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名校“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遣词造句问题成为网络热点,先是网友曝出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疑似有文法错误,随后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被网友们拿过来斟酌,发现也有问题。中国的Top2高校,连“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两句话都理不顺,这难免让全国人民“莫名惊诧”!
全网炒得最热的是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其实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问题更多,清华是本科、硕士、博士三个版本的录取通知书文本都有问题,而且硕博录取通知书的问题更大。
除北大清华外,我还整理了中国排名前10位左右的其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发现基本上都有问题。我将其问题指出来,希望相关高校能够修正文本。这些大学是: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我们先说说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因为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已经形成定论,确实是文本有问题,北大也承诺改正。其他大学录取通知书所犯的错误大多和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错误大同小异,不提北大录取通知书已成定论的问题,我个人指出其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容易被网友们认为是鸡蛋里挑骨头。毕竟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都不太注重文字的规范和准确,不规范不准确的文字用多了,就意识不到错误。
一、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1. 北京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上的文字是:“某某同学: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xx专业学习。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网友们认为北大录取通知书上的两句话有3点问题:
第1个问题是“句式杂糅”。第一句中,“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这些动词用兼语结构分析也很难同时成立。
何为“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是指将两种不同的句式强行混合,导致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是汉语文法的典型错误,杂糅的句式当然也能完整地表达意思,这是汉语本身的优秀之处,但是不能因为意思表达清楚了,就说杂糅的句式没有错误。两岁小孩也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但你能说两岁孩子的话没有文法错误吗?汉语发展了几千年,到今天,汉语的要求不仅仅是把意思说清楚,汉语还有规范的要求,还有美的要求,难道Top级大学的公文就只是满足把意思说清楚,不用追求规范和美感吗?
何为“兼语结构”?兼语结构是指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而成,其中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充当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这个身兼二职的成分就叫做“兼语”。其结构形式可简单表示为:动词 1 + 兼语 + 动词 2 / 形容词。如:“你喊爸吃饭”,这个句子分解开就是:“你喊爸,爸吃饭,”这个“爸”就是兼语,是前一个动作的宾语,同时又是后一个动作的主语。北大录取通知书上这第一句话中的四个动词,你就用兼语结构来分析,也是错误的。
一句话,北大录取通知书上的第一句就是一个大大的病句。所以媒体引用的某大学张姓教授的说辞,说这个句子没有严重语病,只是不简洁不通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莫非这个教授认为“句式杂糅”不是文法错误?
北大录取通知书第2个问题是“用词不当”。“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中的“准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准时”作为修饰谓语的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放在时间状语前;“谓前为状谓后补”是汉语文法的经典口诀,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准时”作为状语,当然应该放在它要修饰的谓语动词之前啊。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如几点几分,而“八月十八日”是一整天时间,和“准时”不搭。
北大录取通知书第3个问题是“用词不讲究”。“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中的“到校报到”不讲究。“到校报到”四个字中有两个字相同,这显然是汉语优雅表述的大忌,这也是绝大部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写成“来校报到”的原因,莫非北大这个现代汉语发源地,到今天完全不在乎汉语的美感了?
综上,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上的两句话都有问题,建议改成:
“某某同学: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xx专业学生。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来校报到”。
2. 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硕博通知书大问题没有,就是“到校报到”四个字用词不讲究。
二、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1. 清华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清华本科录取通知书上的文字是:“某某同学:兹录取你入我校**专业(类)学习。请凭本通知书来校报到,具体时间、地点见《新生入学须知》。”
大家看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句和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句几乎相同,北大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xx专业学习。”清华是“兹录取你入我校**专业(类)学习。”去掉北大的“我校决定”,去掉清华的“兹”,两校的录取通知书第一句就基本上完全相同了,即“录取你入我校(或某院)xx专业学习”。
这句话出现在北大录取通知书上是“句式杂糅”,被全网嘲笑,那出现在清华录取通知书上难道就正确了吗?当然不正确!同样是“句式杂糅”,同样是“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同样用兼语结构分析也很难同时成立。这个句子的核心错误在于句尾狗尾续貂的“学习”二字,这两个字,两校的通知书上都有。
综上,清华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文本建议改成:
“某某同学:兹录取你为我校**专业(类)学生。请凭本通知书来校报到,具体时间、地点见《新生入学须知》。”
2. 清华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这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这是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清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文字是相同的:“某某:你被录取为我校**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请扫描本页二维码阅读清华大学**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并按照指南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正常入学。”
可以说清华大学硕博录取通知书的语病比本科录取通知书还严重,具体如下:
第一句:“你被录取为我校**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这一句是个典型的“杂糅句式”,它比本科录取通知书错误更严重的地方在于,这个句子是个被动句,主语“你”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你被录取”是正确的,但后面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显然是“你”主动的,是“你攻读”,而不是“你被攻读”。同一个句子,同一个主语,前半段“你”被动,后半段“你”主动,同学,“你”这身段蛮灵活啊!
