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8-02 20:09 广东
省流提醒:以下2000字,不感兴趣的可以退出了。
在央视《战鹰解码》栏目中,在某个角落出现了某型双垂尾教练机的身影。这也是央视近来常用的手法了。
对于这型飞机,此前《关于“边条翼双垂尾飞机”专利》已经做过简单推测,这里就不再重复。
关于训练体制和装备衔接的问题,此前一直都有探讨,清单如下,此处也不再赘述。
下面想探讨的是,未来教练机(下称新教练)的需求和设计特点。在以上探讨的基础上,需要明确的是“未来教练机”的定义。
对于空军来说,新教练指的是目前进入各飞院承担教10到一线战斗机转换训练的歼10S/歼11BS这些三代战斗教练机的后继机。它除了承担转换训练之外,还必然要承担三代半、四代甚至下一代战斗机的常规飞行训练——拿下一代空中作战平台去蹾起落,这个想想都肉疼。
对于海军来说,新教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转换机型过多、生长周期过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教9改、歼15S、甚至教10早期型的后继机,也就是在《又一个彩蛋?——不是最后那个》猜测的那个“全程教练机”。
根据这个定义,先归纳以下需求的共性:
1,良好至优秀级别的低速性能
这一点其实教10原本是已经实现了的,不然也没法跟初教6衔接。央视采访首飞试飞员杨耀大校的时候他就说过:
之所以一直没有舰载版,问题还是出在加力小涡扇上面。这个在2020年的《舰载教练机:海山鹰改&海猎鹰》有过探讨。从实际用途来区分,可以分为空军型、滑跃型和弹射型。而对于海军来说显然不希望同时存在滑跃型和弹射型,所以必然是两型合一。合并后的海军型,其难点在于要在进一步加强结构的弹射型重量基础上满足滑跃型的起飞性能要求(其实就是歼15T所面临的问题),这个要求是最苛刻的。所以如果解决了海军型的起飞问题,空军型对低速性能的要求自然可以满足。
2,飞行性能(包括机动性、极速、升限等)
说到这个需求,就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在未来空战已经明显趋向于超视距作战的情况下,对飞行员的近距空战训练是否还有必要?这个问题,60多年前鹰酱曾经回答过,但答错了,由此导致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和空军“入侵者”中队的建立。相关历史渊源在《航炮必要性问题的由来》里面说过,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结论就一个:
而对于中国空军来说,这个回答显然是“是”!飞行员的操纵技巧、血性、敢打必胜的斗争精神,都要在严格的空战训练中一点点磨砺出来,而不是在座舱里按按钮的空战游戏。
既然确定了这一点,那么新教练的飞行性能需求也就确定了。一方面,新教练需要较好的飞行性能,以模拟未来战斗机;另一方面,从效费比考虑,这个飞行性能并不需要真正达到未来战斗机的水准。而这一点,就为空军型和海军型协调折中留出了空间——这一点,与海空通用型战斗机(比如F-35A/C,歼35/35A)在需求上的矛盾冲突与解决途径存在根本性的差别。比如前述两种四型飞机,海军型均改用大机翼来保证低速性能,空军型则采用较小机翼以保证高速性能。而对于新教练来说,低速性能需求接近,重合区域较大,而高速方面要求也没那么高,所以从成本方面考虑,有可能出现两型共用同一个机体设计的情况——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麦道专门搞了一个减重陆基型的F-18L,结果无人问津,大家还是买了舰载版的虫子(包括前几天差点摔了的西班牙EF-18)。
3,操纵特性的模拟
虽然未来战斗机都是电传操纵,不再会有几十年前飞机跨音速操纵特性急剧变化的问题(比如歼6、歼7的跨音速操纵就是反的),但对于教练机而言,只有能够模拟相应机型的操纵特性才能够真正代替同型教练机进行日常训练。所以新教练采用适合高机动的气动设计也就不奇怪了——先达到一个高水准,以模拟机动性最好的型号;然后改变控制律,实现性能降级,以模拟其它型号。当然,这种需求对飞控系统的编写要求就很高了。
4,航电系统的模拟
这个从海山鹰更换新型宽视场衍射平显就能看出来(《海山鹰的新平显》)。
未来的作战飞机,在其生命周期内机体结构可能变化不大,但航电设备可能都迭代升级好几代了。教练机不可能航电升级一代就更新一代,这个实在太浪费了。但教练机同时又要保证日常训练,可能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对航电系统的模拟。比如采用宽屏大型下视显示器,既可以模拟四代以上先进战斗机,也可以通过画面切割来模拟较老的N个下显布局。
这就要求软硬件都采用开放式架构,以应对不同型号、不同档次、不同需求的航电模拟要求。
总之,在个人的设想中,未来教练机应该能够做成一个海空通用型号,通过开放性软件系统实现多种机型操纵特性和基本操作功能的模拟,实现作为院校阶段“全程教练机”和部队一线装备的“日常教练机”(取代同型教练机)的目标。
未来是不是这样,过个10年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