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13小时前
英媒:印度为何培养不出英伟达、DeepSeek?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印度拥有大量顶尖工程人才,但却未能孕育出如英伟达或DeepSeek这样的科技公司。文章深入剖析了印度科技发展的瓶颈,指出国内产业结构以“贸易商”和“经销商”为主,缺乏核心创新,且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印度顶尖大学在科研成果商业化方面也显不足。尽管面临挑战,印度的风险投资有所回升,消费科技和软件服务领域呈现增长态势,未来发展仍有潜力。

💡 印度科技创新困境源于产业结构畸形:文章指出,印度许多行业存在“贸易商”和“经销商”主导的现象,他们满足于品牌建设和分销,却将核心技术创新拱手让给了其他国家,这种情况在国防、太阳能、电子制造、汽车及制药等领域尤为突出,制药行业甚至依赖从中国进口活性成分。

🎓 人才外流加剧创新断层:印度顶尖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向海外,例如某届计算机科学专业前30名学生中,有26人定居海外并加入美国国籍。这些人才在美国推动了如英伟达这样的科技巨头的发展,而印度本土则因人才流失而错失了科技创新的机遇,大学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也相对薄弱。

⚖️ 政策与资金环境制约创业:印度政府在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格局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商业环境中“贸易商”过多,缺乏有雄心的创业者。同时,创业者反映获得强大公司所需的资金在印度难以获得,国外资金更为充裕。政府未能提供实质性的财政支持也被认为是制约因素之一。

🚀 风险投资回暖与新兴领域增长:尽管存在挑战,印度在2024年看到了风险投资的复苏,投资额显著增长,巩固了其亚太地区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的地位。同时,印度诞生了更多“独角兽”公司,消费科技、软件服务(包括生成式AI)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呈现出增长势头,预示着印度在未来可能追逐更宏大的创新梦想。

8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财经记者汉妮·桑德尔(Henny Sender)周三发文,质问印度为何培养不出来英伟达、DeepSeek这样的公司?以下是文章全文:


今年,当DeepSeek一鸣惊人时,这款大语言模型被誉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它象征着中国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挑战美国和硅谷主导地位的雄心。

然而在印度,DeepSeek的这一突破却引发了沮丧与深刻反思。这个南亚国家向来以其优质工程人才为傲。毕竟,在英伟达开发最前沿芯片的工程师中,有不少就是印度人。他们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以及本土竞争极其激烈的印度理工学院。

那么,为何印度为何却培养不出英伟达或DeepSeek这样的公司?尽管坐拥优质人力资本和IT服务优势,印度似乎仍与一系列尖端技术相去甚远。

缺乏真正创新

“印度多个行业正出现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持续缺乏创新,”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驻新加坡董事总经理维努戈帕尔·加雷(Venugopal Garre)领导的分析师团队指出,“这是印度几十年来反复犯的错误。国内企业格局很大程度上由‘贸易商’和‘经销商’(只做买卖和分销,不涉及技术创新)主导,他们只满足于打造品牌,却把真正的创新拱手让给了世界其他国家。”他们补充称,这种情况在国防、太阳能、电子制造和汽车等行业都存在。

其他分析师可能还会把制药业加进来。许多印度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等待美欧药品专利到期,然后生产仿制药,而这些药的大部分活性成分主要依赖从中国进口。


在那些批评印度在这些领域持续缺乏创新进展的人中,就包括备受尊敬的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今年4月,他在这一话题上的一段独白走红网络:“我仔细研究了很多我们创业公司所谓的成功故事……我至少认识三四位亿万富翁,他们的孩子做的就是高档曲奇和冰淇淋品牌。我对这没什么意见,但这就是印度的宿命吗?印度的未来就满足于此吗?”

这位部长指出,相比之下,中国正在打造半导体芯片,以及以电动汽车和尖端电池技术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

人才流失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印度持续的人才流失。以尼尔坎特·米什拉(Neelkanth Mishra)为例,他是印度总理莫迪经济咨询委员会成员、私营银行Axis Bank首席经济学家。20多年前,他从最负盛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毕业。他透露,当年他那一届计算机科学专业成绩最好的30名学生中,不仅有多达26人定居海外,而且都已加入美国国籍。

这意味着,他们基本不可能回国效力,或许只有退休后才会考虑叶落归根。正因如此,这些人才在美国缔造了英伟达,而非在班加罗尔或海得拉巴。

而且,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创新方面,印度大学也落后于美国的大学。美国的高校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将教授(以及学生)的科研突破出售给私营部门从中获利。相比之下,印度的顶尖大学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成绩可谓微不足道。

此外,印度政府本身也需要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格局。正如伯恩斯坦分析师所指出的那样,印度的商业环境中“贸易商和经销商”太多,还有一些权力过大的寡头,而真正有雄心的创业者却太少。

资金匮乏

一些创业者表示,要想建立强大的年轻公司,他们需要资金,而这种资金在印度很难获得,在国外才充裕。另一些人则对戈亚尔的言论感到愤怒,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本身,因为它并没有为创业公司提供实质性的财政支持。

这种情况会很快改变吗?或许有可能。比如,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以及科研经费削减,使得美国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助学资金,这可能会削弱顶尖国际学子赴美深造的意愿。印度的人才外流压力或可得以缓解。

当然,印度在某些领域也确实取得了进展。贝恩公司的研究显示,2024年印度的风险投资资金出现回升,投资额从96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巩固了印度作为亚太地区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的地位。这一年,印度还诞生了五家“独角兽”公司,也就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而2023年仅有两家。

消费科技依然是风险投资最集中的领域,但软件和服务领域也出现增长,包括生成式AI。更广泛来看,航空航天也是印度的优势领域。假以时日,印度的创业者及其投资者或许也能追逐更宏大的创新梦想。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印度科技 科技创新 人才流失 产业结构 风险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