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7小时前
下一款全民级AI应用,可能是个老熟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对比OpenAI GPT-5发布和Keep实现盈利两个事件,揭示了AI技术正从纯技术比拼转向垂直领域应用竞争的趋势。文章指出,AI已进入多方混战阶段,全民级AI应用可能并非出自传统AI公司,而更可能诞生于在垂直领域有深厚积累、适合AI改造且积极拥抱AI的企业。Keep作为运动科技领域的先行者,通过推出专属AI模型Kinetic.ai和AI教练卡卡,有效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拓展了服务边界,并有望通过“感知式伴练”模式实现ARPU值的显著增长,AI已成为驱动Keep走向盈利和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 AI技术从纯技术狂奔转向垂直领域应用竞争,OpenAI GPT-5发布遇冷与Keep实现盈利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AI的未来在于落地应用,而非仅仅技术突破。

💡 全民级AI应用有望出自非AI公司,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垂直领域深厚积淀、行业适合AI改造以及对AI的积极性。Keep凭借其在运动科技领域的长期耕耘,满足了这些条件。

🏋️‍♀️ Keep通过“All in AI”战略,推出了专属AI模型Kinetic.ai和AI教练卡卡,有效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拓展了运动品类覆盖,解决了过去内容有限和用户规模受限的问题。

📈 AI赋能的“感知式伴练”模式,将为Keep带来ARPU值近10倍的增长空间,通过提供个性化、有温度的AI教练服务,满足用户深层需求,从单纯的内容贩卖转向高毛利的服务交付。

🌟 AI是Keep的新发动机,而非救生圈。Keep的盈利证明了AI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也展现了商业世界的未知性,即出发点不决定终点,成功之路充满机遇。

2025年年中,两个看似无关的消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首先是8月8日,OpenAI夏季发布会举行,全球翘首以盼的GPT-5终于来了。

但也许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发布会后,类似“没有惊喜”、 “不够惊艳”、“缺乏颠覆式创新”的评语多见于各大媒体的标题。

第二个消息,是Keep在2025年夏天闯开了盈利之门。7月21日,Keep于港交所发布盈利预告,提前兑现了年初预计2025年实现扭亏的目标。

公告发出后,Keep港股逆势拉升涨近5%,报5.9港元,成交额超1000万。

今年,这家运动科技公司股价已经上涨20%左右,这一切,离不开年初创始人王宁宣布的All in AI。

以上两件事互相对照,隐约传递出了一个信号:AI纯技术的狂奔正在放缓,垂直领域的应用才是下一步兵家必争之地。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OpenAI在发布会上十分重视落地,花了颇多时间展示GPT-5在编程、医疗等场景的升级。

这意味着什么?

当竞争越来越靠近C端,对公司的能力考验就会衍生出更复杂的维度,不仅要比拼技术,也要看对用户需求的捕捉,乃至于营销获客的手段等。

就此,AI进入了边界模糊的多方混战阶段,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而下一款全民级AI应用,也许会是某个老熟人。

全民级AI应用,未必出自AI公司

回望ChatGPT和DeepSeek的诞生,确实如平地起惊雷,用户们兴致勃勃,满怀好奇与热情,AI浪潮席卷了互联网。

但当热情消退,对AI应用的考验才真正到来:从一时的风潮,到融入细水长流的日常中。

曾经,AI应用的体验提升,大多来自底层模型能力提升,而如今,颠覆式创新难以出现,走向透明和开放的大模型,就像被打开的一个水龙头,它能在何种程度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将流向何处,取决于更多AI新生血液的摸索。

对于中小创业者们来说,这是技术革命时刻,也是超车巨头的机遇。

毕竟,巨头擅长以资源碾压,但在AI这张新地图中,一切都还属未知,也就很难找到碾压的着力点,这时,灵活、敏锐的探路者就有了机会。

但话又说回来,完全没有积淀的玩家,也难有高胜算,毕竟在这场多维度的竞争中,如果论资源拼不过巨头,在洞察上也没有优势,实在很难站上牌桌。

所以到最后,在这个混战的新阶段,满足以下三种条件的玩家受到了更多关注。

第一,本就在垂直领域有深厚积淀,最好已经跑通了PMF;

第二,所在行业适合被AI改造;

第三,在AI这件事上足够敏感和积极。

总而言之,即有基础、有可能、有意向。因为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公司迅速开干,将AI落地在实际业务中、收集充分的真实反馈,而后不断迭代,加深壁垒。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就很容易看清楚为何Keep会在这波浪潮中广受关注了。

