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Big Data 10小时前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3】全球擴廠三大難題,台積IT如何善用GenAI因應的關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為應對全球化製造帶來的時差、文化差異及製程知識轉移等三大難題,台積電IT部門積極運用生成式AI(GAI)推動數位轉型。透過AI強化自主化製造、善用邊緣運算、打造現代化數據平台以及建設數位協作環境,台積電旨在提升工廠自動化、數據驅動決策及跨國協作效率。特別是在知識管理方面,台積電利用GAI建立知識管理系統,以結構化、集中化的方式保存和傳承複雜的半導體製程知識,並透過術語資料庫優化專業文件翻譯,同時規劃創新的新人培訓模式,期望全面提升全球製造的競爭力。

🎯 **AI驅動的自主化製造與邊緣運算:** 台積電IT部門推動製造流程的全面自動化與自主化,減少人為干預,並利用邊緣運算即時收集和分析全球工廠的細緻數據,實現快速反應與問題處理,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與穩定性。

📊 **現代化數據平台與數據驅動決策:** 隨著工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台積電正建立現代化的數據平台,以協助工程師更有效地分析工廠運營狀況,推動基於數據的決策,優化生產流程和良率。

🌐 **知識管理系統克服跨國知識轉移難題:** 台積電利用生成式AI建構一套三階段的知識管理系統,解決半導體製程知識的高度複雜性與跨國轉移的挑戰。該系統涵蓋知識建置(標準化、集中化)、知識管理(權限控管、品質確保)及知識應用(如RAG),旨在確保知識的準確性、一致性與易於查找,加速新廠培訓與經驗傳承。

🗣️ **術語管理與GAI優化跨語言溝通:** 為應對跨國溝通中的語言隔閡與專業術語翻譯難題,台積電建立企業術語資料庫,系統化管理製造、內部自訂、慣用語及行話等四類術語,並結合GAI進行翻譯優化,例如透過即時術語查詢與提示工程,提升翻譯的準確性與效率,以消弭全球溝通的藩籬。

🎓 **GAI賦能新人培訓與人才發展:** 台積電規劃以生成式AI打造「隨身教練」,提供全天候的學習支援,並自動生成互動式培訓教材,輔以AR/VR模擬培訓,實現個人化的學習路徑,以解決大量新人培訓耗時、教材不一致等挑戰,有效降低培訓成本並加速員工上手。

過去幾年來,台積電積極邁向全球化製造,統計到2024年,台積電全球有9座12吋的超大晶圓廠、6座8吋晶圓廠和7個晶圓級封裝測試廠,分布在臺灣、中國、日本和美國,員工數也從2020年時的5萬多人,今年達到84,000人,增加了近3萬人。台積電IT發展戰略,從數位轉型邁向全面性的數位卓越,就是為了因應全球化製造的挑戰。

如何將臺灣成功的製造經驗,帶到日本、美國,甚至是歐洲,台積要邁向全球製造,面臨了三大課題,第一是橫跨三大洲的時差,造成人員交流和經驗傳承的困難,尤其是新廠需要培訓大量新人,其次如何因應不同國家、文化、族群帶來的工作型態差異,最後一項是如何轉移複雜的製程知識到跨國廠區。

台積晶圓廠分散全球,橫跨三大洲不同時區,如何促進跨國員工的溝通和傳承,因應不同國家文化的工作型態差異,將複雜製程轉到跨國廠區都是挑戰。(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在今年台積IT日活動中,台積IT揭露如何從四大方向提供方案,來解決台積全球化製造的課題,更用生成式AI來克服這些課題背後的三大挑戰。

台積IT因應全球製造的第一個方向是「AI強化自主化製造」。目標是讓工廠製造,更全面地自動化和自主化,減少人為介入,讓所有工廠、生產盡可能靠IT系統來處理。第二個發展方向是「善用邊緣運算即時反應和防禦」,若能即時搜集全球各地工廠最細緻的資料,就能即時反應,也能協助當地員工處理。

第三個IT解決方向則要打造「現代化數據平臺,推動數據驅動決策」。隨著資料量越累積越多,工廠也升級到更高程度的自動化作業後,工程師需要處理的問題其實更加的複雜,因此,需要一個數據平臺和分析平臺,協助產線工程師更有效地分析工廠狀況。最後一個方向是,「靠IT打造更好協作的數位工作環境」,讓全球員工串連到單一平臺中協作,消弭跨地理區域、跨組織的邊界。

