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测算显示,未来数月内,绝大部分关税成本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对通胀构成显著上行压力。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分析师Jan Hatzius、Elsie Peng等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关税成本分担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截至6月,美国企业承担了64%的关税成本,消费者承担22%,外国出口商承担14%。但随着关税实施时间延长,预计到10月消费者将承担67%的成本,企业承担比例将降至不足10%。
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关税传导的时滞效应。高盛发现,企业在关税实施初期倾向于先行吸收成本冲击以维持市场份额,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会通过提高消费品价格的方式传导至终端市场。
通胀压力也将随之显现。目前,关税效应已将核心PCE物价水平推高0.20%,分析预计,7月将再推高0.16%,8月至12月期间将额外推高0.5%。假设剔除关税影响的潜在通胀趋势为2.4%,12月核心PCE同比通胀率将达到3.2%。
外国出口商有限承担,进口价格小幅下降
报告分析发现,关税实施后美国进口价格确实出现下降,表明外国出口商正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吸收部分关税成本。
其分析模型显示,产品级关税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在实施后的前三个月内导致进口价格累计下降0.25%。
基于这一模型,高盛估计,截至6月,外国出口商承担了全部已实施关税成本的14%。
报告预测,如果后期实施的关税遵循与此前相同的模式,到10月份,外国出口商承担的份额将上升至25%。这意味着,到2025年底,预计总计14个百分点的有效关税税率提升,将可能导致美国进口价格下降3.7%。
成本传导滞后,企业初期吸收大部分冲击
报告认为,在成本完全传导给消费者之前,美国企业是关税的主要承担者。截至6月,美国企业净吸收了高达64%的关税成本。
高盛指出,这部分对美国企业的“净影响”掩盖了内部的分化:一些直接依赖进口零部件或产品的公司可能承担了更大份额的成本压力,而另一些受到贸易壁垒保护、免于进口竞争的美国国内生产商,则可能通过提高自身产品价格而从中受益。
描述性证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报告援引数据显示,那些严重依赖进口的商品类别,如家用电器和信息处理设备,其价格自年初以来的涨幅已显著偏离了之前的趋势。
消费者负担将急剧上升,通胀压力显现
最关键的预测在于成本负担的最终走向。高盛的分析表明,关税成本向消费价格的传导正在加速。关税政策实施三个月后,约36%的关税成本被转嫁给消费者;而四个月后,这一比例上升至约67%。
这一动态预测意味着,截至6月的成本分配格局是暂时的。高盛预计,到今年10月,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成本份额将从22%激增至67%,而美国企业的份额则从64%骤降至8%。
这一成本转移将直接体现在通胀数据上。
截至目前,关税效应已将核心PCE价格水平推高了0.20%。高盛预计,7月核心PCE通胀率将再推高0.16%,8月至12月期间将额外增加0.5%。综合来看,这将使12月的核心PCE同比通胀率达到3.2%,前提是假设剔除关税影响后的潜在通胀趋势为2.4%。
~~~~~~~~~~~~~~~~~~~~~~~~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追风交易台。
更详细的解读,包括实时解读、一线研究等内容,请加入【追风交易台▪年度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