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尾款排产问题引发热议。观察相关讨论,发现许多人对 SKU(库存量单位)的数量及其潜在影响缺乏足够认知。本贴无意评判事件本身,而是探讨为何这类情况会在小米身上集中出现。
当前新势力车企普遍采用“先订后产”模式:用户支付定金,车企再安排生产。这种模式理论上提升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允许高度个性化定制。然而,多数车企提供的选配选项其实相对有限。小米则不同,其选配组合极为丰富。此前有视频提到比亚迪内饰部门反对增加选配,解释仅为“麻烦”——但这真的是全部原因吗?
以小米 su7u为例,其配置组合数量令人咋舌:
* 3 款基础车型
* 5 种外观颜色
* 2 种拉花方案
* 4 种轮毂样式
* 2 种轮胎规格
* 3 种内饰选择
* 5 种可选套件(需额外选装)
仅计算必选项的组合,即达到 3 × 5 × 2 × 4 × 2 × 3 = 720 种*基础配置。
叠加可选套件(可选择 0 到全部 5 种),组合数进一步暴增:720 + (720 × 2) + (720 × 3) + (720 × 4) + (720 × 5) = 10,800 种*最终配置。
这意味着什么?
1. 极高的库存风险,如传闻所言,“2亿定金撬动50亿库存”在理论上完全可能实现。因为这10,800种配置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高度定制化的,几乎等同于10,800种不同的SKU。
2. 极低的配置通用性,一旦某位锁单用户最终放弃提车(如要求延期或取消),其定制的那款**特定配置**车辆,几乎很难找到“口味”完全匹配的下一位买家承接。这辆车极大概率会沦为难以消化的库存车。
3. 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要求支付尾款的压力主要集中在 su7u用户群体——其高昂售价与海量选配叠加,使得单车的库存积压风险与财务成本都极高。小米对部分表达了延期或放弃意向的用户坚持要求支付尾款(在此声明,**此举的合理性并非本文讨论重点,亦不代表本人认同该行为**),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规避这种因极度个性化定制带来的、难以转售的库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