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7小时前
OpenAI旧版回归,年度最失望AI 留下了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GPT-5的发布未能达到用户预期,其功能虽然进步但表达趋于克制和机械,失去了早期模型的鲜活感,被比作“自带性格”消失的Siri。这种“可用但无感”的状态,让用户怀念GPT-4o的互动趣味。GPT-5的发布节奏也类似苹果新品,更像是例行升级而非颠覆性创新。其减少情感迎合,转向商务化和理性化回应,虽然有助于减少偏见,却导致用户心理落差。这标志着AI正从神话时代走向日常生活,用户需重新校准期待值,AI更新将更趋于系统性优化而非话题狂欢。

🤖 **产品气质趋同,失去鲜活感:** GPT-5的功能清晰但表达克制、机械,缺乏早期模型“自带性格”的鲜活感,被比作“可用但无感”的Siri,让用户怀念GPT-4o的互动趣味和情感张力。

🚀 **发布节奏相似,缺乏颠覆性:** GPT-5的上线更像是“年度例行升级”,进步有限,未能带来“震撼”级体验,与苹果每年发布新品的“小修小补”式升级模式相似,用户期待的创新落空。

💡 **理性化回应引发落差,AI走向实用:** GPT-5刻意减少对用户的谄媚和情感迎合,更偏向商务化、理性化回应,虽有助于减少幻觉和偏见,但让习惯被“接住”的用户产生强烈落差,标志AI正从神话走向日常生活,以实用为本。

📈 **用户期待转变,理解AI更新常态:** 经历多次“放卫星式营销”后,用户已学会调低期待,理解技术的更新并非每次都意味着飞跃式进步。AI更新可能更像系统补丁或参数调优,用户需主动管理期待值。

熹妃,回宫!

在全球用户的强烈呼声下,OpenAI不得不让旧模型悉数回归,真是一出大戏啊。

这段时间以来,对GPT5的不满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的抱怨。于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满怀期待的我们,最后却大呼落空?问题出在GPT-5本身吗?

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心理落差

从预热到期待,再到塌房和滑跪,GPT-5的发布经历,像极了苹果。

绝不是一句随便调侃,这种相似感,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产品气质的趋同:GPT-5功能清晰,但在表达上显得克制、机械,失去了早期模型中那种“自带性格”的鲜活感——不禁让人想起了Siri。

非要论好用,那Siri当然是比不了,类似的是定位:它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助手型工具,行动规范、反应稳定,却缺乏情绪张力与互动趣味。如今GPT-5也开始呈现出这种“可用但无感”的状态,让全球用户怀念起“和GPT-4o吹水聊天”的日子。

二是发布节奏的相似:GPT-5的上线,并非Sam Altman吹得那样让人震惊,更像是一次“年度例行升级”。它确实有进步,也比前代更强,但震撼到“瘫坐椅子上”?不至于吧大哥。

这一点,和如今苹果每年发布新iPhone的节奏如出一辙——人们盼望着改变世界的创新,结果迎来的却往往是“续航提升半小时,边框变细0.05mm”式的小修小补。

变强是在变强,用户却越来越无感。

GPT-5刻意减少了对用户的谄媚和情感迎合,更偏向商务化、理性化的回应。这样的调整初衷也许是好的,有助于减少幻觉和偏见,但对于习惯被“接住”的用户而言,却产生了强烈的落差。这并非GPT-5能力退步,而是一种新的信号——AI正在从神话时代,走进日常生活。

只是我们还没完全准备好,Sam Altman可能也没准备好调整自己的认知。

所以说,GPT-5之所以像Siri,并不是因为它“能力差”,而是它进入了一个阶段:不再靠奇迹,而开始以实用为本。正如有用户在Reddit上吐槽的那样:“GPT-5用起来更技术化,让人感觉在情感上变得更疏远”,“当然,5还行——如果你讨厌细腻的情感和共鸣的话”。

一个教训,送给用户

尽管旧模型回归了,但是早在用户中间,警铃已经敲响:谁知道这次回归会持续多久。

在最新的回归计划中,由于算力吃紧,4.5从原来的Plus用户有限可用,被改为只供应给Pro用户。

GPT-5系则被进一步拆分为三个不同的选项,其中“自动”作为默认模型。这也暗示着以算力为主要考量,灵活配置模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用户都觉得类似强制下架的事情未来还会上演,OpenAI在走一条不回头的路。

用户并没有一味索取震撼和新奇,他们已经学会了调低期待,以应对一次次被反转。

这一次,是用户比厂商更早意识到一个事实——技术的更新并非每次都意味着进步体验的飞跃,有希望就有失望。

OpenAI不是第一次把自己推上神坛:GPT-3的震撼、GPT-4的横空出世、GPT-4o的“情感风格”……它们构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神话。但动不动就放卫星,用户很快就会开始怀疑,一次又一次的营销是非常消耗人的。

而希望变失望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智能手机行业,用户经历了从“每一代都激动人心”到“就这?”的情绪变化;类似,在社交媒体的演进中,我们也从“连接世界”到“信息超载”,进而转向克制、疲倦,开始主动寻求信息排毒。

现在,在大模型与AGI的叙事轨道上,用户再次走进了那个熟悉的阶段:失望不是因为相信太多,而是因为已经太了解套路。

所以,与其说用户对GPT-5的反弹是一种抗议,不如说它是用户对“放卫星型营销”集体醒来的表现。而这,也许正是AI从神话走向日常的转折点。

重新校准期待值

率先拉响警铃的用户们是相当敏锐的,说得也很有道理:GPT-5上线之后,旧模型被放弃,完全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列表里又会变回只有GPT-5系,或早或晚。

可以再一次回看Siri,这个产品已经常年没有更新了,它成了iPhone里一个总是存在,但始终尴尬的“助手”——现在,用户对Siri基本上是放弃的心态。

对GPT-5呢,还没放弃,但也有点冷淡。诚实地说,GPT-5在能力层面上当然不像Siri,但我们面对两者时的情绪,有惊人的相似。

GPT-4带来的是高能时刻,GPT-4o带来的是最接近AGI的想象,那么GPT-5的核心关键词,可能只是两个字:求稳

你可以说它“不好玩了”,可以说它“人机”,但更准确的表达也许是:它像一个为效率而生的版本。

这不意味着它的能力下降,恰恰相反,它在很多场景下变得更高效、更能完成任务。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再激发我们的感官冲击。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主动管理自己的期待,那现在就是时候了。ChatGPT的周活已经高达7亿,任何一个改动都将引发巨大的声浪,保持更新,但更缓慢更小规模,是势在必行的策略。

未来的AI更新,可能不会再是一场场话题狂欢,而更像是一次系统补丁,一次参数调优,一次你get不到的微小升级。而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GPT-5 AI 用户体验 技术更新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