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俱乐部 4小时前
科研也有“通关攻略”,张江教授的“快速迭代”法宝秘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科研像玩一款没有新手教程的开放世界游戏,写论文像打Boss?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张江教授用他多年科研经验,总结出一套“快速迭代法宝”,教你怎么打怪不掉血,怎么在科研的主线和支线中都有成长。课程内容涵盖选题、学习、动手、交流、合作、写作、投稿等环节,强调快速迭代的思想,帮助科研者更好地做出自己的科研。

📚 选题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理解问题的大方向,再从能动手的地方切入。不要企图一开始就搞定全局,而是靠小迭代积累大成果。

⚡ 快速迭代的思想是这门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会快速迭代,才能更好地做出自己的科研。课程中,张江老师分享了他在指导学生、做跨学科研究、写论文过程中的经验,但不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灌输,而是围绕着“怎么学”“怎么选”“怎么写”“怎么想”的一系列科研小技巧和策略。

💻 科研不能只是“完成任务”,更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提炼、重构,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张老师提醒:科研不能只是“完成任务”,更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提炼、重构,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

🎨 科研写作与投稿的一整套流程:从构思、作图、布局,到如何跟审稿人沟通,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 科研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快速迭代的节奏可以避免长时间的“深陷卡壳”,让你每一步都有反馈、有调整。沟通是比数学与编程还重要的能力,而对于学习来说,无论学什么,反馈都是核心。

赵思怡 2025-08-06 16:44 上海

写不出、做不完、被拒稿?张江老师这门课是科研人的回血药。

导语

科研像玩一款没有新手教程的开放世界游戏,写论文像打Boss?可装备没齐、经验太少、走哪都是死路?那你一定要看看这门“科研通关攻略”课程。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张江教授用他多年科研经验,总结出一套“快速迭代法宝”,教你怎么打怪不掉血,怎么在科研的主线和支线中都有成长。免费、高能,学生都说“看一次不过瘾”!

“我太难了。”

这可能是很多科研新人的日常感受。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科研阵痛期”。

博士越来越多,科研焦虑正在成为常态


数据显示,中国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的30万增长至2023年的60多万,翻了一倍。而对应的学术岗位却没有同步增长。科研内卷越来越严重,课题压力、时间焦虑、投稿竞争……每一个阶段都能压得人喘不过气。(详情请见集智俱乐部文章《世界需要多少个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远超过学术界的职位》

我们在做科研,可没人教我们怎么做科研。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靠感觉摸索”和“靠毅力硬撑”之间消耗殆尽,读着读着就会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走错方向了?”、“我这么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其实,科研本身不是问题,方法和心态才是真正的挑战。最近,我们发现一门好课正在悄悄帮很多人“走出科研迷雾”:

《科研学习中的快速迭代法》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集智学园创始人张江老师集智学园免费公开

这门课讲什么?简单来说,它教你:如何更快、更有效、更有反馈地推进科研。

你遇到的科研难题,这门课里几乎都有解法,听完《科研学习中的快速迭代法》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原来很多科研的“卡顿”,不是你笨,而是你没用对方法。

在课程中,张江老师分享了他在指导学生、做跨学科研究、写论文过程中的经验,但不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灌输,而是围绕着“怎么学”“怎么选”“怎么写”“怎么想”的一系列科研小技巧和策略。

选题毫无头绪?


张江老师提出:选题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理解问题的大方向,再从能动手的地方切入。不要企图一开始就搞定全局,而是靠小迭代积累大成果。

张江课题组研一学生潘琳莉说:2024年,我考研上岸,很荣幸进入了张江老师的课题组进行学习。对我来说,在本科期间没有加入过老师课题组,进行过正式的科研活动。那时候,心里面充满着对科研的未知和迷茫,怎么选题,拿到老师给的选题我怎么开始做,种种问题让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后面看到张老师这门课,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对科研的困难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门课只有两个小时13分钟,但这两个多小时值得反复观看学习。张老师从科研现状讲起,选题、学习、动手、交流、合作、写作、投稿,科研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方法,其中快速迭代的思想是这门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会快速迭代,才能更好地做出自己的科研。选题要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写作要先作图再动笔,既要沉下心用 “沉浸式学习” 泡文献,又要通过 “项目驱动” 动手实践,introduction是最重要的,浓缩了整个文章的核心。种种干货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科研思维的重塑。


学得太慢,研究总是拖拖拉拉?

别硬啃,从“黑箱学习法”开始!张老师在课中强调,要敢于在还没完全弄懂原理前就开始动手试错。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张江课题组研0新生郑鸿盛说:学习完《科研学习中的快速迭代法》这门课,我觉得最重要的理念是快速,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也是深有感触,课程中张江老师根据亲身经历对如何快速去迭代学习,迭代成果,快速投稿,会有一个全面的介绍。科研学习是一个乏味枯燥的过程,如何保持对于科研学习的激情,快速和阶段性非常重要,快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快速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能让我们有成就感,完成一个一个阶段的迭代,最终形成质变,而过于拖沓则很有可能会让我们丧失动力,以致半途而废或者错过成果发表的最佳时期。


做得多、想得少?做得快、却没创新?

