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8-01 22:51 广东
在央视《攻坚》系列节目中,首次展示了歼10C在体系支持下打掉隐身机的场景。
在央视《攻坚》系列节目中,首次展示了歼10C在体系支持下打掉隐身机的场景。虽然细节已经做了相应处理,但还是能看到整个体系的大致运作。
首先,目标探测。
虽然画面的文字显示目指来自预警机,但是不是“只”来自预警机,那就难说得很了。毕竟是公开节目,很多东西真真假假,意思到了就好。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我们的空情体系具备发现和跟踪隐身目标的能力。
比如在下面的态势图上可以看到:01到04,占位和指向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目标机在不同方向上RCS不同的特点来捕捉对方。这一点,没有体系统一引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打击模式
这里有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谁指挥02打弹和03扫描的?从后面的视频和上下文来看,有可能是肖楠(01?)。不过前后声线差别太大,不知道是不是央视采访的收音设备和机载无线电在保真性能方面的差距问题。姑且当作是吧。
另一个问题是,“继续扫,有希望”是谁说的?画面没有标注来源。01/02/03都说过话了,从语音判断,这句话的声线与之不符。从态势和预期语义来判断,也不太可能是04,那最大可能来自预警机所代表的空情体系指挥员。
在此前提下,按照下面的截图顺序,动作时序如下:
01指挥02打弹——>02开火——>01发现雷达无显示,不能提供中继制导——>01要求03协助扫描目标——>预警机提示“继续扫,有希望”——>导弹进入自导段——>制导机脱离
通过这个动作时序,可以发现以下细节:
1,A射B导
这个打击模式对于2025年的中国空军来说已经是基操了。5.7空战后央视还搞了一个科普节目,就是说这个的。顺便提一下,个人对“A射B锁C导”的说法持保留态度。
2,预警机目指,本机雷达静默
01定下打击决心,下达开火指令,不可能没有目标信息。但在02开火后却报告雷达无显示,那只能说明此前该机的目标信息不是来自本机雷达。这个操作很眼熟,可以参考5.7空战。
3,多机组网共享态势
这里的关键是03扫描目标机,有两个可能的作用:一是直接取代01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二是将目标信息通过数据链共享给包括01在内的其它友机。
4,机-弹双向数据链
有了这个东西,后方的制导机才能知道导弹何时“睁眼”以及是否锁定目标。虽然在今天来说双向数据链也不是特别新的技术了,但这东西可是“火力场”概念的基础之一
所以未来必然得到进一步强化,以便更加安全快速地传递更丰富的战术信息。
第三,体系支持
在下图可见,隐身机在雷达探测范围上对歼10C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在对抗过程中,歼10C飞行员说的却是:
那么,为什么呢?这一段视频没说,但在后面联合对地突击的时候说了:
至于谁干的:
第四,对抗PCA
1,体系作战极大提高了对隐身性能的要求
从01/03接力扫描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美国PCA对未来隐身机提出全向隐身性能的要求。但飞机毕竟不是一个圆球,再怎么强调全向隐身,各个方向的RCS还是会有所差异的,所以全向隐身只能是一个理想概念,而且也只能缓解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说过无数遍的,现有的隐身技术都是针对厘米波雷达的,面对米波雷达完全没有任何作用。而米波雷达的固有缺陷(精度差、数据更新率低),在高速数据链支持的空情体系网内将得到较好的弥补。
2,PCA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要提高隐身机的全向隐身性能,成本急剧提高。但带来的收益却不尽人意。在高成本与高风险的压力下,PCA的实际运用必然会受到遏制。美国空军也不是30年前财大气粗的时候,现在其实承受不起重大损失。就如在《怎么看B-2这种飞机》说的
3,网与箭的对抗
PCA可以看作是钻信息漏洞的箭,最终目的是要穿透防空网打击核心节点。其关键在于静默攻击。但很显然,在组网建链的立体防空网面前,任何隐身机都很难实现静默条件下直击核心。
而如果要综合利用其它手段强行开路,那无异于明明白白通知对方自己的突击方向。比如在下面这个态势中,如果红方隐身机敲掉了01到04这四架,也无法通过这个缺口直接穿透防御纵深,反而暴露自身位置和战术意图。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硬刚,打一场体系支持下的正规空战——但无论胜负,都与PCA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