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期访谈,是ChatGPT的产品负责人Nick Turley第一次公开分享产品背后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ChatGPT是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产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最初只是一个内部黑客马拉松的实验项目,从决定上线到正式发布只用了10天时间。
而且它最初的名字是"Chat with GPT-3.5",因为团队根本没想过它会成功。
Nick Turley在访谈中透露了一个细节:2022年底,OpenAI其实是想做一个"超级助手",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做各种原型,有会议助手、编程工具等等。
但每次测试时都遇到同样的问题:用户总想用这些工具做其他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Nick做了一个关键决定:与其继续打造特定功能的工具,不如直接推出一个开放式的对话界面,让用户自己探索可能性。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产品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
就像早期的iPhone,乔布斯最初设想它是一个更好的iPod加电话,但用户拿到手后,开始用它拍照、上网、玩游戏。
产品的真正价值往往不是设计者定义的,而是用户在使用中发现的。
Nick在访谈里提到了"Is it maximally accelerated"(这是最大加速了吗?)这个原则,其实对做产品很有启发。
这个原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每当团队在讨论某个功能或改进时,Nick都会问:"如果这是最重要的事,我们怎样才能最快完成它?"
这不是说真的要不顾一切地加速,而是通过这个思考实验,区分什么是关键路径,什么可以延后。
亚马逊也有个"Day 1"理念,贝索斯经常说,要永远保持创业第一天的心态和速度。
具体到执行层面,就是要不断问自己:如果今天是公司的第一天,我们会怎么做这件事?
Nick是在Instacart学到的这种工作节奏,当时正值疫情,公司全员都在拼命抢救系统稳定性。
这种极端情况下培养出的"紧急感文化",后来被他带到了OpenAI。
ChatGPT不仅增长快,留存率也高得惊人,据说一个月留存率接近90%,六个月留存率还有80%左右。
更罕见的是,它呈现出"微笑曲线":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离开,几个月后又会回来,而且使用频率更高。
Nick把留存改善归因于三个方面,各占三分之一:
第一个三分之一是模型就是产品。
传统的AI研发模式是什么样的?
花一年训练GPT-3,发布,然后再花一年训练GPT-4。
这种模式下,模型就像硬件产品,更新周期漫长,用户反馈很难快速融入。
ChatGPT彻底改变了这个模式,他们现在把模型本身当作产品来迭代。
首先观察用户在做什么。数据显示,用户主要在写作、编程、寻求建议、获取推荐。
其次,针对这些具体场景优化模型。不是泛泛地提升智能,而是让模型在用户真正关心的任务上表现更好。
然后快速发布,收集反馈,继续迭代。
Nick的理想是能像软件产品那样每天甚至每小时更新。
这不仅包括智能水平,还包括他反复提到的"vibes"。GPT-5有个专门的"模型行为团队",负责调整模型的说话方式和个性。
第二个三分之一是新能力的添加。比如实时搜索功能,解决了之前"截至知识更新日期"这个问题;还有个性化记忆功能,让AI能够记住你的偏好和背景。
第三个三分之一是传统的产品优化。比如去掉登录门槛这个简单的改动,就大幅提升了使用率。
然后聊到了关于ChatGPT定价背后的故事。
你可能不知道,ChatGPT Plus的20美元定价,是通过一个Google表单调研决定的。
当时产品因为流量太大经常崩溃,急需推出付费版来控制需求,当时因为时间紧迫,Nick就直接在Discord上发了个包含Van Westendorp定价调研四个标准问题的Google表单。
第二天早上,媒体还报道说"OpenAI用四个天才问题确定了ChatGPT的定价策略"。
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完美往往是好的敌人,快速决策、快速执行、快速学习,比追求完美的方案更重要。
有趣的是,后来整个行业都在复制这个20美元的价格点。Nick开玩笑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定价太低,抹掉了整个行业的一大块市值。
但让更多人能够用得起AI,比利润更重要。
访谈最后,Nick分享了对ChatGPT未来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语言交互会长期存在,但"聊天"这种形式其实是有局限的。
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对话框来使用所有软件?
Nick说,他依然喜欢在Figma里设计,在Google Docs里写作。
这些产品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它们是聊天机器人。
未来的ChatGPT,可能会根据不同场景渲染不同的界面。
也许有一天,AI不是通过对话框回答你,而是直接生成一个最适合当前任务的交互界面。
界面不只是内容的容器,它本身就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当AI能够动态生成界面时,人机交互的可能性将被彻底打开。
Nick说,他们的愿景是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个AI,帮助解决真实的问题,无论是变得更健康、创业,还是只是需要一个second opinion。
在AI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这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观,或许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毕竟人性和人的需求,才是产品永恒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