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1:54 广东
知多少
家 谱
家谱,记载着姓氏渊源,传承着优良家风,是后人修身处世的告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了促进馆藏家谱文献的利用,推广家谱知识,广州人文馆家谱查询中心推出“家谱知多少”系列推文,专注于家谱知识的普及,助力读者对家谱深入的理解。请跟随我们的家谱文献,一起来寻根问源吧!
1.“家训”释义
“家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家长”对子女的“训诲”或“训诫”。古人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一个在社会上行为表现良好的人,往往会被别人称赞为“有家教”!而一个在某些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受到世人称赞的人,也往往自称“幼承庭训”,就是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幼受到父母良好的训诲。
中国古代是父系家长制,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拥有很大的权威,子女近乎需要无条件地服从其教诲。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以说,父母的教诲就是子女的行为规范。特别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族势力影响很大,与现在只有一两个子女小家庭的父母长辈不一样,家长往往是指一个大家族的“家长”,甚至是一个宗族的“族长”。因此古代的家训,往往是指一个大家族有影响力的长辈族长,对于后世子孙所订立的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在某种程度上,“家训”就是成文的“家规”,相当于古人的“家法”。
孔鲤过庭图(图片由豆包AI生成)
2.家训的核心内容
猎德村古祠堂石匾墙(金峰2025年7月9日摄于猎德村)
家训从表面上看是古人对于后人的训诫或要求,但背后其实还承载着古人对后人的期盼与厚望,因此其内容虽然包罗万象,核心则是对后人立身、治家、求学等安身立命的重大问题进行规诫,主要包括:
壹
对后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传统家训对个人修养极为重视,往往将之放在首位,如浙江《钱氏家训》即要求子孙“曾子三省勿忘”。当然,古人的自我修养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多强调忠孝节义等观念,重视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忠厚仁爱、谦恭勤慎等道德品质。
贰
对后人为人处世的要求
与他人友善相处是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的美德,因此家训中往往包含有这方面的告诫。如《苏州王氏训戒》称:“我同族之人务宜恪遵祖训,以和邻为至宝。”曾国藩治家八字诀的“宝”字诀,就是“亲族乡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也就是要敦里睦邻、善待他人,与他人相处时忠信笃敬、谦逊容让。
叁
对后人立志勤学的要求
诗书传家也是古人极为珍视的良好家风,几乎所有家训都会要求后人立志向学。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勉学》篇即称,“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引经据典,用古人勤学苦读的例子勉励子弟一心向学。《钱氏家训》则称:“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明清时人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还要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肆
对后人生活规范的要求
如《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明代姚舜牧《姚氏药言》“身衣口食之外皆无长物也,布帛菽粟之外皆尤物也”,包含了对子孙勤俭持家、力戒浮华等各种要求。
3.家谱与家训
家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论语·季氏》里关于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育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记载,就是“庭训”一词的来历。这种面对面的教诲,无疑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家书教诲子女也十分常见,如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广为人知的一则家训,另如《曾国藩诫子书》,传播也非常广泛。当然,更为常见的,是《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这类直接以“家训”命名的家规族规。
家谱里记载家训,同样十分常见。相当多的家谱,都会有一个独立篇章,记载先祖治家的重大训诫。如民国时期的《粤东简氏大同谱》就专设一卷“家训谱”,内容包括“祖训格言”“新会系吐练公训言”“世德堂训言”等。同治九年广州的《区氏族谱》也将重祭祀、重读书、禁不孝等“区氏家训”置于卷端。虽然廖廖数语,却反映了古人对后世子孙最为重视的期许。
广州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三年《广东江门伊洲黄公族谱》
4.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集解》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影响非常深远的家训专著,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之推(531—约590),字介。颜氏祖叙孔子首徒颜回,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永嘉之乱后南迁江宁(今江苏南京)。颜之推出生时,南朝为南梁政权。江陵之乱中,颜之推被西魏俘虏,后逃往北齐,被北齐后主高纬任命为黄门侍郎。入隋后,颜之推又被太子杨勇召为文学侍从,不久病逝。
颜之推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最重门阀,世家大族往往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颜氏“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是很有势力的世家。颜之推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就是说家教传统严格周密。与此前的家训多系格言、警训不同,《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涵盖了古人生活的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序致、教子、兄弟、嫁娶等方方面面,使得家训具有了完备的内容体系,并且其核心思想符合儒家的重视通过修身齐家来治国平天下,以及重视教育、重视家庭伦理等思想观念,因此在后世越来越受到推崇,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5.有趣的家训
家训作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训诫,通常包括鼓励和禁止两个方面。传统家训中鼓励性的规范往往大同小异,大多是符合传统儒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要求。但关于禁止性的行为规范,有些却出人意表。
相对常见的如张载“横渠十戒”,均系儒家道德戒律。另如《朱子治家格言》中“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是要求后人谨言慎行、明哲保身。又如《玉山张氏家规》中“若弹唱赌博,游食江湖,俱非正术,慎宜戒之”,则除赌博外,对不属于耕读“正道”的冶游弹唱,都禁止子孙从事。还有创办于明代的广州著名企业“陈李济”,创始人约定两家不得通婚,作为家训世代遵循,反映了古人避免企业被小家庭掌控的商业智慧。
但家训中也有相对有趣的,如浙江《郑氏规范》称:“子弟未冠者,学业未成,不听食肉。”相当于今天出于重视教育,严令子孙不考上大学不准吃肉。而山东《李氏族规》则规定:“隶卒贱役,例不准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就是说为了子孙能够考公考编,禁止后人充当衙役。
家训“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图片由豆包AI生成)
6.家训传家声
猎德李氏宗祠内部(金峰2025年7月9日摄于猎德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并特别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生动载体。重视家训,不是说要求现代人严守“祖宗之法”,要复古,而是要传承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中重视德育、重视教育、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的优良传统,以及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人的美德等良好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宗祠与家训(金峰2025年7月9日摄于猎德村林氏大宗祠)
参
考
文
献
牛晓彦:《钱氏家训新解》,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B823/279)
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B823/35)
朱析庐:《朱子治家格言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B823/662)
著者不详:《粤东简氏大同谱》,民国刻本。(K820.9/797/11)
黄携哲编,追本堂、怀德堂修:《广东江门伊洲黄公族谱》,清光緒十三年(1887)抄本。(199502625)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长沙:岳麓书社,2022年。(K827/6976)
注:
1.本文部分文字摘辑自“参考文献”中所列的广州图书馆藏图书,括号中为该书的索书号。本文中标明出处的图片,仅用于介绍本期“家谱知多少”及相关阅读推荐。
2.所引图书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之处,敬请指正。
图文由信息咨询部提供
编辑、摄影:金峰
审核、排版:彭康
审定:陈智颖
更多家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