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10小时前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预计3-5年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将遵循从文娱到工业再到家庭的“三步走”路径,这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相似。他指出,当前市场订单潮主要由行业热度驱动,但中国市场对新兴科技的包容性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独特土壤。江磊预计,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可胜任毫米级作业精度的工业制造领域,5-10年后有望在家庭服务场景全面落地,关键在于高效整合产业资源,突破“一高五难”的挑战,并强调数据积累的重要性,尤其看好餐饮服务等场景的率先应用,通过“边应用边学习”模式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加速技术迭代。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将经历“文娱-工业-家庭”三步走,发展路径与新能源汽车类似,目标在5-10年内实现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

📈 当前市场上的“订单潮”体现了中国市场对新兴科技的包容性,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支持企业持续探索创新。

🎯 预计3-5年后,人形机器人将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数据积累,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进入工业制造等专业领域;5-10年后,突破运动控制与情感交互技术,实现家庭服务应用。

🤝 实现快速发展周期(5-10年)的关键在于高效整合各方产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这也是设立“AI+机器人”方向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根本原因。

📊 数据积累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餐饮服务等特定场景有望率先落地,通过“边应用边学习”模式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对技术迭代具有决定性意义。


财联社8月12日讯(记者郭松峤)“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要三步走,从文娱到工业最后家庭,这也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相似。”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订单潮”更多是行业热度驱动的阶段性现象。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 财联社记者郭松峤摄

江磊对记者坦言,这类订单虽然实际应用价值有限,但恰恰展现了中国市场对新兴科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规模化市场特性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独特土壤。只要企业能够实现良性发展,我们都应该支持它们继续探索创新方向。”

人形机器人是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节点,江磊预计,在现阶段,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精度,机器人可胜任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要求的服务工作。3年至5年,随着高精度传感器部署和数据积累,预计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拓展至工业制造等专业领域。5年至10年,重点突破运动控制与情感交互技术后,最终实现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

江磊指出,回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大约花费了25年时间。而当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业界正在探索能否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将这一发展周期大幅缩短至5-10年。

“要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如何高效整合各方产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江磊表示,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已有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再去设立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这一轮创新中心的方向是“AI+机器人”,这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体现的也更明显。

江磊认为,数据积累仍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他指出,餐饮服务等特定场景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领域。

“以爆米花制作为例,通过远程操控方式实现硬件初步应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就能获取大量场景数据。”江磊表示,这种“边应用边学习”的模式,能够突破训练场的局限,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宝贵的真实场景数据支撑。在他看来,这种规模化数据采集对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具有决定性意义。

江磊同时坦言,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一高五难”的问题,即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安全应用难。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形机器人 产业化 机器人技术 AI+机器人 数据积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