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汉东 2025-08-03 14:23 新加坡
未来不是统一的大一统平台,而是数百万个精致、自洽、不可通约的微宇宙。
自从我发了上一篇文章《【万字长思】AI 时代程序员的新定位:人机协作的 6 个核心原则》之后,开始沉浸式的投入到 Vibe Coding 中,我发现我上瘾了。
在经历了十几个 Vibe Coding Rust 项目之后,我得出了一条暴论:专业程序员,在 Vibe Coding 加持下,会把他们造轮子的习惯发挥到极致。
今天又引申深入思考了一下,得出了另一个进阶版暴论:将来每个有能力驾驭 vibe coding 的人,会拥有自己的独立创意宇宙。
很多人将“造轮子”视为资源浪费,但实际上,造轮子本身是一种创作冲动,而非实用主义行为。造轮子是他们对工具的“个性化索取”,甚至是艺术创作。
而 Vibe Coding 使个体进入高度沉浸状态,获得了“创造的直觉”与“即时反馈的快感”。
于是 ——
一旦脱离企业生产逻辑,进入“自己为自己写程序”的 vibe 状态,造轮子反而变成了编程的常态,是创作的“基本动作”。
随着 Vibe Coding AI 工具的成熟,这个趋势将到了极致:
人们不再用统一的大平台,而是编织属于自己的“数字行星系”;
不再以开源、协作为主导价值,而是倾向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封闭小世界;
Vibe Coding 是“技术即创作”的范式转变,它将程序员转化为“创造者”,而非“解决问题的人”。
这个宇宙包含:
私有的工具(为自己量身定做)
私有的表达形式(文字、视频、AI代理、模拟世界)
私有的生态(运行在独特范式下的小程序、插件、脚本、模型等)
这是“代码即个性”的体现。你甚至可以说——这些作品不是软件,而是数字自画像。
最终,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数字自治体”的缔造者。
然而,这还将会持续演化。最初,每个“数字自治体宇宙”都是封闭的,就像早期的原始部落。
但人类有一个倾向:在孤独中创造语言,在语言中寻找共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
每个 Vibe Coder 造出了自己的 mini 生态系统;
他们不会主动开源,但可能愿意暴露某些接口;
于是,“宇宙对宇宙”的连接协议开始出现——形成某种“星际协议”,但不再是为了通用性,而是为了“个体意志的低摩擦协同”。
这样的演变是从“平台主导的协作模式”向“个体主导的创造模式”转变。
Andrej Karpathy 前两天发推说:
2024: everyone releasing their own Chat
2025: everyone releasing their own Code
那 2026 年呢? 我想说:
2026: everyone releasing their own Toy, Tool, or Terminal.
2030: everyone running their own Universe.
未来不是统一的大一统平台,而是数百万个精致、自洽、不可通约的微宇宙。
Vibe Coding,不只是写代码的方式变了,而是人类用代码创造身份的范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