第二句:“请扫描本页二维码阅读清华大学**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并按照指南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正常入学。”这个句号之下的两句话也有些“句式杂糅”,至少是结构不清晰。你把这两句话输入ChatGPT,AI也会告诉你句子有问题。
“请扫描本页二维码阅读清华大学**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这句的问题是不够简洁,简单的两个短句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非要搞成一个复杂的长句,把另一个句子变成一个很长的目的状语,这种写法很啰嗦,建议中间加个逗号,分成两句话就清晰明了了。
“并按照指南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正常入学。”这句话也是多个成分纠缠在一起的复杂句式,句子的逻辑清晰度、语言流畅度及用词恰当性上都有问题。前半句“并按照指南提前做好准备”似乎没有问题,但后面的“以保证正常入学”就有些问题了,“保证”二字不恰当,清华大学对硕博生说:“你要保证正常入学!”,这是什么口气?如果学生有点意外情况,没有在报名的那天按时来,就摊上事了吗?报道这点事是要保证的事吗?
综上,清华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文本建议改成:
“某某:你被我校录取为**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请扫描本页二维码,阅读清华大学**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并按照指南提前做好准备,以便顺利入学。”
三、其他排名前列的名校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问题
因文章篇幅所限,其他名校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只简单指出错误,不做详细的分析,不提供修改文本。
需要说明的是,面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文本问题,网友们习惯于把锅甩给大学的行政人员,说很多行政人员学历不高,这些人的文字水平太差,所以没把录取通知书写通顺。
作为业内人士,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大学的行政人员不背这个锅。首先,大学行政人员学历不低,其次大学很多行政人员是从教学线上上来的,即“双肩挑”人员,也就是大学的领导和行政人员很多本身就是专任教师,至少曾经是专任教师。
那么,“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么重要且字数极少的公文,为什么成堆的顶级大学都写不正确呢?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校领导到中层领导到行政人员到任课老师,到那么多的学生,多少人看过,看了多少年了,为什么这些人都意识不到文本错误呢?
因为用“句式杂糅”的方式把几层意思糅进一句话是大学的基本语境,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说得云遮雾罩是大学科研语言的基本套路,写过论文申请过课题的人都知道,论文和课题,从标题到内容绝对不能写得太直白太清晰明了,一定要把话写得特别绕,一句话一定要用很多个动词把很多的大词链接起来,这样的语言才“够学术”。你要不信,你去知网看看那些论文和课题的标题,看看有几个标题你能看懂?关于用学术语言把简单的话说复杂说高深的短视频段子,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
想要把简单的话说得高深说得复杂也不容易,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句式杂糅的复杂长句”,一句话中多个动词搅和在一起,让你根本理不顺读不懂,从而让你稀里糊涂地就对内容肃然起敬。大学在长期的“句式杂糅”筛选中,已经形成了汉语表达的逆淘汰,好好说话,把话说得简单明了的人都被筛出去了,留下的大多是会“学术语言”的人。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多顶级大学对录取通知书的文字“错而不知”了。
大学里有错的不止是录取通知书,网友们可以看看大学公开的公文、老师们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教材,看看文句不通的情况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说话云遮雾罩,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已经成为大学的基本语境。
关于这一点,我是有发言权的。我每年都要帮不少大学老师校正论文、课题文本、即将出版的教材和专著,以及晋升材料和演讲稿等。注意,我不是帮他们写,而是他们写好了,但文字理不顺,期刊编辑或者出版社要他们修改,他们不知道怎么修改,找到我让我帮他们捋顺每一句话。
这个工作很让人头大,有些人写的论文、教材、专著几乎每句话都不顺,一句话中用五六七八个动词是常态,三行文字找不到一个标点符号,你根本就理不清每句话的主谓宾定状补,那种句式杂糅比录取通知书复杂多了。碰到诸如物理、电子、计算机等理工科的教材和专著,要捋顺每一句话真的很难,有时候逼得我这个文科生抓耳挠腮。
所以,管中窥豹,大学录取通知书反映的就是大学老师整体的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反映的是大学的文风和语境。“句式杂糅”是中国大学最基本表达方式,录取通知书不是他们写错了,而是他们一贯如此,录取通知书的问题只是大学语境的外溢而已。
废话不说,帮其他名校修改录取通知书是正事。
1. 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
错误:
一、本科录取通知书:“准时来校报到”的“准时”用词不当,应改成“按时”。
二、硕士录取通知书除了“准时”的错误外,“恭喜您被录取为(某学校)研究生”,这句话是错的,依然是“句式杂糅”的问题。而且除了“句式杂糅”外,也有动词“喧宾夺主”的问题,录取通知书的主要功能是严肃认真地正式告知学生,你被录取了,学生看重的也是这个信息。恭喜祝贺可有可无,不应成为文本的重点。可是,“恭喜您被录取为(某学校)研究生”这句话中“恭喜”才是最主要的意思。明明是通知书,通知重要事实就行,却非要写成“贺卡”形式,这就有问题了。
