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郑朗老师录播客,最后聊到一个玄学问题:美国通胀还来吗?
今年”狼来了“的事情太多了,但因为离谱关税和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通胀不是板上钉钉吗?
录完碰巧看到NBER的一篇paper,试图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句话TLDR:关税并不必然推高通胀,关键看它是“一阵风”还是“长期政策”。
Paper把二战后美国的关税分成两类:临时的和长期的。结果发现:
临时关税:既不通胀、也不拖经济,通常也不引发美联储加息;还会减少进口、把贸易账面拉好看。
长期关税:会带来一次性的物价台阶上跳,美联储短暂收紧,但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贸易和进口反而没太大变化。
重点是:历史上的关税波动约有80%其实都是“临时的”。
如果我们把关税想象成收费站:有一天你上高速,突然从天而降一个临时收费点,你肯定会认为很快会撤掉,那就先忍忍。
企业和消费者也是一样,如果觉得关税只是临时”掐架“的副产品,会调整采购节奏、压低提价冲动,美联储也更可能放松一点,经济反而不受伤、物价还可能往下压。
可如果收费站是永久岗,商家就会把成本一次性加进价格里,通胀来一小波,然后趋稳。
历史例子也吻合:
尼克松1971年的进口附加费只持续了几个月,当年美联储还降了息;
福特1975年的石油进口费也不到一年,同期也在降息;
相比之下,2018年“Trump1.0”的关税更持久,对应的是通胀温和上行,但没改写增长趋势。
所以结论是一个朴素的“听君一席话”:市场最在意的,不是加没加关税,而是“能持续多久”。多数关税冲击对美国经济周期只是小石子,哪怕在大幅加税的年份也是如此。
所以,美国人民又向中国人民学废了一招,靠近了一步:以后判断政策走向,要先问一句——政策是昙花一现,还是彻底转向?这判断力咱们从小就开始练了。
所以市场当下的主流预期和关税的“寿命”和联储的“取舍”紧紧绑定。
那联储会怎么取舍?
联储也不知道。因为自己正在雾天里开车,最怕看错仪表:既担心关税带来的通胀,又可能出于谨慎而忽视早期的放缓信号。
当数据质量打折扣、景气又在放缓时,美联储可能更愿意“选择性乐观”:以免在关税推升通胀的背景下过早降息。因为降息才是“管不住的手”,才是需要抑制住的冲动。哪个央行愿意加息?
且昨天刚出的CPI又没啥变化,大体合预期;总体活动却还挺有劲:银行财报不错、科技火热、资产价格不弱——美联储保持点耐心并不夸张。
唯一的两个炸弹:就是市场上已经生出来的那两个叙事,就像受精卵在悄悄长大:
一个叫做“经济数据误差”;另一个叫做“央行独立性”。
七月非农离谱下修已经把“数据误差”这件事放在了市场的大脑里,不管是不是真那么严重,它已经在大家头脑中变成一个“存在”,市场会不由自主地向这个方面去演绎一些剧情。
懂王对央行独立性的攻击更是如此,而且可能更值得担心。据史料记载:即便央行在法律上独立,单是不断“攻击央行”,就常常伴随更高通胀——要么因为大家预期政策会变糟,要么因为这本身就是社会失序的症状。
反正“通胀”和“不稳定”才是绑得最紧的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