,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已然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中国政法大学等政法院校深耕法学领域,电子科技大学等理工强校突出计算机特色,中央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侧重财政学、经济学等方向,还有诸如纺织工程、中药学等学校特色专业。学科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开设正呈现出积极态势。

高性价比,却“门禁”重重

明明只需两年就能获得一个新专业本科学位,还能享受应届生身份,这样“高性价比”的教育模式为何却始终不温不火?

“第二学位?你就是辅修专业吧!”尽管教育部明确将第二学士学位定位为“本科后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在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对第二学士学位的认知仍存在偏差。第二学士学位“学历含金量”长期被误解,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招生政策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第二学士学位项目采取“内循环”招生模式——招生简章显示,相关高校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一般面向毕业3年内的本校生招生,并未对外校学子敞开大门。大多数高校甚至将报名条件严格限制在了“应届毕业生”。

截图自北京化工大学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展现出较为开放的姿态,对传统的“严进”制度进行了适度调整。西南交通大学将报考范围放宽至“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为优质生源的跨校流动创造了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放开对外校的报考限制,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为外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报考机会。此外,上海大学等高校选择在专业层面放宽限制,通过设定更具针对性的报考条件来提升招生开放度。

截图自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

然而,与研究生教育相比,第二学士学位在开放性和流动性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其招生模式相对封闭,生源范围受限,加之最长仅三年的应届生报考资格限制,如一道无形的“玻璃门”,既阻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校流动,又将具有深造需求的部分往届生群体拒之门外。这种局限性既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难以满足社会人士持续学习的需求。

尾声

在当前“学历通胀”的背景下,许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更高的研究生教育,而稍显小众的第二学士学位则逐渐沦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隐形选项”——社会认知不足导致报考意愿低迷,招生规模受限又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最终走向了一场恶性循环。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终身学习时代背景下,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突破现有制度壁垒,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衔接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的“立交桥”。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第二学士学位 学历提升 职业发展 复合型人才 教育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