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低于2500小时的年均日照时间、晴多雨少的天气、人口庞大且潜力可观的市场、地位稳固的政府的持续支持……印度似乎具备着很多成为光伏大国的条件,也一直备受市场瞩目,但其发展何时能追上期许与野心,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印度政府最新公布的审批文件ALMM List-II中,6家制造商合计13GW的光伏电池产品获批,能够在未来获得政策支持并参与印度电力市场招投标。其中,五家企业是印度本土制造商,包括今年7月份刚刚申请IPO的Emmvee、因新近宣布的垂直一体化产能而受到市场关注的Premier Energies和Jupiter International等,凸显出印度加速推进光伏制造本土化的战略路线(在此前已公布ALMM List-I的组件名单,9家入围企业均为印度本土制造商)。
而其中唯一一家海外背景的公司是美国光伏龙头、过去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位居全球光伏市值榜首的First Solar的印度子公司。截至8月12日,在纽交所上市的First Solar股价182.13美元,总市值195.33亿美元,略低于中国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在全球光伏制造商中市值排名第二,但在光伏主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仍能压中国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一头。
有媒体报道称,印度此前已宣布,未来使用从海外进口的硅片将不会被视为“本土生产”,失去享受一系列政策支持的资格,在2026年中期相关政策生效前,该国可能还会发布硅片领域的ALMM List名单。
虽然制造业回流、本土化生产似乎是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的主流趋势,但对于印度的政策进程,不少分析师仍认为其较为激进。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6月,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电池贸易额高到59.25亿元人民币,高居出口榜榜首,是第二名印度尼西亚的1.78倍,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了46.6%,显示出印度的光伏电池产业仍高度依赖中国产品,在政策窗口收缩期,这种需求甚至愈发旺盛。即使在印度基础较好的光伏组件领域,中国今年上半年对印度的出口额也达到了51亿元,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低于荷兰、巴西等地,反升至中国组件出口流向国的第三名。而且,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印度组件与印度本土光伏装机量的比例仍超过45%,反观ALMM List中的印度本土产能还不到2026年印度光伏预测装机量的30%。
看起来,政策似乎又跑在了产业的前面。实际上,就在2年前的2023年,印度光伏新增装机严重失速,增速同比降超40%,根据Mercom India Research的分析,其本土供应链不健全、产能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增长、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并进行针对性调查等政策导致市场组件价格走高,再加之电网基建不完善、电站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让其装机增速骤降。此后印度光伏进口政策有所缓和,发展趋于稳定,但市场也对2026年年中新政策落地时的情况有所疑虑。
此外,印度光伏产业区别于东南亚国家,其中“外来户”并不多,尤其是基本没有中国光伏主材厂商在印度建厂,除了少数老牌美欧企业外,基本都是本土制造商。这些制造商的产能并不都供应本土市场,其中不少会出口向高售价、高利润的美国市场。但就在今年8月,美国商务部已宣布将对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进口美国的光伏电池、组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推动这项调查的美国太阳能制造与贸易联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Solar Manufacturing and Trade)在请愿书中尤其指出,印度光伏产品出口价格严重扭曲美国市场,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7月中旬相关消息爆出至今,Waaree Energies、Premier Energies等印度光伏上市公司股价均有所下降。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预测中,印度未来十年的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增加两倍,但受到政策支持、保护的本土制造商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仍是未知数。该机构的分析同时指出,印度虽然有愈发强力、综合化的政策来促进本土光伏制造发展,但许多本土厂商可能将因缺乏规模而陷入困境,并面临进一步落后于技术采用曲线的风险。(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