台積IT從四個方向發展IT解決方案,來因應全球製造的三大難題。(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為何台積IT特別重視運用AI來強化自主製造?因為台積電的半導體製造發展了二三十年,在工廠自動化,從傳送、搬運到派貨作業,都已經做到極致。幾年前,台積更導入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演算法,一天可以自動派工上百萬張工單,也能同時兼顧生產力、良率、品質和生產周期來做最佳化。透過工作流程自動化,可以自動處理許多重複性的人工作業,也能用AI偵測設備錯誤,協助故障排除。

台積電已經善用AI來強化半導體製造,從工廠自動化、工作流程自動化、設備控制等都大量運用AI,但還是許多傳統AI技術難以解決的課題,需要真人工程師處理。(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產線仍有許多情況,需要靠真人工程師處理。最困難的挑戰是,如何用AI捕捉半導體生產知識,特別是要將資深工程師處理複雜問題的多年經驗,傳承給其他國家的工程師,讓全球各廠的製造知識可以對齊,這是台積目前最積極想解決的課題。要靠AI強化自主化製造,其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現在熱門的生成式AI技術。

全球擴廠這三大難題,台積IT要用GAI來因應

台積IT這兩年大力發展生成式AI應用,其中就包括了用來因應前面提到的製造全球化、工廠分布全球的三大難題,分別是技術知識交換的挑戰,跨語言和文化的理解門檻,以及新人培訓和上手成本昂貴的問題

專業知識交換挑戰、跨語言和文化的理解門檻,新人培訓和上手成本昂貴,這是台積全球擴廠當前的三大難題,而且會互相影響。(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因為半導體生產知識高度複雜,光是在臺灣跨廠區交換就有一定的挑戰,更何況全球化擴廠要將製造知識交換到不同國家的廠區,這是第一個難題,再加上不同國家的語言溝通也是挑戰,擴廠更暴增了大量新人需求,如何提供更有效率的培訓,這些都是台積當前的難題。

跨廠交換知識的痛點是,這些專業知識過去分散各自獨立,而且因為缺乏集中式保存,可能隨著時間而流失。一座成熟的晶圓廠有大量複雜的技術性知識,轉移到跨國新團隊的效率很慢且代價昂貴。部分知識的文件和標準作業流程甚至有時效性問題。員工要在如此龐大且分散的知識文件找到特定資料,也非常困難。

台積IT分三階段打造知識管理系統

台積IT花了不少時間,用生成式AI打造一套知識管理系統,可以提供知識建置(結構化和集中化)、知識管理及知識運用,也在這次台積IT日活動分享背後的實戰經驗。

台積IT分三階段運用生成式AI,來打造出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因應三大難題。(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建置階段上,知識管理平臺最好採取集中式的線上共同編輯平臺,而非像過去分散儲存在個人硬碟。台積要實現知識共同編輯的困難是,累積幾十年的檔案不只量大而且格式非常多樣化,得先將這些文件格式標準化,AI才能進一步介入。從實際經驗中,台積IT最推薦的標準格式是Markdown格式,因為這是對AI最友善的資料格式。針對不同領域的知識,台積IT也預先定義了各自適合儲存知識的文件範本。

而且不只要靠真人共編產生知識,人與系統的協作過程,也非常值得保留,像是人員進行系統分析或處理告警背後的數位足跡。台積IT也有一套系統化的知識捕捉機制,運用AI來抽取每一個應用系統中,員工日常工作中的常見用法。
為了提高RAG應用的回答品質,台積IT用AI設計一個品質檢查模組,可以提醒哪些內容的品質不夠好,AI還會提供修正建議,來確保知識的正確性和一致。

第二階段是知識管理階段,這個階段的第一要務是權限控管。針對每個員工、不同單位和特定團隊各有不同的存取權限,而且是採取最小必須知道原則(Need to know),只授權這個團隊給予最少需要的知識權限就好。再來,還要有一套知識品質確保流程,尤其是正式或組織性的文件,得有一套簽核流程,讓相關利害人員來確保文件的品質。為了提供使用者更友善的搜尋方式,建置這些知識時,還要設計一套標籤與後設資料欄位。還有一點很重要,台積IT自己的經驗發現,KM要建立系統性的自動確認機制,定期檢查和註記哪些知識已經過時。

有了這一套知識管理系統和內容後,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要知識應用階段。現在非常成功且廣泛使用的RAG(檢索增強生成)做法只是台積知識管理應用的起點,像是設備AI、流程AI、良率AI都可以善用知識管理系統來優化。

像是工程師有知識需求時,系統自動觸發搜尋,找出過去處理機臺問題、製程告警、良率下滑等問題的做法,結合AI代理呼叫其他工具來提供改善建議,在真人工程師介入下執行,甚至可以授權自動執行部分較無風險的行動等,有了一套好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以發展出很多延伸的知識應用方式。

