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4小时前
为什么苹果都没人炒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当前美股市场,以英伟达、Meta、微软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在AI浪潮中表现强劲,市值持续攀升。然而,苹果和特斯拉却面临着不同的困境。特斯拉虽然在辅助驾驶技术上取得进展,但其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和利润下滑,且面临电动车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苹果则因在AI领域的保守策略和缓慢进展,导致市场对其成长预期降低,并出现人才流失。相较于其他科技公司创始人回归一线积极布局AI,苹果作为唯一一个“找不回创始人”的巨头,其AI战略的追赶之路仍充满未知。

🤖 **AI浪潮下的美股巨头分化:** 以英伟达、Meta、微软为首的科技公司受益于AI发展,股价表现亮眼,而苹果和特斯拉则表现不佳。这种分化反映了AI在其业务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公司估值的影响力。

🚗 **特斯拉:增长困境与AI叙事:** 特斯拉虽然在辅助驾驶功能上获得积极评价,但其近期财报显示营收和利润下滑,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且面临政策风险(如关税),其AI故事能否支撑高估值面临考验。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量产也未达预期。

🍎 **苹果:AI保守策略的代价:** 苹果在AI领域的谨慎态度和进展缓慢,导致市场对其成长预期不高,并出现AI人才流失。尽管苹果承诺在美国追加投资,但其AI战略的滞后是投资者担忧的核心问题,与竞争对手相比,其AI资本开支也显得保守。

💡 **创始人回归与科技巨头的“内卷”:** 在AI革命的推动下,谷歌、亚马逊等公司的创始人纷纷回归一线,积极领导AI业务。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也重新活跃,密切关注AI进展。这种创始人回归现象凸显了AI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苹果是唯一一个未能召回创始人的科技巨头。

📉 **估值逻辑的转变:** 拥有想象力的公司,如特斯拉,即使在营收增速疲软的情况下,仍能维持高估值,这得益于其“画饼”能力和投资者对其AI潜力的预期。然而,AI的实际进展和市场对未来收益的判断将是决定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作为全球市场最耐造的指数,纳斯达克不负众望地甩掉了清明节前后的祭天行情,又走在了刷新高的道路上,但MAG7之间的悲欢却并不相通。

截至2025年8月11日,美股七巨头的股价表现显著分化。英伟达、Meta和微软稳坐第一梯队,谷歌和亚马逊蛰伏在水平面上下,苹果和特斯拉则以显著的跌幅吊在了车尾,甚至3.4万亿美元的苹果要和1万亿美元的特斯拉加起来,才能追上英伟达的4.4万亿市值。

究其原因,能拔估值的AI行情,特斯拉和苹果都不是数一数二的大玩家,但是压制盈利的关税大棒,两家又是供应链高度暴露的难兄难弟。

考虑到英伟达也很难置身于白宫的政策波动之外,一边要极尽赞美之词给足懂王情绪价值,一边还要真金白银上缴在华收入的15%,但这些都没有对股价产生伤筋动骨的打击。

可见,相比关税的长期拉锯,AI的大蛋糕能分走多少,才是美股巨头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们在AI加持下如沐春风,特斯拉和苹果却成为了两个例外。前者讲了近10年的AI故事,估值常年高企,财报却难掩颓靡;而后者则几乎蹭不上AI的预期,活在纳指身处硅谷,却越来越像一个价值股。

特斯拉:再苦一苦小股东

7月23日,懂车帝上线了一期辅助驾驶功能测试节目,模拟不同车型面对6种高速事故场景的反应能力。被车评界列为国内智能驾驶第二梯队的特斯拉,凭借 Model 3与Model X的表现,成为了仅有的顺利通过其中5类场景考验的汽车品牌。

测试结果一经发布,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马斯克便攥紧了救命稻草,为很久没有等来好消息的特斯拉股东们及时播报了这则利好。

图片来源:X

此时,距离马斯克在2016年所画的FSD宏伟愿景已经过去了10年。

然而,眼看着FSD整出了越来越多的花活儿,乖巧的毛豆们也已经懂事到开始自己交付自己,特斯拉却交出了一份焦灼的财报。

2025年7月底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当季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创下了2012年以来单季营收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利润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要知道特斯拉年度交付量自2023年创下181万辆的高点之后,方舟投资的创始人木头姐(Cathie Wood)曾乐观地预测,随着无人驾驶的成熟,特斯拉将从每年不到200万辆的汽车销售量扩大到600万-1400万辆,估值方式也将从卖车的一次性收入过渡到RoboTaxi带来的经常性收入[1]

