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3小时前
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当AI重塑产业,新时代的育人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对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深刻阐述。文章回顾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历程,强调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关键。在教育转型方面,汪玉提出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行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清华的“书院制”为例说明实践。他认为,研电赛等平台对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汪玉还分享了他对创新创业的见解,强调培养学生“敢突破”的勇气,以应对AI浪潮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 **产业变革驱动人才转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经历从并跑向领跑的关键时期,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核心趋势。为适应未来交互载体(如机器人)的需求,人才培养必须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军才能的突破性人才,以应对AI带来的全栈式变革。

🎓 **教育模式革新势在必行:** 面对AI浪潮和人才需求多元化,传统标准化教育模式亟需转型。高等教育应利用AI技术实现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清华大学推行的“书院制”培养模式,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培养和选择空间,鼓励主动规划和自我管理。

🏆 **研电赛连接产学研的桥梁:** 研电赛作为连接产业与高校的重要平台,在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企业筛选人才,更通过赛事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未来产业方向,融入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鼓励学生进行技术思考和应用创新。

🚀 **培养创新创业的勇气:** 汪玉教授强调,在AI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导向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即使并非所有人都选择创业,但“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勇气是核心素养。这种勇气能够帮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应对挑战,推动产业发展。

🤝 **产学研深度协同是关键:** 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长期项目上具有优势,而企业则在生产资料和市场需求对接方面更具优势。双方应加强合作,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互补,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进步。

1950年,艾伦・图灵在《心》杂志上发表《计算机与智能》时,或许不会想到,他提出的“图灵测试”,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源。这位数学家的设想,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迎来了爆发。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2024年,DeepSeek惊艳亮相。AI的技术曲线在这两年突然陡峭,图灵70多年前的设想有了更丰富多元的载体。

在这个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的时代AI在时代的洪流的裹挟下,滚滚向前。近日,研电赛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接受了半导体产业纵横的采访,从产业变革、教育转型、人才培养到创新实践,系统阐述了他对新时代育人之道的思考。

 01产业变革:如何实现从并跑转变为领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就像一条蜿蜒向前的长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为例,其前身为1952年从电机系分离出的无线电专业,这是中国系统培养电子工程人才的起点。此后,清华大学在晶体管制造、雷达研发等相关领域持续深耕。

回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汪玉提到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2000年之后以及2010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依靠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我国逐步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基地。80年代求学的那一批清华学子,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芯片领域,他们成为产业链构建的重要推动者。2000年,中国进入了互联网发展的变革时代,带动了基础网络设施、电子应用产品的高速发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汪玉看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如今各种新型器件的演变,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使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始终围绕着人及其活动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和载体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基础设施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应用载体也从早期的电视机、冰箱等大型家电,发展到如今的手机、平板、汽车等。汪玉指出,当前电子信息产业链基本成型,我国在工程师培养方面已具备全球领先的能力。但如今面临的课题是,如何从并跑、追赶的状态转变为领跑。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军才能的突破性人才。

在探讨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图景时,汪玉提出了颇具洞见的观点:数字化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趋势,智能化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如何让各类载体更加智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他认为:端侧应用将持续推进,未来的交互载体可能不再是手机、平板,而是机器人、机器狗等新型终端。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02教育转型:如何培养AI时代的新型人才

现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来,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生产能力,比如辅助编程,使编程效率大幅提高。人工智能提升了人在虚拟世界的能力,但未来一定会回到数字空间。随着机器人领域的蓬勃发展,随着数十亿人类与数十亿机器人共存时代的来临,其背后的组织方式值得深入思考。

而在这种变革时代,中国青年人肩负着重要使命。我国工程师培养曾长期采用标准化模式,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这种模式正急需转型。汪玉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需要充分利用AI等技术,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天赋和潜力,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以适应未来5到15年的产业发展需求。”他进一步以DeepSeeK为例说明,AI带来的是从硬件、软件到算法、应用的全栈式变革,学生不能再局限于单一领域,必须具备全栈思维。

