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6小时前
世界机器人大会:笨拙的今天,与狂奔的明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惊人的进化速度,无论是运动能力还是灵巧操作都有显著提升,许多顶尖公司都推出了具备高动态表演能力和柔性物体操作潜力的机器人。然而,尽管行业充满活力和乐观预期,人形机器人的实际落地应用仍面临“无用之用”和“有用之难”的双重挑战。双足机器人主要提供情绪价值,而操作型机器人则受限于“大脑”不够聪明和灵巧操作瓶颈,难以在复杂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尽管如此,机器人行业凭借“寸进亦是胜利”的特性,以及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增长,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投资,预示着一个长跑式的未来。

📈 **机器人运动与操作能力飞速进步**: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运动能力,例如能够进行搏击、舞蹈和功夫表演,以及在灵巧操作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对柔性物体的抓取和操作能力显著提升,这是通向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关键一步,显示出行业正加速“从会抓到会用”的转变。

😅 **落地应用面临“无用之用”与“有用之难”**:尽管技术进步迅速,但当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显尴尬。双足机器人主要提供“情绪价值”,其技术相对简单,但实际应用场景有限;而操作型机器人则受限于“大脑”不够智能和灵巧操作瓶颈,难以在复杂真实场景中稳定执行多任务。目前许多公司更多地将高难度演示作为科研平台销售的“诱饵”。

🚀 **行业信心源于“寸进,亦是胜利”的特性**:与自动驾驶“L5 或一无所有”的宿命不同,机器人产业的信心建立在“寸进,亦是胜利”的逻辑上。每一次技术能力的微小进步,都可能撬开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这种可被“分期兑现”的未来,吸引了资本的持续加注,尽管路径和终点仍充满不确定性。

💡 **高速增长与不确定性并存**: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吸引了众多新玩家和投资。然而,行业内部对于技术路径和发展速度存在分歧,预测从每年翻一番到翻十番不等。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表明,没有人完全知道最终的解决方案,但所有参与者都确信,在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 **投资驱动下的长跑**:大量资本的涌入为机器人行业的快速进化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投资人愿意忍受更长的周期,赌注一个可以逐步兑现的未来。虽然耐心的额度有限,但只要技术曲线持续上扬,市场就充满希望,企业通过找到细分场景的切入口,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实现商业化落地。

笔者刚刚从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回来。

「人,实在是太多了。」这是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几乎每个人见面的第一句开场白。

世界机器人大会人潮年年汹涌,但今年,那种摩肩接踵的压迫感格外强烈。

不过,比人多更震撼的,是你几乎无处不遇的机器人。去年,它们绕场走一圈,还得三五个「保镖」在旁牵绳护送;今年,尤其是开展第一天,你一个转身,就可能与一台两条腿、甚至四条腿的新物种擦肩而过。

今年的机器人,变得前所未有地渴望与世界互动——叠衣服、拉被子、和观众比试拳击、踢球、和观众互动递送物体……同时,这种急切也带来了大量的翻车现场——你几乎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所有顶尖公司的翻车现场,无论是鬼畜的机器人倒地抽搐,还是自信满满地抓取眼前的东西,结果一直在努力地抓着空气。

但是比起前几年机器人展会上,很精心编排的机器人舞蹈,固定交互中慢速的把一个东西抓到另一个地方,你能明显感觉到有活力从里面生长了出来。

相比于其他行业,机器人企业似乎更不避讳翻车现场。这种不精心编排的演示,带着一种经济上行的美感:一种「我知道我会出错,但我依然是未来」的自信。它混乱,却迷人,属于高速增长行业独有的美感。

这也是这次笔者从世界机器人大会回来最深的感触:只要有未来,只要长得足够快,人们愿意等待一个暂时无用的机器人。

01 加速的进化:为何行业如此振奋?