然而,打脸的速度比特斯拉焕新Model Y的手脚还快。

2024年,特斯拉录得近十年首次年度销量下滑,如今更是离200万的年度销量渐行渐远——欧美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兴趣逐渐退潮,中国电动车市场又在沙发冰箱大彩电、防晒隔热按摩椅上,把特斯拉卷成了同价位里独一份的毛坯房。

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的翻脸比销量的打脸来得更快。

2025年7月1日,特朗普政府正式签署的《大而美法案》,不仅取消了购买或租赁新电动汽车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而且还撤销了对未达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车企的罚款。换句话说,特斯拉自2019年以来通过卖碳积分赚取超100亿美元的创收工具被定向爆破。

与此同时,第三条成长曲线——人形机器人Optimus则还处在烧钱的无底洞阶段,饼确实很大,也着实难啃。

在今年3月的全员大会上,马斯克曾表示年内特斯拉要至少生产5000台Optimus,但截至7月,实际产量仅有数百台,远低于此前的预估[2]。此外,根据晚点从中国供应链获得的消息,特斯拉因集中修改Optimus的设计,曾于6月暂停采购相关零部件,调整量产计划[3]。

当然,对于特斯拉这样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电动化时代的公司来说,即便在如此艰难时刻,也不缺忠实拥趸。“头号铁粉”木头姐在6月录制播客节目The Diary of a CEO 时,坚定声称特斯拉才是地表第一大AI项目。

图片来源:The Diary of a CEO

2016年,当特斯拉暴跌11%时,75%的分析师都建议不要买入特斯拉,木头姐悄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持仓当中,并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不断加仓,最终在空头排列的2018年,逆势把特斯拉买成了她的第一大重仓股。

彼时,特斯拉的股价还在340美元左右徘徊,马斯克曾计划以420美元每股的价格私有化。随后,木头姐发表了一封反对私有化的公开信,并表示“看好特斯拉在5 年内股价涨到700至4000美元”。

这个区间虽然划得很宽泛,马斯克也确实放弃了私有化的念头,而特斯拉的股价也在2020年兑现了木头姐的乐观。

如今,当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还在追踪特斯拉电动车销售量是否符合预期时,把特斯拉又置于方舟第一大重仓的木头姐,则决定将它看作为一家拥有着人工智能期权的公司。

拥有想象力的公司先享受泡沫。擅长画饼的手艺让特斯拉拥有了远高于其他车企的估值——即便营收增速疲软,特斯拉目前的动态估值仍然在170倍左右,在MAG7当中一骑绝尘。

至少,马斯克还有一批头铁的投资人能吃下他画的饼,而苹果的境地则是,过去十年最著名的长期持有者如今变成了不容忽视的卖盘。

苹果:再拖一拖特朗普

虽然在第六十届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盛赞“库克为伯克希尔赚的钱,比我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的还多”,但金融男嘛,不光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

大规模的减持行动,以2023年第四季度为起点,一年时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就卖出了手中超过67%的苹果持仓。

不过,对于流动性充沛的大白马而言,边际卖盘终究是一个可控的变量。

就像围绕茅台的核心辩论,不是公募还拿不拿它当第一大重仓,而是还剩多少酒桌依然要喝它。苹果面前真正的大山,也不是巴菲特究竟在买还是卖,而是关税与AI。

在8月7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库克带着一件纯血美国制造的摆件亮相——玻璃是肯塔基州康宁工厂制作的,24K金底座是犹他州出品的,造型是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苹果员工设计的。此外,库克还在此前已经承诺的在美投资5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1000亿美元。

Make A           Great Again

特朗普高不高兴不知道,毕竟他入主白宫后就不缺世界级CEO们轮番送上大礼,但华尔街确实是松了一口气——当周13.33%的涨幅,是苹果自2020年7月以来最大的单周涨幅。

就在白宫行之前的一周,苹果发布了新一季的财报,即便单季总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940.4亿美元和234.23亿美元,同比增长9.63%和9.26%,超出市场预期,但那一周还是跌走了5个点。

