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时前
美国贸易协议中的“虚虚实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近期与多国达成的贸易协议,指出美国通过“投资换关税”的方式实质上建立了分层关税体系。然而,协议中的投资与采购承诺面临显著的执行不确定性,多数国家难以兑现,这使得美国可能继续依赖关税杠杆来施压并增加财政收入。美国的关税策略已从过去的“调汇率-压逆差”转变为“控财政-压逆差”,预示着关税杠杆的长期化和定向化,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 **美国贸易谈判进展与分层关税体系:** 截至8月1日,美国已与九个经济体达成贸易协议或暂停协议,覆盖了近半数美国进口商品。美国通过“投资换关税”实质上建立了三档分层关税体系:最低档10%(盟友国或逆差小国)、中间档15%-20%(已达成协议国)、高档20%-50%(谈判受阻国),有效关税税率显著高于理论税率。

📉 **投资与采购承诺的执行不确定性:** 文章指出,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对美投资和采购承诺面临巨大执行难度。例如,欧盟需大幅增加对美投资才能兑现承诺,而日本的投资资金多为贷款,不计入外商直接投资。韩国的承诺规模远超其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欧盟能源采购目标也与实际需求和供给存在较大落差,兑现难度极大。

💰 **关税杠杆的长期化与财政收入:** 文章分析,美国从贸易协议中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是持续的关税收入和谈判杠杆,而非难以兑现的投资承诺。美国关税收入大幅增长,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美国关税思路正从“调汇率-压逆差”转向“控财政-压逆差”,意味着关税杠杆可能长期化、定向化,对国际贸易产生持续影响。

🔄 **美国关税逻辑的转变与历史对比:** 相较于1971年《史密森协定》和1985年《广场协议》的“调汇率→压逆差”模式,特朗普政府的策略是“整顿财政-压逆差”。这种转变意味着美国可能不再依赖一次性货币重估,而是通过持续的关税杠杆和投资承诺来施压。历史上,货币重估对解决美国贸易逆差的效果有限,根源在于国内储蓄不足。

⚠️ **潜在风险与未来展望:** 文章提示了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美国经济超预期放缓以及美联储超预期转“鹰”等风险。美国可能持续制造关税谈判杠杆,包括对未达成协议经济体施压、加征二级关税(如针对进口俄油)以及针对特定产品加征232关税。美元表现可能不会简单重演《广场协议》后的弱势。

关税风险能否缓和?

8月12日,中美关税暂停措施即将到期。从美国近期与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达成的“投资换关税”贸易协议来看,后续关税风险能否缓和,还存在哪些潜在贸易冲突?

一、美国贸易谈判进度?投资换关税,美国实质建立三档分层关税

从贸易协议覆盖的商品规模来看,美国贸易谈判进程已近50%。截至8月1日,美国已与越南、日本、欧盟、韩国、印尼等九个经济体达成贸易协议或暂停协议。就覆盖的美国进口商品规模看,已达成协议或暂停关税的进口规模合计占美国商品进口规模的49.7%,其中德国4.6%,中国10%,日本4.2%、韩国3.6%。仍待达成协议的经济体包括:墨西哥15%、加拿大11.3%、中国台湾4.3%、印度3.2%、瑞士4.8%。

美国有效关税税率远低于理论税率,美国理论税率已达18%,实际征收的有效税率仅为8%,年底前有效税率仍可能再上行1–2个百分点。理论税率方面,截至8月1日,美国理论关税税率已抬升至18.3%,较年初的2.4%高出15.9个百分点,创1930年代以来新高。豁免产品方面,美国约30%的进口额仍享受零关税,其中包括电子产品、能源贵金属产品、符合USMCA的进口产品等。实际征收的有效关税税率方面,2025年二季度关税收入64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6倍,二季度商品进口规模8194亿美元,实际关税税率仅7.9%。

通过投资及采购承诺换关税的方式,美国实质上建立了三档分层关税体系。根据是否达成贸易协议、贸易逆差重要性程度,美国对贸易伙伴按三档税率征收进口关税。一是最低档关税,包括未列入7月31日行政命令清单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沙特等,征收10%基准税,主要为盟友国或贸易逆差较小的经济体。二是中间档关税,主要包括与美方已达成协议的经济体,关税税率为15%–20%,如欧盟、日本、韩国、台湾、印尼、越南等;三是高档关税,主要包括尚未达成贸易协议、谈判受阻的经济体,税率为20%-50%,印度25%、加拿大35%、瑞士39%、巴西50%。

二、贸易协议能否落地?投资与采购承诺存在显著的执行不确定性    

欧盟需将年均对美投资翻2.6倍才能实现投资承诺,且资金主要来源私营企业,约束力较低,兑现难度较大。美欧贸易协议中,欧盟承诺2025至2028年的三年内对美新增投资6000亿美元,集中于基础设施、半导体、能源等项目。美国强调这笔投资是对现有投资的补充,属于增量概念。2024年美国全年FDI流入量2473亿美元,其中欧盟对美国FDI流入1244亿美元。若欧盟在特朗普任期(2025-2028)内完成投资,平均每年需对美国额外投资2000亿美元,现有投资与新增投资合计需达3200亿才能达成承诺,是2024年流入量的2.6倍。从资金来源看,欧盟对美投资资金依赖私营企业自愿投资,欧盟既无公共预算也无强制约束力,仅能把企业原有投资计划做加总,受欧洲自身资本开支压力,投资兑现难度较高。