善用知識管理時,還要考慮使用者資訊行為的差異,像是針對重度搜尋需求、重度摘要需求、深度研究搜尋這三種資訊需求的使用者,彼此的資訊行為差異很大,使用者體驗的設計也會截然不同。RAG模式很適合需要摘要的場景,但若是需要大量深入研究的情境,則需要不一樣的設計考量。

台積IT產品經理打造這類知識運用類的應用時,會採取JTDB(Job-To-Be-Done)原則,以「用戶需要完成的任務」為優先,來設計用戶體驗,而不是跟著潮流一定要用Chatbot形式。

如何善用知識,台積IT還分享了一項寶貴的實戰心法,必須打造出一個知識的資料飛輪,在知識、App跟人之間要形成一個互動的閉環關係(close-loop)。

舉例來說,製造業常見做法是設立值班中心來處理告警的工單,每一張工單解決後,也會留下數位足跡。可以用GAI分析這些數位足跡提供改善建議,真人參考建議來處理後,會再次留下數位足跡,又可以成為新的GAI資料來源。讓這些知識自動在原本的工作中,逐漸累積下來,才可以讓整套KM系統可長可久。

台積GenAI知識管理系統的六大核心技術

台積IT首度公開了這套生成式AI知識管理系統的核心技術架構,包括六大類技術。包括了基礎模型模型微調客製化技術、RAG和各種代理技術框架、知識捕捉和處理機制、知識儲存和呈現機制、LLMOps和監控技術。

台積IT運用生成式AI打造知識管理的技術架構,主要有六大類技術。(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類核心技術是基礎模型,像是商用或開源的LLM、VLM或LMM等,台積IT只用達到SOTA等級的模型來測試,減少因模型能力不足的干擾。第二是要有一套模型微調客製化技術,可依據不同應用來優化模型。第三類技術是RAG和各種代理技術框架。

第四類核心技術則要有一套知識捕捉和處理機制,像是ETL處理流程、OCR技術、NLP技術、文件排版分析等,才有能力將既有資料整理成AI看得懂的形式。知識捕捉後,要搭配一套知識儲存和呈現機制,像是向量資料庫、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知識萃取層等機制,這是第五項核心技術。最後還有一套LLMOps和監控技術,包括模型生命周期的管理工具和系統效能監控機制,尤其日後越來越多AI代理的互動,API和LLM間的互動會更加複雜,需要及早建立一套監控機制。

透過這套用GAI打造的知識管理系統,不只能降低知識查找時間,也可以大幅縮短SOP標準作業流程的建立和更新周期,也會提高知識管理系統的採用,GAI助手可以加速員工解決問題的時間。更重要的,台積IT覺得用GAI輔助KM最重要的價值是,可以更完整地保留企業的核心知識資產。

除了因應跨廠知識交換難題外,全球製造的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強化全球跨廠的溝通。這類的溝通門檻,包括了不同語言的隔閡,不同文化細微的差異和文件內容的在地化,最費工的是第三項。

現在的GAI技術,可以做到開會溝通用的即時口譯和文本翻譯,也能因應不同文化的細微差異,對文本或語音內容提供調整建議,來輔助跨國員工彼此的溝通。但是,對GAI來說,文件內容的在地化的技術難度,比前兩項更難,更費工,但卻是非常大的需求。

因為台積許多部門,都有大量文件翻譯需求,營運部門有大量機臺操作手冊,供應鏈文件,標準作業程序文件等,需要翻譯成英文、德文、日文等不同國家的語言。人資部門也有許多公司政策、薪資酬勞制度需要翻譯,連IT部門都有許多系統的操作技術文件需要翻譯。或像是大量新人培訓影片,不只字幕,連聲音都需要翻譯。

翻譯最大的挑戰是特定領域用語,越是高度專業的領域,翻譯的難度就越大,半導體製造就是這種高度專業的領域,甚至台積有許多內部專業術語,翻譯的挑戰更大。

讓LLM更懂專業術語的關鍵,要有一套系統性的術語管理方法

台積內部專業術語主要有四大類,第一是製造專業術語,如FinFET指鰭式場效電晶體。第二是內部自訂用語,像是平臺工程處簡稱PLED。第三類則是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慣用語(Idioms),像是「產品ramp up」指產品進入量產階段。最後一類是行話(Slang/Jargon),像是「洗衣板」指波浪形石墨,「卡哩卡哩」不是零食而是五金工具的棘輪扳手。

要訓練GAI模型來理解這四類專業術語的難度,各有不同。第一類產業專業術語的難度最低,外部已有大量這類知識可用,第三類領域慣用語是所有半導體廠都會使用,LLM訓練難度居中。第二類內部自訂用語和第四類行話的訓練難度最高,因為這類資料最少,甚至台積內部有些單位有自己偏好的行話。GAI最難翻譯的就是內部自訂用語和行話這兩類術語。

