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李翔对雷军的深度访谈中,雷军谈到小米造车时,用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思路——我称它为“对角线战略”。它看似在绕路,实则是在走一条更快、更稳的捷径。
尤其如果你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做到年收入一亿到五亿美元的业务,这个方法值得你认真琢磨。
对角线的故事,从雷军造车说起
最近,我翻到李翔采访雷军的一次长谈,里面有个细节,让我久久回味。
小米造车,为什么首款车是轿跑而不是SUV?
雷军的回答很直接——SUV赛道是红海,人人都在打;轿车虽然市场份额大,但在新能源领域反而被忽视。于是,他走了一条“对角线”:避开最拥挤的地方,从另一边切入。
这个思路,我觉得对创业者特别有参考价值。
创业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准方向。
这个方向可能来自:
你的技术;
你的能力与经验;
你的行业背景;
你的兴趣与偏好。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会被最热的地方吸引——那里有故事、有流量、有投资人的追捧。可热闹的地方,往往也是最难突围的地方。
为了让“对角线战略”更清晰,我们可以画两条轴线:
技术的先进程度:今天的关键词是“AI化程度”——是不是AI驱动,AI在其中的作用有多关键。
用户需求的普及程度:高频标准化 vs 低频非标准化。
交叉后形成四个象限:
右上角:AI驱动 + 高频标准化需求 → 红海战场;
右下角:AI驱动 + 低频非标需求 → 潜力市场;
对角线的妙用
“对角线战略”就是,从右上角的拥挤红海,沿着对角线,走到左下角那片被忽略的蓝海。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左下角的市场有几个特点:
技术门槛没那么高;
市场规模稳定但不巨大;
行业老化、缺乏关注;
巨头虽然在,但这块业务对它们不关键。
这意味着,你不需要颠覆,只要做一点产品或体验创新,就可能跑出一个不错的生意。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五年以内做到一个年收入一亿到五亿美元的业务,那么“对角线战略”尤其适合。它的优势是:
避开最激烈的竞争;
产品微创新也能产生差异化;
成本和风险更可控;
上市或并购退出的可能性更高。
在美国,我看项目时常用这套思路。尤其在消费品领域,不一定非要找AI-native的机会,反而喜欢看那些稳定存在的存量市场——几十亿美元的规模、不大不小,巨头盘子里地位不高,但用户习惯牢固。
如果你能找到他们“习以为常”中的痛点,并用创新方式去解决,就有机会跑出一条稳健的增长曲线。
总结
雷军造车的选择,看似在绕路,其实是在抄一条更安全的捷径。
创业也是一样——不一定非要在所有人争抢的地方硬碰硬,有时候,走一条被忽视的对角线,你可能更快、更稳地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