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3小时前
英伟达和AMD付钱进中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国政府近期调整了对华AI芯片出口政策,要求英伟达和AMD等企业将对华销售收入的15%上缴政府,作为“过路费”。此举旨在为企业重新打开中国市场大门,但也引发了关于“许可式资本主义”、政府与企业关系重塑、技术全球化碎片化以及成本预期上涨等一系列讨论。分析认为,这一模式可能成为未来高科技出口的新常态,对全球技术供应链和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技术流动将更加受限,并可能催生“政治API”式的技术调用模式。

🇺🇸 美国政府对华AI芯片出口施加新限制,要求企业将销售收入的15%作为“过路费”,此举是继2025年4月禁令后,对原有政策的调整,允许出口但附加经济条件,旨在平衡国家安全与市场准入。

💡 这一新规被作者称为“许可式资本主义”,将以往免费的出口许可转变为有价且可谈判的“门票”,使得政府在技术出口中获得直接的财政收益,同时也为企业保留了进入市场的机会,是一种比直接封锁更灵活的政策工具。

🤝 新模式可能重塑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守规则”转向“分利润”,政府通过收取“过路费”获得了对高科技出口的长期抽成权,削弱了企业的全球议价能力,并可能将此模式推广至其他战略性行业。

🌐 技术全球化可能因此被切割成有门槛的区域市场,企业需根据不同区域的政治条件和市场规则进行“授权使用”,技术不再自由流动,供应链更像是“租赁合同”,加剧了市场的分化。

📈 尽管15%的“过路费”短期内未必导致大幅涨价,但其预期效应可能引发“成本一定会更高”的心理通胀,企业、分销商和投资者可能提前将此成本纳入考量,导致价格上涨具有惯性,且难以逆转。

听着像笑话,但这事是真的。

英伟达(NVDA.US)和 AMD(AMD.US),为了把自家的 AI 芯片卖到中国,要给美国政府交 15% 的「过路费」。

这事怎么来的呢?时间要从 2025 年 4 月说起。

那时,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卡死了这些高性能 AI 芯片的对华出口,一纸禁令下来,中国市场对英伟达和 AMD 来说,就像一扇被关上的门。

但这事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 2023 年开始,美国就不断收紧 AI 芯片的出口限制。每一次规则调整,几乎都在针对中国。

4 月的那道禁令,只是之前一连串动作的「收官一击」。

到今年 8 月,剧情反转。

特朗普政府松口,说可以放行,条件是:卖到中国的芯片收入,要拿出 15% 给美国政府。于是,就有了过路费的故事。

有了过路费后,英伟达的股价一度在盘前小幅波动,但收盘还是稳住了,AMD 也是类似走势。

因为对投资者来说,虽然 15% 听着像割肉,但这笔钱换来的是重新打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 AI 芯片市场的大门。

很多机构的第一反应是:这笔账划得来。所以。股价反应更像是,短期波动一下,长期还是看增长潜力。

再看舆论这边,就热闹多了。

在美国,有人直接说这是「保护费」「敲诈」,觉得政府是在用行政权力给自己收钱;也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才是让大公司「掏真金白银」的办法,比打税更高效。

中国的社交媒体,关注点不同。

有人说,这波操作,美国是既当裁判又当收银员;也有人在担心:这会不会让 AI 芯片的最终售价更高,成本又转嫁到下游。

那说说智远的看法。

我觉得,这次 15% 的「过路费」,更像是在试水一种新玩法,我叫它「许可式资本主义」。

以前,美国政府做法简单粗暴,不让你卖,就一刀切禁掉;现在换了个思路:不直接禁止,但你要想卖,就得先交“门票”。

像是买球赛的 VIP 票,是想进场,你得先掏钱。只不过,这次的「球场」是中国市场,「门票钱」是卖货收入的 15%,收钱的不是球场老板,而是美国政府。

为什么我说这是新玩法?因为它把原本免费的「出口许可」,变成了一个有价的、可以谈条件的东西。

从政策角度看,这比直接封锁要灵活,既能保留对技术出口的控制权,又能增加财政收入;从企业角度看,虽然肉疼,但比起丢掉市场,这算是割点肉保住命。

如果这种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以后美国可能会把同样的思路,套在别的战略行业上,比如新能源电池、尖端生物技术、量子计算……

到那时候,这种「许可费」可能会长期存在。而一旦它长期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就会变。

变成什么样呢?第二:它会让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从「守规则」变成「分利润」。

以前的游戏规则很简单。

企业守住法律红线,就能在全球自由卖货、赚利润。现在,美国政府加了一层前置条件:想卖?行。先把收入的固定比例交给我。

这更像一笔谈出来的「合作分成」,只不过这个合作对象,不是市场伙伴,而是政治权力,一旦模式形成惯性,就等于政府在高科技出口上,拿到了一张长期抽成卡。

那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也会被削弱。因为利润链条的第一环,就已经被「截流」了一部分。

打个比方:

一家出口企业,像满载货物的卡车,要开到海外市场去卖货。以前的路,收费站是终点,你把货卖出去,缴了税,剩下你的利润。

现在,美国政府在你刚出厂门口,就先架起一个收费亭,不管你能不能顺利卖掉,先把过路费收了,所以,这是从「按结果收费」变成了「按资格收费」。

这张「资格卡」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能分走全球利润的一部分。

而当这种收费模式跨越国界,就会带来一个新的变化,技术的全球化,会被切成一个个有门槛的区域市场,像租赁一样。

什么意思?

就像房东出租房子,北边租客能用全套设施,南边租客只能用一半,而且每个租客交的租金还不一样,我们得按区域、按条件、按期限,给不同的市场“授权使用”。

AI 芯片正在走向这样的格局。

卖给中国的,可能是功能阉割版、价格加成版,还附带一摞政治条件;卖给欧美盟友的,就是完全体,甚至带技术支持服务打包。

这对企业来说,就像管理一个被分成很多间的「技术公寓」。要跟每个区域的管理方谈规则、谈价格、谈使用范围。最后的收益,也被切成了很多份。

所以,从长远看,这会让技术供应链更像一份份「租赁合同」,技术不再自由流动。

更隐蔽影响,它会在所有参与者的心里,种下一颗「成本一定会更高」心理通胀的种子。

表面看,这次的 15% 并没有让企业立刻大幅涨价。

但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人,从芯片厂商、整机厂,到下游的 AI 创业公司,都会在心里默默记住:出口高科技,迟早要多付一笔政治过路费。

厂商会想,要不要先加一点「安全垫」,防着哪天政策又变;分销商会想,要不要把这部分不确定性摊到合同里;投资人会想,干脆在估值模型里直接假设未来利润率要往下调。

久而久之,成本可能没涨多少,价格会提前涨了。

它比真实的关税还「阴」,因为它是预期驱动的,没人能说得清到底涨了多少,但大家都觉得应该涨。

这种预期一旦形成,很难回头,就像房租涨过一次,即使后来经济转好,房东也很少会降回来,技术市场的价格,也是一样的惯性。

那么,如果出口许可可以定价、可以分成、甚至可以像资产一样交易:技术全球化的终极形态,会不会变成一种「政治 API」?

你可以想象下,像你调用一个云服务 API 一样,想用某项关键技术,必须先连上某个「政治服务器」,通过它的身份验证、付它的调用费用,甚至接受它的使用限制。

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全球技术市场就成了一个由一组政治 API 串起来的局域网。连得上的,就能用;连不上的,就永远被挡在门外。

反正,我的观点是:美国总想在全球技术贸易的高速公路上摆满收费站。但这真是高明之举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芯片 出口管制 许可式资本主义 技术全球化 中美科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