用LLM來理解台積四類專業術語的難度各有不同,內部自訂用語和部門行話,因為資料量最少,LLM訓練難度也最高。(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台積IT第一步先建立一個企業術語資料庫,來統一和維護這些用語。不只鼓勵員工提報、部門定期盤點擴充,也會用AI探勘文件來搜集。也有一套標準化的術語定義文件和結構化的標籤和分類,像是按照組織,製程,業務流程來分類,或是標記出術語的生命周期,也有一些優化進階搜尋或語意連結用的關鍵詞。尤其一些專業領域行話會有過期問題,需要這些術語的可用狀態,像是活躍,等待審查,歸檔等,還要搜集這些術語的同義詞關係。

台積IT用AI發展出了一套系統性管理行話(Jargon)的做法,主要有四大步驟。(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了一套集中式,可以動態更新的企業術語資料庫還不夠,台積IT還搭配了一套細緻的使用權控制。因為不同部門的有些行話,可能屬於機敏性內容,因此,這個內部的企業術語庫,也需要角色權限控管(RBAC)機制,提供更精細的術語存取控制。使用者查詢這些行話時,還會依據他的權限來呈現個人化的檢視畫面,更搭配AI主動推薦用戶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數據。行話會隨著使用過程和技術發展產生變化,術語資料庫也具備版本控管,可以追蹤行話的演變。

有了這樣一套企業術語資料庫後,就可以結合生成式AI來優化專業文件的翻譯準確度和效率。

一般常見優化專業用語翻譯的做法是微調大型語言模型,但不同部門對於行話會有各自的安全控管策略,機敏行話不適合用來訓練通用模型,成本考量上很難為不同部門微調專屬模型版本。

第二個常見翻譯做法是用提示指令輸入專業用語來改善翻譯品質,但遇到成千上萬個用語時,就難以用提示工程來輸入所有術語。

台積IT推薦的是第二種做法的改良版,先即時查詢翻譯目標句的相關術語庫,再將少量的相關用語以提示指令的方式,輸入大型語言模型來翻譯,就可以解決大量半導體製造的行話翻譯挑戰,他們形容這是搭配核心檢索策略的翻譯優化(Retrieval as a core strategy)。

有一套系統性的翻譯做法,還需要建立持續改進的文化和流程。台積設立了一個企業術語委員會,定期檢視這些用語的更新和淘汰,來確保品質。也提供員工通報機制,來搜集新出現的行話,提高翻譯能力的新穎度。

半導體製造是一個高度專業化、技術密集的產業,台積內部所用的溝通語言,非常的多樣性和複雜化,台積IT希望建立一套專業術語的管理做法,在正式的文件或會議上盡量採用標準的說法,來消弭全球跨廠溝通的藩籬。

如何用GAI解決大量新人培訓難題,靠四層次的金字塔策略

全球擴廠三大難題的第三項,也就是台積IT也想用GAI攻克的挑戰是,大量新人培訓。目前,台積新人從上手到可以進入生產環境作業,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同單位的訓練教材可能不一致,培訓路徑難以個人化,再加上,資深人員需要花很多時間撰寫教材和帶新人。這些都是新人培訓常見的挑戰。

台積IT未來希望用生成式AI打造一個新人的隨身教練,可以全天候解答各種問題。另外,也能用生成式AI從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中,自動產生互動式培訓教材,提供資深人員參考和修改,不用從無到有自己寫。進一步再搭配AR/VR設備提供逼真的模擬培訓環境,在辦公室就能操作,來降低培訓成本。搭配這些數位化的培訓做法,就可以依據員工背景、職位和學習效率等,來量身定做各自的學習路徑。這是台積IT善用AI來培訓新人的金字塔策略。

台積早在兩年多前就開始大量運用GAI,這些善用GAI解決全球擴廠三大難題的做法,只是台積IT運用GAI的一部分,他們下一階段更計畫雙倍加碼AI,要讓AI應用到更深、更廣、更多的半導體製造和業務場景中。

繼續看更多【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1】台積IT數位轉型下一步,四大原則加速邁向數位卓越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2】台積IT怎麼用GenAI?生成式AI發展路線圖首度大公開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3】全球擴廠三大難題,台積IT如何善用GenAI因應的關鍵(超長文)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4】台積IT打造成功AI服務的實戰心法,從流程、平臺到協作模式大公開

【台積電IT卓越新戰略5】台積IT組織5年三次大調整,要靠平臺工程讓DevOps創新再加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台積電 生成式AI 全球化製造 知識管理 數位轉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