日本对美投资资金主体为贷款,韩国承诺投资规模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日本承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主要投向美国的半导体、芯片等战略行业。日本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表示,日方计划在特朗普任期内完成5500亿美元投资,若2026年开始落地,每年需达1833亿。截至2024年,日本对美FDI存量为7541亿美元,2024年日本对美新增FDI流量389亿美元,日本承诺的年均投资规模将是是2024年投资额的4.7倍。此外,日本称资金规模中仅1%-2%为股权投资,其余98%仅为JBIC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出口信贷和担保,不计入美国外商直接投资。

韩国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投向美国造船业,2000亿用于美国科技行业,包括半导体、电池等领域。35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2023年GDP的19%和年度财政支出的53%。韩国2024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959亿美元,其中对美国仅138亿美元。若在特朗普任期内兑现投资承诺(每年1167亿),韩国必须将其每年对美FDI流量增加8倍,并且三年内对美国的FDI流入规模必须超过过去三十年的总和。此外,现有或已批准的韩国企业在美投资计划可以计入3500亿美元。

欧盟能源采购目标与现实落差极大,韩国、印尼、日本兑现可能性相对较高。欧盟承诺3年内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原油、LNG与核燃料等能源产品,平均每年2500亿美元。从需求角度看,2024年欧盟自美能源进口仅830亿美元,承诺采购额相当于2024年采购规模的3倍。从供给角度看,2024年美国能源出口总规模3324亿美元,每年2500亿采购占美国单年对能源出口总值的75%,意味着若兑现承诺,美国接近八成能源出口须改向欧洲,实质执行难度较大。韩国承诺2025-2028年的四年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平均每年250亿美元,较2024年韩国自美能源进口额232亿美元增长8%,实现难度相对较低,但需调整能源进口结构,从中东转向美国。汽车方面,欧盟进口美国汽车关税从10%降至2.5%,日本取消对美车额外安全测试,韩国承诺对美汽车零关税并放宽认证,但需求端掣肘明显,例如美系车在日本合计市场份额不足1%,消费者偏好、油耗与排放标准差异大,汽车出口增量效应有限。

三、关税风险能否缓和?关税杠杆长期化、定向化,二级关税、转运关税逐步成形

从可兑现程度来看,美国从贸易协议中获得的最大收益,可能并非投资与采购承诺,而是持续的关税收入以及长期的谈判杠杆。从分析中可发现,贸易伙伴的投资与采购承诺存在显著的执行不确定性,若执行不达预期,美国的主要施压手段仅为继续加征关税。但关税却提供了即时且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截至2025年7月29日,美国今年关税收入已达到1256亿美元,是2024年同期的2.3倍。财政部长贝森特预计,到2025年底,关税收入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未来十年将达到2.8万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率已由2月的7.3%下降至6月的6.4%。

与历史上的贸易冲突相比,美国的关税思路正在转变,由“调汇率-压逆差”转变为“控财政-压逆差”。二战后,美国为以缓解贸易逆差,曾发起两次全球贸易战。第一次是1971年,尼克松加征10%全球关税,要求欧洲、日本接受汇率重估,最终达成《史密森协定》,美方如愿迫使盟友接受本币对美元升值10%左右。第二次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在3个月内贬值8%,三年内贬值38%。在思路上,尼克松1971年全球关税及1985年《广场协议》均属于“调汇率→压逆差”的路线,而特朗普2025则是“整顿财政-压逆差”的路线。前者依赖一次性货币重估,后者靠持续的关税杠杆与投资承诺。1971《史密森协定》及1985《广场协议》协议达成后,美国贸易逆差仅有短暂改善。原因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根源在于国内储蓄不足,财政赤字(政府储蓄为负)是导致储蓄率不足的核心因素之一。财政赤字缩小1 个百分点,贸易收支将改善约 1.05 个百分点。

关税逻辑的转变,意味着美国可能会持续制造关税杠杆,美元的表现也可能不会简单重演《广场协议》后的弱势表现。一方面,美国或持续制造关税谈判杠杆。美国后续可能的关税措施有三类,一是对未达成协议的经济体继续施压。二是加征二级关税。若他国继续进口俄油,美方或征收最高 100% 的二级关税,俄油的主要买家包括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三是针对铜、药品、半导体等产品加征232关税。另一方面,美国并未沿着《广场协议》2.0的路径实施关税,而是走财政整顿路径,历史上贸易协议后美元的弱势表现或也未必能简单重演。

风险提示

1、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俄乌冲突尚未终结,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加剧原油价格波动,扰乱全球“去通胀”进程和“软着陆”预期。

2、美国经济放缓超预期。关注美国就业、消费走弱风险。

3、美联储超预期转“鹰”。若美国通胀展现出更大韧性,可能会影响美联储未来降息节奏。


注: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2025.08.09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贸易协议中的“虚虚实实”》,证券分析师:赵伟、陈达飞、赵宇、王茂宇、李欣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美贸易 关税 贸易协议 投资 全球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