可见,美股市场的有效性也不仅只停留在财报反应的基本面里。

如果说,关税影响还能用“钞能力”撑出一点窗口期,那么,AI的落后则是投资者对苹果更核心的担忧。

在AI上的保守使得市场给予了苹果较低的成长预期,这也是其股价今年以来落后其他科技巨头的重要原因。TD Cowen 分析师 Krish Sankar 在7月28日的一份报告中写的那样:“不完整的人工智能战略仍然是苹果最大的变量[4]。”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对于人工智能的谨慎和进展的缓慢也让AI团队出现持续的大量的人才流失。光是刚刚过去的7月,就被Meta一家挖走了四员AI大将。

实际上,在AI上的投入和表现已经成为了市场衡量美股科技股成长性高低的关键指标。

以Meta为例,根据其刚发布的财报显示,Meta在第二季度实现了22%的营收增长以及43%营业利润率 ,而这主要得益于 AI 对于广告系统效率和收益的提升。与此同时,Meta也进一步上调了资本支出预测的下限,由此前的 640 亿至 720 亿美元缩窄至660 亿至 720 亿美元之间[5]。

在AI上的出色表现和进一步加大资本开支的指引让Meta次日涨幅达到了11.25%。

但相较于同行间动辄近乎千亿的AI资本开支,苹果却显得十分保守。数据显示,2024财年苹果的资本性支出为94.47亿美元,相较于10年前不增反降。

事实上,苹果布局AI的时间并不算晚。2011年,乔布斯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正式发布了Siri功能,他相信寄托了自己对人工智能憧憬的 Siri “最终会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但缓慢的迭代和人才的流失让 Siri 失去了自己的先发优势。苹果的一位前员工对此总结称:“当史蒂夫在 Siri 推出后的第二天去世时,他们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6]。”

如今,AI版本的 Siri 一再跳票,发布时间被推迟至2026年。苹果AI的进展也越发依赖合作伙伴而非自建——到今年3月底,苹果甚至向较劲了十多年的英伟达妥协,被分析师爆出下单了约十亿美元的英伟达 GB300 NVL72 系统[7]。

而这并没有帮助苹果守住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今年年初,英伟达的市值距离苹果还差一个腾讯,但8个月之后,苹果的市值距离英伟达已经少掉了一个特斯拉。

尾声

自从ChatGPT问世,将AI革命推向高潮之后,全球科技、互联网产业都在发生一个相似的变化:创始人们在技术革新的激烈周期里,密集地回归公司一线。

2019年卸任Alphabet高管隐退的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2023年7月重返谷歌,亲自下场督战大模型竞赛;2024年12月,刚刚退休十个月的杰夫·贝佐斯宣布自己正式回归亚马逊,领导人工智能业务。

大洋的另一边,马云先是罕见地在内网发信讨论AI电商的未来,随后又出席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时隔4年重返公众视野;张一鸣也在今年被曝重新活跃在公司一线,频繁往来于新加坡和北京的办公室之间,密切跟踪字节跳动在AI业务上的进展[8]。

而他们的竞争对手,也正是一群既对技术发展趋势高度敏感,又能打硬仗每天都过成DAY-1的创始人。

62岁的黄仁勋还在拼命工作;微软核心资产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只是一个85后,而看似隐退的比尔·盖茨实际在幕后主导了这场重要联姻[9];扎克伯格一边咬着牙亏钱裁员,一边坚信未来不可能不需要AI眼镜。政坛黄粱一梦的马斯克,也重新过上了每周七天睡在会议室、机房和工厂的日子。

科技七姐妹里,苹果是唯一一个找不回创始人的巨头。

承平日久的库克,过去十年花了7040亿美元回购苹果的股票,的确为投资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股东回报,羡煞了A股大小散户。但乔布斯时代已经预见的人工智能浪潮,苹果究竟还要花多久才能追上呢?

参考资料:

[1] “木头姐”阐释:ARK的公司估值方法,以特斯拉为例,华尔街见闻

[2]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量产遇挫:年产量远不及预期,仅数百台交付,环球Tech

[3] 独家丨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晚点Auto

[4] Apple is facing pressure from Wall Street to figure out its AI strategy,CNBC

[5] 国海海外·陈梦竹 | Meta(META.O)FY2025Q2财报电话会完整纪要,陈梦竹海外研究之声

[6] Hey Siri, what happened?Theverg

[7] Apple might up its AI game with a $1 billion order of Nvidia servers, analyst says,QUARTZ

[8] 张一鸣重回公司一线?知情人士回应,界面新闻

[9] Bill Gates never left, Business Insid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作者:吴文涛/张婕妤,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美股 科技巨头 人工智能 特斯拉 苹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