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我的生活发生了一场“剧变”,像被塞进了犯罪剧情片片场,谁能想到,《孤注一掷》里的情节会落在我头上?
7月7号我终于收到了今年的第一个offer。因为把过去这几年的失败和人生失意都落在我没有工作这件事上,所以当被通知第二天早上九点半去公司报道时异常兴奋,兴奋到一整宿都没有睡着。到手的offer是我心仪的行业——电影出品公司。
入职首日的场景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教学现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CBD的办公室装潢得堪比科幻片场,从门口茶几上的《认识电影》到满面墙的电影海报和《哪吒2》的战报,从经理的中国电影院线史教学、某电影项目书剖析到充满宗教布道般的蛊惑力的话术,像极了《孤注一掷》里王传君饰演的陆秉坤的经典语录“在这里,你们不是打工人,而是造梦者。今天睡工位,明天睡别墅。”
当然上面这段话是我自己瞎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培训的过程中我一直处于一个半信半疑的状态。首先是这个公司拥有许多个小公司,其次是公司的同事专业性并不强,甚至可能并不了解电影行业。而公司也并不在意他们是否专业,只需要他们拥有销售的技能和客户人群即可。最后是在培训的过程中,让我反复想起一句师长的告诫:“影视行业永远在寻找虔诚的信徒”,而在这里,正是这份虔诚可能让你沦为了诈骗工具。
职业培训是最快撕掉“电影出品公司”面纱的利刃。所谓电影出品,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熟人围猎——将信任变现为筹码,把身边有资金实力、投资意向的亲友拖入局中。
整套话术遵循精密的流程:先以过往投资回报案例建立信任,强调“低风险高收益”;再对电影项目进行专业化包装,围绕导演阵容、明星咖位、出品方背景、成本收益模式、票房盈亏点、分账规则和结算周期等关键要素编制发财密钥;最后辅以保密协议、制式合同及待考证的成功案例,构建一个让人充分心动的投资项目。当这些要素叠加在渴望机遇与机会的影视新人面前,诱惑变得难以抗拒。
据最高法2024年披露的数据,影视投资诈骗案涉案金额同比激增217%,其中63%的受害者是毕业三年内的影视从业者。我们怀揣职业理想,却沦为骗局链条中的工具。所谓机遇,实则是利用新人的无知、无畏和对其人际关系网的精准收割——每拉一个亲友的10万投资,个人的佣金分百分之几。长此以往,很快就陷入了“骗亲友——赚佣金——被追债”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醒的是,这些骗局正披着合法的外衣。事实上,入职第四天在经理们的持续性培训下,我准备投资某部即将上映的暑期档电影。原因如下,首先是同事之中有人投了15万,其次是对这部电影的专业分析下,成本不高市场回报前景却不低。也是觉得有利可图,奈何需要30万起投。于是我就开始跟我的朋友们分享这个投资项目,很快我的一个警察朋友就提醒我可能入职了诈骗集团。
在他的提醒下,我开始在网上广泛搜索这家公司,确实有许多隐藏的雷点。譬如,法人限高、公司经营异常、小红书有人爆贴索要几年前上映电影的分账款、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等等,去抖音搜索“影视投资”就能搜到跟我入职这个公司一样的骗局。
于是入职的第五天,我就跑路了。很想感慨的是,当我们捧着《电影产业促进法》幻想行业规范化时,黑暗中的推手早已将法律条文改写成新型犯罪剧本。这个由资本、谎言与人性弱点编织的骗局,正在吞噬无数个“我”。
细想之下,这些以影视出品、项目投资为名向公众招募或转让股份的非法融资行为,本质上就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要知道,真正参与影视出品的专业公司,断不会把目光投向普通个体——既不会为了十几二十万的小额资金大费周章准备整套文件资料,更不可能承诺“稳赚不赔”的暴利神话。若真有这种“零门槛、高回报”的好事,十有八九是精心包装的骗局。
不过,倘若这真的是一个出品公司,那么它能带给我的一些新的认知是什么?以下将从电影产业的角度分析一下今年的暑期档电影。
从学者的视角转向电影出品人,职业跨越带来的认知迭代远超预期。当视角从“解读作品”转向“定义作品”,行业生态的复杂性开始彰显,原来每一部电影的诞生,都是一场商业理想与艺术感性、创作竞赛与市场规律的博弈。
相比影视创作层面对电影艺术价值的考量,电影出品更多是一场投资。电影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可以通过解构镜头语言、剖析影像背后的社会隐喻,甚至是通过个人的阐释赋予影片一些创作者都不曾预料的哲学思辨。这种包容性的“读者属性”是此前我的学习习惯和身份视角决定的。
但从电影出品的角度来说,电影更像一场“投资”,对于一个电影项目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商业价值的回报和文化价值的行业认证。前者主要是通过宣发、档期、制作团队的市场竞争将投入的资金转化成为票房的回报比,后者更在意的是通过对项目的评估,判断项目是否能穿透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的审美阙值,能够在艺术电影的丛林中博取行业认证的机会。而这两者都需要出品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商业头脑。
在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笔者全程参与了本届电影节创投板块的各项活动。其中“类型片创投单元”与“wip制作中项目单元”两大板块尤为引人关注。前者聚焦类型化叙事的电影探索,后者追踪已进入制作阶段的潜力项目,共同勾勒出未来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生态走向。
