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有一条新闻刷屏了,京东要收购德国最大的电子零售集团Ceconomy,德国各大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
一、Ceconomy是何许人也?
说集团名字可能大家不大熟悉,但是它旗下的连锁零售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对于普通德国人来说,简直如雷贯耳。
Ceconomy集团本身成立于2017年,但它的前身其实是60年代开业的Saturn和70年代开业的Mediamarkt,在德国主营IT、手机、家电等3C产品的零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Ceconomy及旗下品牌已经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之一,在欧洲12个国家运营着超1000家门店,在德国市场更是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简单来说,Mediamarkt和Saturn有点像是国内的苏宁和国美电器,但是它们在欧洲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远远高于苏宁国美在国内的存在感。
因为德国电商没有国内发达,如果买电子和家电商品,大部分德国人仍然是亲自去Mediamarkt这样的线下商城选购。
在德国,Mediamarkt和Saturn就像是电子零售业的南帝北丐,有人喜欢Mediamarkt,有人偏爱Saturn,当然,大部分消费者都不知道,原来它们俩背后是一家。
从电脑手机,到家用电器,从平板电视到数码相机,Mediamarkt的产品包罗万象,德国家庭里的大件儿,很多都来自Mediamarkt。
去年夏天我们去家附近的Mediamarkt买洗地机
所以,对于普通德国人来说,听说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两大零售巨头,一下子要被中国人收购了,难免会有一种“天啊,我们要被中国人一锅端了”的惊慌。
当初,美的集团收购德国的工业机器人巨头Kuka时,也曾引起热烈地讨论,但毕竟Kuka机器人不是普通家庭里需要用的,这件事似乎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只是一种商业话题谈资。
而现在,自己平时隔三差五就要去逛的两大电子巨头,都要姓“中”了,这对于广大德国普通群众的心理冲击更大。
二、京东收购Mediamarkt
前几天去公司上班,中午和一位同事喝咖啡聊天。
同事还没端起咖啡,就忍不住说道,你听说了吗?京东要收购Mediamarkt了!
我点点头,说已经听说了。
同事沉默了两秒,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真的发生了,不敢想象未来会怎样。
同事的沉默和忧虑,是此刻无数德国普通消费者和从业者心境的缩影。
除了作为消费者的层面,我的身边有很多邻居,朋友,同事,工作里都和这两大零售巨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毕竟在德国,汽车,制药和消费电子是德国的主流行业,每个行业又养活了数以万计的供应商和合作品牌。如果一个行业变天了,势将影响很多普通人的工作和生计。
汽车行业的前车之鉴德国民众都已经感受到了,如今听说消费电子巨头要被中国人收购,自然是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
对于在Mediamarkt和Saturn从业的人来说,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还能不能保住。
京东是著名的电商平台,这次收购Ceconomy集团,新闻稿里也明确表达了,目的就是希望打造欧洲先进的电商平台。
简单来说,东哥是冲着亚马逊去的,以后要争的是欧洲电商市场。
那么现在75%以上业务都是依靠线下门店的Mediamarkt,以后该何去何从?
如果大家都去线上买了,谁还去线下那1000多家门店?如果门店没人去了,是不是要关闭,那是不是要裁员?
这些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目前的收购协议里,京东承诺未来3年不会做公司结构调整,不会关店裁员。
换句话说,“东哥给你三年时间找工作,期限一到,可别怪我不客气”。
三年的缓冲期,像是一种缓期执行,敲打着每一个依赖旧模式生存的从业者的神经。
对于和Mediamarkt合作的广大供应商企业来说,大家心中最直白的疑问是,来了新东家,会不会更偏爱中国供应商和中国品牌?
本来中国的产品就已经卷到极致了,如果他们再顺利打通了渠道,那岂不是在整个欧洲市场如履平地,横扫千军?
有些德国高管已经开始挠头了,中国人最讲究的“关系”二字,到底是啥意思?现在开始学中文还来得及吗?