张老师提醒:科研不能只是“完成任务”,更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提炼、重构,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

张江课题组博一学生刘凯威说:虽然早早踏入科研领域,但是我在接受张老师都指导后,才真正的逐步理解“探索”与“创新”的含义。我目睹过很多自己的同学甚至是老师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即使看很多书办很多事却对自己的课题毫无头绪,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只想脱离苦海;另一种是局限在跟随别人的脚步,即使论文可以量产却没有真正的创新。而张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很好的帮助我迈出了这两种困境,既不会对科研感到恐惧,又不会变成量产论文的机器。


不会写、不敢投、不懂怎么跟编辑沟通?

张老师课程中特别讲了科研写作与投稿的一整套流程:从构思、作图、布局,到如何跟审稿人沟通,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陷入死胡同、科研内耗严重?

科研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快速迭代的节奏可以避免长时间的“深陷卡壳”,让你每一步都有反馈、有调整。

张江课题组研三学生杨明哲说:张老师的学习方法很注重“沟通”。在快速迭代法中,如果有需要计算机跑程序的任务,一开始实验越简单越好,一定要尽快获得机器的反馈,这实际上便是人与机器的沟通,沟通频率要高。人和人的沟通就更重要了。对于科研来说,沟通是比数学与编程还重要的能力,而对于学习来说,无论学什么,反馈都是核心。所以对于科研过程中的学习,张老师的这套心法是切中要害的,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掌握。


什么是“科研中的快速迭代”?


《科研学习中的快速迭代法》不是讲道理,也不是刷技巧,它更像是一套科研操作系统

张江教授以几十年科研经验,浓缩成了2小时的高密度内容,很多同学表示值得反复观看。更重要的是,张老师讲这些特别有“人味儿”,没有说教,没有灌鸡汤,但句句都像是在和“过去的你”聊天。听完会觉得:好像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瞎摸索,原来很多问题大家都遇到过,而且真的是可以解决的。

谁适合听这门课?


有时候,一个观念的转变,一种方法的掌握,就能让你从“科研焦虑”进入“科研驱动”。

让科研不再是一个人的苦旅,而是一场可以反复修正、不断前进的探索之路。

集智学园已免费开放50门精品课程,覆盖系统科学、复杂系统、AI与编程等多个前沿方向。

如何获取这些课程呢?


关注集智学园公众号,进入聊天页点击菜单栏中的【免费课程】按钮,即可进入课程页面,开启您的知识之旅。

集智学园希望通过免费开放一系列课程,让更多人感受到系统科学和深度学习的魅力,让知识不再有门槛。快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免费学习海量优质课程,开启你的科学探索之旅吧!

当然,集智学园还有更多其它的优质课程,涵盖复杂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进阶内容和实战项目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你将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助力。期待在集智学园与你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关于集智学园


集智学园(Swarma Campus)成立于2016年10月1日,是集智俱乐部孕育的创业团队。集智学园致力于传播复杂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促进、推动复杂科学领域的知识探索与生态构建。合作伙伴包括腾讯、华为、北京师范大学、混沌学园等多家知名机构。2019年和2022年两次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集智学园网站共分为 7 大模块:复杂系统、人工智能、数理基础、编程实战、学术活动、读书会、北师讲堂,包含复杂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课程累计时长约有 6 万分钟。

截至目前,我们推出了多个专题课程,包括系统科学前沿、重整化群分析在非线性物理中的应用、复杂系统的涌现动力学、Koopman分析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应用、混沌科学、复杂系统入门、网络科学系列课程、范畴论系列课程、复杂系统的计算实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基础、信息论基础、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NetLogo等,以及经授权从圣塔菲网站引入的系列课程。

关于集智探索者


集智俱乐部是最早的研究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科学社区,从2003年成立到现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聚集了一群对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及相关跨领域研究充满热情的人,我们称这群人为探索者。他们是学生、研究者、工程师、管理者等,但促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的不是课题和经费,而是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现在集智俱乐部已经凝练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学共研”模式,寻找与复杂科学相关的最前沿/最重要话题,从探索者中发掘最有热情最有洞见的人来分享和交流,不同领域的人在此过招。可能就能从数学、物理、生物不同视角看待机器学习,能从量子纠缠、复杂网络看到双曲空间、机器学习和统计物理,能从生物、公司、城市中看到统一性,创造力在这里不是被消耗,而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就像七经八脉被打通了一样。跨学科交叉的意义就在于此,能让我们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

推荐阅读

    游戏化科研——让我们突破内卷、共研涌现

    系统科学前沿十讲:理解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复杂性

    一个月治好你的重整化群恐惧症 | 新课发布

    集智学园精品课程免费开放,解锁系统科学与 AI 新世界

    集智学园免费开放解读《GEB》课程,张江教授带您领略人工智能领域奇书

    集智学园免费开放复杂科学相关课程,为入门/进阶/实践者提供学习路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科研 快速迭代 张江 集智学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