这样的产业进步,就要求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院系、学科划分,本科阶段应采用宽口径培养模式,研究生阶段再根据应用驱动进行专业化培养。汪玉提到, 清华大学正在推动的“书院制”培养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我们也看到:截止目前,清华大学已拥有15个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的书院。以未央书院为例,学生在入学时不确定具体专业,而是先接受通识教育,后期再根据兴趣选择微电子、电机等不同方向。前期课程设置强调基础共通,高年级再细分专业,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这种模式显著扩大了学生的培养和选择空间。与传统院系的固定路径相比,书院制要求学生更主动地规划发展方向,对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育人理念。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采用完全一样的培养模式。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03人才培养:研电赛是个很好的平台

谈到人才培养,谈到创新实践。在电子信息领域一直有个比较火的大赛——研电赛,1996年由清华发起,最初只是一个小规模的竞赛。如今,它已成为覆盖300多所高校,数千支队伍参加的全国性赛事。大赛以面向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为出发点,全面链接产业和高校。一方面给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高效的企业对接,增加实践历练机会,另一方面也在帮助企业寻找高校研究力量、筛选优质人才。今年换届,汪玉接任研电赛组委会秘书长。谈到研电赛,汪玉感叹到:从去年接触研电赛至今,我深切感受到,如今赛事已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组织运营也十分规范。更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对赛事的热情高涨,老师们也全情投入,这种氛围让他倍感振奋。

这项赛事已经走到了第30年,不仅见证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连接产业与学术的重要平台,研电赛更是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谈及赛事未来发展,汪玉介绍到,研电赛将紧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在保持基础技术比拼的同时,将更注重通过具体载体来呈现技术应用。今年赛事将增加光载信息赛道,同时继续加大融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元素,既考察数字化所需的通信感知基础能力,也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希望通过赛事命题的前瞻性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汪玉强调,研电赛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技术思考,更要鼓励他们对未来应用进行创造性想象。

在谈到研电赛的实践导向时,汪玉分析了高校与企业的互补优势。他指出,高校与企业各有所长,这种差异性恰恰构成了合作的基础。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资料,如算力、制造平台等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是高校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更贴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高校的科学研究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这样的定位差异,汪玉教授强调高校与企业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同时对于合作的互补性,他进一步解释道:“企业研究通常关注1-3年内可实现的短期目标,而高校更适合开展3~15年甚至更长期的研究项目。这种时间维度的互补性,使得双方的合作能够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

研电赛作为互动引擎,也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04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创业的“勇气”

汪玉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创业者。他和学生姚颂2016年创办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后被赛灵思收购。2023年,他又和博士生夏立雪创立了大模型公司无问芯穹,希望能够解决中国算力领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谈及育人方向,他一直强调宽基础,同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与产业界的互动,使学生在AI 学习、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更具应用导向。18岁到27岁这段求学时光,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创新黄金期。在汪玉看来,“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敢于尝试,也不惧失败,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为他们后续的深造和研究奠定基础。”

谈到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汪玉的观点既务实又深刻。“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研究生都选择创业,创业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突破的勇气。无论是在创业环境中,还是在大企业工作,都需要这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勇气。这也是研电赛和日常教育中,需要着力培养的人才核心素养。”

当电子信息产业的浪潮奔涌向前,产教融合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产业的现实需求,一头通向人才的未来可能;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深水区,一头架起产学研协同的快车道。守拙砺初心,当更多年轻人带着“敢突破”的勇气走向产业前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长河,必将在创新的浪潮中,奔涌向更辽阔的天地。

【镂芯者】第十二期:汪玉,研电赛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是“育、研、创”三位一体的典范。作为清华首位80后系主任和IEEE Fellow,他不仅在智能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更成功孵化深鉴科技、无问芯穹等业界标杆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贡献了清华智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作者:立言,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汪玉 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培养 产学研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