三、巨额收购协议如何达成
那既然普通民众这么担忧,为啥这项巨额的收购协议又能达成呢?
Ceconomy集团的CEO在采访中说,“这次收购对于我们来说,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
呵!不愧是当领导的,这话说的是如此文艺,到底是啥意思呢?
德国的主流媒体Tagesschau在报道这件事时,就没有那么委婉了,报道中一针见血地说:
很遗憾Ceconomy集团对于欧洲的电商发展趋势,整整错过了20年。
现在再想调转船头去发展电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京东来了,可以帮到他们。
当然,这种“帮”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对于Ceconomy来说,这是一种断臂求生,虽然帅位易主,但新的带头大哥如果能带领大家走上康庄大道,那倒也不是不行。
如果看看这几年的德国商业新闻,有个词语常常被用到,就是“verpasst”。
汽车行业错过了电车趋势,零售企业错过了电商趋势,软件企业错过了人工智能。
在长达十几年甚至20年的时间里,新兴的趋势逐渐在市场出现,而很多老牌的德国企业,从一开始的“看不见听不见”,到后来的“知道了,但我瞧不上这些”。
到中后期的“那我们勉强试试吧”;再到最后的“MD,行业变天了,根本不是对手”。
越是成功的老牌企业,越容易傲慢和错过,正如当年的诺基亚。
2023年的时候,Ceconomy的大股东们还极力拒绝和京东进行任何谈判,到了2025年,就变成了“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呵呵。
四、对京东有何意义
对于京东来说,能够顺利收购欧洲最大的电子零售巨头,自然是一件喜事。
这是东哥商业版图上的一块拼图,毕竟咱也不差钱,搞定了这帮固执的德国人,成功拿下这个老牌零售巨头手上的资源和零售渠道,这对于京东来说,相当于去新大陆开荒,现在不用一锹一铲子地挖地垦荒,而是直接拿下了现成的高速跑道,可以直接起飞了。
中国供应链的“卷王”一旦获得欧洲顶级渠道的加持,降维打击的剧本似乎已在眼前。
欧洲人虽然看上去有点迂腐,但是欧洲市场却一直是个香饽饽。这里的消费者舍得花钱,愿意为品质买单,高净值高利润,而且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弱。
你在加班的时候,人家在休假。你在把成本打到极致时,人家只关心工厂里有没有装空调。
在中国市场卷生卷死才活下来的企业,到了欧洲市场,那还不是跟玩儿似的?当“效率怪兽”闯入“福利天堂”,一场商业生态的巨变已在所难免。
虽然普通人忧虑重重,但资本家们的眼睛早已洞穿一切。
在今年年初传出京东要收购的新闻时,Ceconomy 股价大幅飙升,目前该股已经累计上涨超过60%。
在德国Tagesschau的报道末尾,有一段话十分耐人寻味。
德国员工工会代表Corinna Groß女士在采访中说:
对于这次收购,我的心情很复杂。
因为过去德国企业并没有太多被中国人接管的经验。我们以前有被美国人接管的经验,那很糟糕,不是什么好事儿。
至于被中国企业收购,未来会怎样,尚未可知。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德国有多家大型企业被美国资本或私募基金收购,从被誉为德国工业象征的Thyssenkrupp电梯,到德国人引以为傲的支付业务巨头Wirecard,再到拜耳制药旗下的部分业务,都被美资收入囊中。
每一次收购之后,以财务为导向冷酷无情的资本执掌企业后,重组、降本、大裁员几乎是标配操作。
资本就像秃鹫,面对病弱的动物,不会等它恢复健康,而是会直接肢解。
因此,德国民众和工会对此一直心有余悸。
Corinna女士的一句“心情复杂”,体现了当下德国社会的普遍心态:被美国资本掠夺的旧伤未愈,对中国企业扩张的新忧又起,前路如同一片迷雾笼罩的森林。
是的,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未来如何,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