人们之所以如此宽容,是因为机器人这个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仍然在以一个极高的速度,同时进化着它的「两翼」。

两翼的一端,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

这是笔者来过的第三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 2023 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机器人的 CEO 王兴兴还在和在场的机器人同行们解释,为什么前一年开始入局做人形机器人的算法,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的时候,提到当时「波士顿动力的软件层面遥遥领先」。当时整场的人形机器人,能直接行走的屈指可数。

而短短两年,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已经大大升级。

宇树机器人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了第一流的运动控制能力。现场观看搏击比赛,机器人的力度真的有点令人震撼。

而这种运动能力并没有限于宇树,是多点开花的。

众擎机器人长项在于拟人动作,跳舞的动作像人的可怕。

逐际动力最新发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 LimX Oli,有 1 米 65 高的全尺寸人形结构和 31 个主动自由度。也在现场完成了轻快步、模特步和正步,包括高动态的舞蹈和功夫表演。

松延动力也展示了一个机器人翻跟头的现场演示。

而在另一端,机器人的灵巧泛化操作能力也在快速进化。

往年,一个机器人能听懂语音指令,然后慢慢抓起一个特定的小球递给你,就已经是顶级演示。今年,多家公司的展示,已经将目标指向了柔性物体的操作——这是从「会抓」到「会用」的关键一步。

柔性物体的难度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一个刚性的瓶子,物理属性恒定;而一件衣服、一个香囊,是无定形的、柔软的,每一次抓取都可能呈现不同形态。要拿稳它,不仅需要「看见」,更要「理解」,还得在毫秒之间预判它的形变,并即时调整力度。刚性物体的抓取,在日常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而柔性物体,才是通向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必经之路。

今年,已经有多家公司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成果:

比如星海图此次展示的拉被子演示。视频虽然有加速,但是能够把被角收起的情况下机器人自主推理找到被角拉开,且多次随机重复下都能成功,也是很精彩的演示。

自变量的做香囊也是全程柔性物体操作。

以年为单位来看机器人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并非由某一家垄断。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赛道中,新玩家持续涌入,带来更多可能性。比如,长期以服务机器人闻名的擎朗智能,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双足机器人,计划在酒店等熟悉场景中进行商业落地。擎朗 CEO 李通在极客公园采访中表示,双足研发的技术壁垒已不再高企,「看到机会就可以做」。

在高速发展的赛道中,大批成立于 2024 年,甚至成立于 2025 年的等实力选手纷纷入局,各自带着独门绝技,在这片丛林中占据自己的山头。

当然,促使这场进化的,还有嗅到商机的源源不断的投资人。他们用真金白银投票,确保这场关于进化的豪赌,有足够的燃料,以当前这令人眩目的速度,继续狂奔下去。

02 略显尴尬的落地:双足提供情绪价值,操作只能找小场景

「这机器人能落地吗?」

这是展会现场空中飘荡着的最响亮的问题,从投资人到创业者,再到每一个好奇的观众都对这个话题很是关心。

但当笔者逛遍世界机器人大会,一个略显尴尬的落地现状是:在当下,人形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无用」的。

一位资深投资人向我估计,今年全行业的人形/类人型机器人总出货量也许在三万台左右。

而笔者走访各家展台得到的体感甚至更为保守:大多数公司的年出货量目标都只在几百台,能突破一千台的,已是金字塔尖的佼佼者。

宇树 CEO 王兴兴一直表示,研究机器人,最终是希望它来干活的。不过当被问及当下双足机器人的价值,除了情绪价值之外,还有什么?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的答案坦诚得惊人。他表示,之所以做双足,是因为它技术上更简单,是一种「Why not?」(为何不呢?)的逻辑。哪些技术先成熟,哪些技术就优先做。

情绪价值没有对标,在双足机器人领域,市场竞争目前似乎也在变得更加激烈,让“无用之用”的接受度更高。

宇树 R1 WRC 表演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如果说两条腿的机器人,目前主要在提供情绪价值;那么,长着两只手的操作型机器人,则面临着另一种更棘手的困境——「有用之难」。

工厂、智慧零售、酒店餐饮……这些宏大的叙事谁都懂,但现实是,技术还远远达不到。

一方面,机器人的「大脑」还不够聪明。目前的模型训练,大多只能完成几个孤立的动作,要让一个机器人在一个真实场景里,成功完成多项任务,暂时还不太容易做到。

另一方面,灵巧操作仍是巨大的瓶颈,需要依靠数据、硬件等多方面技术一起进步。

目前行业比较认同的 VLA 路线,严重依赖于数据。而实际上,数据的高质量的操作数据又极度依赖高精度硬件来采集。而硬件的迭代,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操作来反哺迭代。