从观众期待和市场反馈的视角观察本届影展的创投活动,笔者发现“类型片创投单元”呈现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部分入选项目虽然以类型片为申报方向,但其内核更趋近于现实主义底色的小成本创作,仅在叙事框架上尝试用类型片作包装。
这种创作取向与类型片所要求的成熟范式仍存在显著差距,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类型片绝非现实主义的简单“外衣”,而是基于类型元素建构的完整美学体系和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也反映了一个市场现象,新开机项目资金不低,中高成本项目锐减。
事实上,能够入围电影节“类型片创投单元”的项目都是通过了初步筛选且具备一定市场潜力与投资价值的内容。这些项目在此获得的不仅是影展的曝光,更重要的是通过路演对接行业资源,完成从创意到产品的关键转化。但也需要明确的是,项目的成长空间与最终成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品方的工业化运作能力。
专业的内容开发团队能否精准定位类型受众、建构可持续的叙事体系,制作团队是否具备专业化流程的把控经验,发行方对影片的宣发策略,以及放映环节与下沉市场的链接。这些共同构成了项目是否能成为市场爆款的关键。
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受到的冲击明显,“后疫情时代”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根据国家电影局以及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分别为203亿元、479亿元、299亿元、549亿元和425亿元,形成了一种“M”型波动式复苏的轨迹。
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的短暂回春主要是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后的补偿性消费需求和疫情期积压的精彩且多元的电影项目,如《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电影巨制。2024年除了贺岁档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暑期档的《抓娃娃》等头部项目外,几乎没有什么爆款项目。从2024年的片单也可以看出一点,即相较于2023年来说内容供给断层和类型创新不足都是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生态的问题。
截至2025年7月8日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了300亿大关,使得电影投资行业又有了前600亿进攻的动力,但时至8月初今年暑期档票房仅61.65亿,相较于2024年的暑期档的票房116.43亿和2023年的206.20亿真的是相差太远!
2025年的上半年能有300亿的战绩一大重要原因来源于《哪吒之魔童闹海》(154.4亿)的贡献。但市场的复苏仍然面临结构性的挑战,除《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误杀3》等6部影片外,春节档缺乏5亿以上票房收益的项目。
相较于2023年暑期档的优质项目,今年暑期档前半程也严重缺乏优质内容的供给。截止7月31日当前暑期档仅3部超5亿票房的影片,分别是《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万众期待的《酱园弄·悬案》当前票房3.75亿,此片不仅风靡了海内外影展,而且一度用“女性的婚姻反击战”为热点话题引爆女性市场,但过于艺术的表达也使其票房惨淡。
著名ip《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当前票房3.86亿,《碟中谍8:最终清算》当前票房4.63亿。今年暑期档市场峰值是否能超越2024年?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市场热点。
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中,不仅电影头部企业正在通过战略改革重塑产业生态,电影投资也在全面升级。以万达影业的“超级娱乐空间”战略为例,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影院的单一放映功能,构建了以电影ip为核心、融合多元产业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这一举措也说明了一件事,未来的电影投资将不再是“孤注一掷、豪赌爆款”,而是开始注重“全产业链生态布局”。
以上简单的分析并不能将行业问题完全剖开,但可以总结的是:一,当前影视行业的水很深,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如果有一定存在风险。二,当前头部电影企业已经开始实现战略调整,更注重全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三,当前国产影片仍缺乏优质的内容供给,资金不足导致中小成本现实主义题材“类型片”锐增。四,普通档期缺乏强口碑影片带动大盘,抖音、短剧、剧集的分流导致影院逐年丧失年轻受众。五,未来影院不缺乏大体量内容,但缺乏的是影片间的衔接。
言而总之,投资需谨慎,就业需谨慎,不必过分为中国电影担心,因为票房再高不会进入你我的口袋,票房再低不会没有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