太多名校的硕士和博士录取通知书都是这么写的,把通知书写成了贺卡,撰写录取通知书的人想对高级人才客气点,却只顾客气,差点忘了正事,“录取通知书”首先要干自己承载的正事。
“恭喜您被录取为(某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建议改成:“恭喜您!您被录为(某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
2. 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
“某某同学:祝贺你被我校**专业录取!”这句和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一样,把通知书写成了贺卡。建议改成“祝贺你!你被我校**专业录取。”
3. 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
复旦大学硕博录取通知书第一句和浙大、上交的一样,把通知书写成了贺卡。建议改成“祝贺您!您被录取为我校......”
4. 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南京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文字是:“某某同学:祝贺你被录取为我校**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这句话是非常明显非常典型的病句,句子不长,错误的地方很多。
1. “祝贺你被录取为”这句,和浙大、复旦的错误一样。2. “攻读”二字严重错误。一句话中“祝贺、录取、攻读”这三个动词怎么可能并存?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我们(代表学校),我们祝贺你,我们录取你,但我们能“攻读”你吗?错的离谱!
建议改成:“某某同学:祝贺你!你被录取为我校**级博士学位研究生。”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是中科大本科录取通知书:
“录取你入我校学习”和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错误一样。
中科大硕士录取通知书我找到了两个版本,都有文句错误
版本一:“某某同学,祝贺你被录取为我校**级硕士研究生。”这跟浙大、复旦、南大的错误一样,通知书写成了贺卡。
版本二:“某某同学:您已被录取为我校**学院**专业**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这句话“攻读”二字的错误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硕博录取通知书错误一样,此外,攻读前还加了个“**级”,导致句子完全不通顺,可以说比清华通知书错误更大。
中科大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祝贺你被录取为”和浙大、复旦、南大的错误一样,通知书写成了贺卡。
6. 华中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
“祝贺你被我校录取”,和浙大、复旦、南大、中科大的错误一样,通知书写成了贺卡。
7. 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
哈工大本科录取通知书:
“你被录取到哈工大某专业学习”,文字不通顺,“学习”二字多余。
哈工大硕博录取通知书:
“某某同学:你已被录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科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请持此通知书准时报到。”“你被录取攻读研究生”中的“攻读”二字错误,这和清华、南大等校硕博录取通知书的错误一样。此外,“准时报道”和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错误一样。
8. 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
武大本科录取通知书:
“你被录取到我校某院某专业学习,”与哈工大等校的录取通知书问题一样,“学习”二字多余。
武大硕博录取通知书:
“祝贺您被录取为我校某学院某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浙大、复旦、南大、中科大、华科的错误一样,通知书写成了贺卡。
9. 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
中山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文字是:“某某同学:你已经被我校录取为**学院**专业**级本科新生。”“新”字加得莫名其妙,学生要在学校读4年书,录取通知书是对学生为什么要在学校待4年的一个说法,强调“新生”二字,难道是要学生当完新生就回家吗?
中山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的文字是:“某某同学:祝贺你被我校录取为某专业某级硕士研究生。”和浙大、复旦、南大、中科大、华科、武大的错误一样,通知书写成了贺卡。
10. 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通知书
“某某同学:经审核批准,你已被我校录取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攻读”二字错误明显,和清华、南大、哈工大通知书的错误一样。
没时间把所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问题都找出来,除了录取通知书,恐怕很多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上的文字也经不起推敲。希望大学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斟酌推敲这些可能被学生珍藏一生的文本,别让学生日后觉得尴尬。况且这些文本也关乎大学的脸面。更何况,顶级名校应该主动维护汉语的严肃和优雅,在汉语的规范使用上,名校应该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