今年,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核心痛点,开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2025 年才成立的零次方,据称今年已出货 200 台,能在 2025 年成立后迅速就出货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核心技术能力之一就是做高质量数据采集。

笔者也在展台体验了星尘智能的数据采集工具。展台人员介绍,他们采用绳驱传动、极度丝滑的硬件结构,才能采集出更「干净」的数据,进而训练出动作同样丝滑的模型。

在宏大场景迟迟难以马上落地的当下,一些公司的展示策略很是巧妙:他们会上演刷马桶、收拾屋子等看似酷炫的任务演示,但真正销售的,并不是家政机器人,而是面向科研人员的开发平台。这些高难度的演示,就像精心设置的「诱饵」,用来吸引最有购买力的客户,为这场「有用之难」的探索买单。

也仍然有许多公司,选择在真实环境中硬碰硬,实地采集数据,力图找到那个能真正撑起商业化的切入口。

这个场景或许需要有点苛刻——需要一定的泛化操作能力,以至于此前工业机械臂无法覆盖;同时又要避开与人频繁接触、过高速度要求,以及廉价人工过于容易替代的可能。

条件虽然苛刻,但这样的场景并非不存在,例如工厂某些特殊的上下料环节,比如服务业的某一个整理行为。各家各擅其场,都在找自己的细分领域,也都在相信自己可以从一台两台试验机,慢慢涨到十台几十台试点机,慢慢开始逐渐渗透一个场景。

所以说,无论是「无用之用」,还是「有用之难」,为什么行业对这种落地的尴尬似乎并不在意?

答案简单而纯粹——因为虽然距离真正的「有用」还很遥远,但每一家的出货量,都在实实在在地增长。

只要曲线还在上扬,技术还在进步,就有希望。

03 为何等待?一场可以「寸进」的长跑

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笔者观察到一个迷人的悖论。

几乎每一位机器人公司的 CEO,在描绘未来两三年的宏伟蓝图时都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乐观,但话锋一转,又都会真诚地补上一句:「请给我们一些包容,成长不会那么快。」

这种略微矛盾的姿态,也精准地投射到了公众的认知里。

在网络舆论场,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观感几乎是撕裂的:要么是顶礼膜拜,视其为下一个时代的序章;要么是嗤之以鼻,断言它不过是昂贵的遥控玩具。

行业内部也远未达成共识。有人坚信,VLA(视觉-语言-行为模型)就是技术的「奇点」,通往通用智能的康庄大道已然铺开,剩下的只是时间和算力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技术仍在混沌中爆炸性发展,行业还在等待一个能定义范式的、天才式的突破。

那么,在这种遍布着矛盾、分歧与误解的喧嚣中,行业那股不可动摇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相比其他前沿科技,机器人产业有着一项无可比拟的特权:「寸进,亦是胜利。」

自动驾驶的宿命,是「L5 或一无所有」,在抵达那个完美终点前,每一步商业化都如履薄冰。而机器人不同,模型能力每向前推进一毫米,就可能撬开一个细分到极致的新场景——哪怕这个场景,仅仅是支撑一家企业多卖出几百台机器人,获得活下去的燃料,奔赴下一场更艰难的战役。

或许资本,也是看清了这场增量游戏的本质,才愿意不断加注。他们愿意忍受更长的周期,去赌一个可以被「分期兑现」的未来。

但耐心是有额度的,他们究竟能赌多久?

在一场英伟达举办的论坛中,宇树王兴兴和银河通用王鹤同场对谈,对行业未来做出预测。

宇树的王兴兴给出的答案是每年至少翻一倍;而王鹤的预测,则是每年翻十倍。

从一倍到十倍,这道巨大的裂谷,就是对行业未来不确定性最诚实的度量。

它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终点线有多远,也没有人知道通往终点的正确路径。

他们唯一确信的,只有一件事:

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是唯一的通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Li Yuan,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世界机器人大会 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 人工智能 自动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