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 4小时前
ICCV 2025 | 机器人自主探索未知复杂空间?GLEAM破解主动探索建图的泛化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香港中文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推出GLEAM系统,旨在解决机器人在复杂未知室内环境中自主探索与建图的难题。该系统搭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探索-建图”基准GLEAM-Bench,包含千级复杂三维室内场景。GLEAM策略通过语义认知地图、分层动作空间和抗过拟合训练,使机器人在零样本适配的陌生复杂空间中实现高效安全的探索和精准建图,平均场景覆盖率达66.5%,较现有技术提升9.49%,展现了强大的泛化能力和现实部署潜力。

🚩 **构建大规模三维室内场景基准:** 研究团队搭建了包含1152个复杂三维室内场景的GLEAM-Bench基准,整合了多种数据来源,并进行了严格筛选和预处理,确保场景数据的拓扑连通性、几何水密性和复杂度,为机器人探索建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评测体系。

🗺️ **创新GLEAM探索建图策略:** GLEAM策略的核心在于解决未知复杂场景下的泛化难题。它采用了“语义认知地图”来理解环境,将环境解构为全局概率地图和局部语义地图,并引入边界检测和LocoTransformer;设计了“分层动作空间”,将高层探索目标预测与低层局部避障规划解耦,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并运用“抗过拟合训练策略”,通过随机化机器人初始位置和动态轮换训练场景,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 **实现零样本高效安全探索:** GLEAM策略在无需在新数据集上微调模型的情况下,展现了出色的零样本泛化能力,能够直接适配全新的真实场景。实验结果表明,在探索覆盖率、探索效率和建图精度方面,GLEAM均显著超越现有方法,证明了其在复杂未知室内环境中的高效安全自主探索和精准建图能力。

💡 **提升机器人智能“探索-建图”能力:** 该研究成功克服了机器人“路痴”的难题,使机器人在没有预设轨迹或指令的情况下,能像人类一样主动探索未知空间。这标志着机器人感知-决策-行动闭环摆脱了被动依赖,是下一代机器人跨越“智能鸿沟”的关键一步,为机器人在废墟救援、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5-08-11 12:25 辽宁

团队构建了首个涵盖千级复杂三维室内场景的训练评测体系。

本文一作为陈骁,香港中文大学 MMLab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具身智能中心联培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三维计算机视觉和具身智能,导师为薛天帆教授。个人主页:xiao-chen.tech/。

研究背景

当人类走入陌生房间时,会通过移动和观察来掌握室内结构。想象机器人被扔进一个陌生场景:有的房间堆满障碍,有的走廊九曲十八弯,它能像人类一样主动探索未知空间吗?

尽管计算机视觉已赋予机器人强大的被动技能,比如按预设拍摄轨迹实现同步定位建图(SLAM),可一旦剥离所有提示,机器人却可能沦为 “路痴”——

“门在哪?”“怎么绕过障碍物?”

“哪片区域还没有探索过?”

“目标最可能出现在哪片区域?”


“主动探索” 这一智能基石,何以成为技术盲区?

经典方案往往依赖人工预设的轨迹、视角与指令,而现有探索策略在陌生复杂场景中频频失效:机器人既可能在废墟救援时因全局规划缺失而卡死墙角,又容易在障碍密集的客厅中反复碰撞进退维谷。当机器人在此类复杂环境下运转时,感知 - 决策 - 行动闭环如何挣脱被动依赖桎梏? 这正是下一代机器人跨越 “智能鸿沟” 的核心挑战。

如何让机器人在完全未知的复杂房间里自主探索?


针对移动机器人在复杂未知环境中 “探索 - 建图” 的泛化难题,香港中文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者们搭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 探索 - 建图” 基准 GLEAM-Bench—— 该数据集涵盖上千个室内场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通用可泛化的 探索 - 建图” 策略GLEAM。该策略使机器人在完全陌生的复杂室内环境中首次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探索和精准建图,实现零样本适配未知复杂空间,无需微调即达66.5% 平均场景覆盖率。得益于大规模训练架构,GLEAM 较现有技术提升 9.49%。


方法效果

基线方法往往只能在空旷的单一场景内探索,一旦面对家具等障碍物密集的多房间布局,难以保证跨房间探索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比之下,GLEAM 在来自三个室内场景数据集的未知场景上展现了优越的泛化能力。更为重要的是,GLEAM 首次体现了无需在新数据集上微调模型的零样本泛化能力 —— 它能够直接适配到全新的真实场景数据集(如 Matterport3D),而之前的方法通常局限于单一数据集或需要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参数调整。



数据和基准

团队构建了首个涵盖千级(1152个)复杂三维室内场景的训练评测体系:GLEAM-Bench 基准。完整的三维场景数据文件、预处理脚本和仿真相关的 API 均已开源。


GLEAM-Bench 涵盖多种数据来源,包括

其中,两个真实扫描数据集验证了 GLEAM 真实世界部署的潜力,ProcTHOR 提供了场景生成方法,可以批量制作丰富多样的场景数据。


研究者严格筛选并预处理了所有三维场景数据,数据特征包括:

方法解读

为攻克 “探索 - 建图” 在未知复杂场景的泛化瓶颈与大规模训练的数据效率难题,GLEAM 架构融合三大创新设计:


1. 语义认知地图:让机器理解 “未知”

为了使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时空推理,研究者将环境解构为任务导向的语义地图表征,构建了双地图系统:

同时,研究者部署了轻量化 LocoTransformer 提炼语义地图的空间关系,助力实时推理和建图。

2. 分层动作空间:直觉式长程决策配合启发式局部规划器

研究者解耦了全局探索与局部避障:

这个设计极大提升了训练和推理效率, 并且确保了决策安全性与探索效率。

3. 随机化 “抗过拟合” 训练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GLEAM 优越的泛化性主要来源于四个要素:

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无论在虚拟场景还是真实场景上,GLEAM 在探索覆盖率(Cov.),探索效率(AUC)和建图精度(CD)三类指标上均大幅超越之前的方法。


研究者分析了训练场景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数量开始, 研究者们均匀地对每种类别的训练场景数量作下采样, 测试结果如下:


符合直觉的是,随着训练场景的数量从 32 按比例上升到 1024,GLEAM 在未知测试场景上的探索覆盖率相关指标呈稳定上升趋势,同时建图精度稳定下降。

更进一步,研究者解耦了训练场景的数量、复杂度和多样性这三个要素:


有趣的是,只使用 192 个多房间 (>10) 训练场景的策略性能竟然高于 416 个少房间 (<6) 场景, 甚至已经逼近完整 896 个训练场景的结果。可见,训练场景的复杂度显著影响了策略的性能。

研究者在搭载单张 RTX 3090 显卡的电脑上测试推理速度为 104.7Hz,证明了 GLEAM 在现实部署的潜力。


另外,研究者还进行了抗噪声测试和关键技术的消融实验,证明了 GLEAM 的鲁棒性和涉及特征提取、动作空间和训练策略等方面的关键设计的有效性。

更多细节与结果请参阅原论文 (https://arxiv.org/abs/2505.20294) 与项目主页 (https://xiao-chen.tech/gleam)。欢迎对该方向感兴趣的读者与作者交流探讨!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机器人探索 三维建图 计算机视觉 具身智能 GLEA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