先说垂直领域的积累。

作为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虽然遭受过“看不懂”、“难以商业化”的质疑,但它是中国健身消费链路布局最完整的公司这件事,是没什么疑问的,满足了用户从运动意识、提供装备、内容和社交等运动链条上的全部需求。

健身运动这个垂直赛道很有趣的一点是,极度理性、又极度感性。一方面,它是科学的,融合了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一方面,它又各花入各眼,有人因恐惧而运动,有人因快乐而运动。同一个训练,有人爱有人厌。

所以,Keep过去十年一直也在这两个方面摸索、沉淀,一边做标准化、数据化,力求成为更科学、更高效的运动工具,一边不断感受人们为何运动,又为何放弃运动,理解用户。

很难判断这两件事哪一个更难,但总之都不容易。

不过,一个公司最大的护城河,归根结底往往来自时间和专注。如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所说,苦活累活才是护城河。

运动的科学性,意味着它有被AI重塑的可能。运动的感性,则拓高了这个领域的上限。

Keep的动作也很迅速,今年年初王宁发布全员信,纪念Keep成立10周年同时宣布未来将All in AI。

随后在3月,公司发布了运动健康垂直领域的专属模型Kinetic.ai,并基于此模型同步上线了首个通用AI教练卡卡(Kaka),可基于用户的运动诉求定制训练计划和方案。

5月20日,Keep AI教练上线新版本,可为用户提供智能运动方案生成、智能训练指导、运动数据记录、饮食记录及评价等功能。

而在最新的内部动员大会上,Keep又透露即将推出完善版本的第一代AI coach。

频繁的动作背后,是大胆的押注。

事实上,在这次实现盈利之前,Keep曾顶着压力,主动打乱致力收窄亏损的步伐,交出了一份亏损扩大的财报,原因就是将资本押注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推广以及可穿戴健身设备创新。

而这份对AI的投资,已经初步成效。

盈利公告指出,盈利能力改善状况主要得益于聚焦调优业务结构及收入质量,实现毛利率提升,叠加AI技术赋能,稳步提高经营效率和组织人效,降低经营费用。

AI,和它带来的10倍增长空间

AI重塑运动健身的天花板之高,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一切不能一直停留在半空中,我们好奇的是,具体有哪些可能?

实践出真知,Keep已经带来了一部分答案——核心点在于量价齐升。

在过去,Keep的难题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受制于成本与竞争,可覆盖的内容有限,用户规模受限。第二,空有流量,难以变现,用户价值受限。

AI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提供极大助益。

首先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快速扩充Keep内容。这不但可以带来成本的下降,还打开了更多运动品类的可能性,比如此前由于人力成本等因素限制而无法覆盖的高尔夫球、网球。

这是“量”的提升。更多品类,尤其是长尾品类的内容,可以带来更大规模的用户。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价”上。AI不仅改变生产力,还可以改变生产关系。

事实上,Keep的日活用户本就是一个庞大数字,但付费意愿却并不尽如人意,当前Keep会员ARPU值在20元左右。

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Keep的价值点和利益点不够清晰,用户付费习惯也尚未完全养成。比如可供选择的内容确实丰富,但许多用户仍不知道练什么、无法坚持。

不只是给我一个个课程,而是要懂我、陪我、督促我,这才是用户的真正需求所在,AI让这在线上成为了可能。

比如,Keep用户只需上传餐盘照片,卡卡就能识别出食物种类与卡路里,并结合运动计划提出饮食建议;用户描述“今天很累”,它则能自动降低训练强度。

从“推理式指导”变为“感知式伴练”,有温度的AI coach进一步贴近了线下私教体验,而从贩卖内容,转变为服务交付,对Keep来说,则意味着ARPU 值接近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王宁介绍,下一阶段,Keep AI教练将从个性化教练升级到专业教练,如马拉松教练,拳击教练,游泳专业教练等。

未来AI Koach分为三个层级,一层叫通用教练,第二层为个性化教练,各种 IP 的个性化教练,第三种则为专业教练,提供专业服务,也会针对这些教练制定不同的定价系统。

以上,是已经可见的可能。但如果将目光放开一点,可能性还可以有更多。比如卡卡可以如同神经系统,将Keep分散的业务板块有机联结,打通“训练消耗-身体指标-营养需求”链条。

说白了,就是以AI重构服务本质,以高毛利数字服务为盈利核心,硬件及消费品作为体验延伸和触点。

综上,AI不是Keep的救生圈,而是新的发动机。

而下一个国民级AI应用,未必出自AI公司,也正展现了商业世界的有趣之处:你从哪里出发,并不圈定了你将去往何处,商业充满未知,所以成功从来不是一条直线。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Keep 垂直应用 运动科技 商业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