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5小时前
强制社保,中长期的最大受害者是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最高法关于“不缴社保”约定无效的司法解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尤其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成本构成压力。文章指出,国内社保缴费比例较高,且对低收入者负担更重,性质上类似“穷人税”。同时,城乡养老金差距悬殊,加剧了社会不公感。分析认为,强制社保短期内可能抑制消费和就业,长期则可能损害国内创新能力,尤其对依赖国内市场和年轻消费者的创新而言。文章探讨了社保政策对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深远影响。

💰 社保缴费比例过高,对低收入群体构成“穷人税”。文章指出,中国社保的存缴比例,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保,加上公积金,可能接近收入的五成。相较于个税主要影响中高收入者,社保因设有缴费基数的上下限,对低收入蓝领的收入占比更高,因此更像是“穷人税”。

⚖️ 城乡养老金差距悬殊,加剧社会不公。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存在巨大鸿沟,例如山东省成武县的数据显示,机关每月人均养老金远高于企业和农民。这使得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在赡养父母的同时,却可能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障,造成了代际和城乡间的不公平。

📉 强制社保可能抑制消费和就业。文章引用测算表明,社保合规化将显著增加小微企业的用工成本,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或裁员。社保占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居民消费率会下降,进一步削弱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而这部分人群是拉动消费增长的关键。

💡 强制社保或损害长期创新能力。文章认为,创新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强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力。如果强制社保导致年轻消费力收敛,将不利于原始创新的发展。同时,中国制造业已产能过剩,服务业创新(如软件信息服务)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而年轻一代更偏好体验式消费,强制社保的挤压效应将对这一趋势产生负面影响。

这两天,社保出了一个大新闻。

最高法出了一条司法解释:自今年9月1日起,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都是无效的。

近日,话题#社保#冲上热搜第一

潜规则浮上水面

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强制社保”,借由《家门口的包子铺要关门了》一文的刷屏,忧虑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在社保重压下,将濒临破产边缘。

网民称,交不起社保的个体户,只有三条路:要么裁员,要么减薪,要么倒闭。

坦白说,市场多少有些过度反应了,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社保新规”。用人单位为了节省点成本,员工为了多拿点“到手收入”,双方私下可能会达成某种不缴社保的承诺。但无数桩劳动官司已经证明,只要员工事后想告,往往是一告一个准,社交媒体上甚至流传着某种以此要挟用人单位索要劳动赔偿的“离职必胜诀”。

也就是说,国内一直执行的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强制社保”,这一次的司法解释,只是将这个司法“潜规则”变为了“规则”,但市场的草木皆兵却是无比真切的。

说白了,即使这条司法解释短期内不会完全“落实”,但这对个体工商户的心理压力、舆论压力却是避无可避之势。

本质是一种穷人税

中国社保究竟有什么威力,频频引发市场的谈虎色变?毕竟,在国外,类似的政策效应往往只发生在税收之上。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国内社保的存缴比例过高。以养老保险为例,国内是企业16%、员工8%,而美国不过是分别6.2%;再加上企业5%~10%、员工2%的医保,以及中国特色的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存缴比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接近五成。

中国社保还有一个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特性。中国的个税,虽然也经常被舆论吐槽,比如起征点,比如最高达45%的边际税率,但说到底,累进税本就是发达国家的通则,有些福利国家相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伤害”的对象主要是中高收入者,国内的普通蓝领,考虑到6000元的起征点,再加上几项“税前扣除”,大部分“没有资格”缴纳个税。

而社保则不然,因为存在着一个同时有上限和下限的“基数”,越是收入低的蓝领,社保占其收入的比例越高。从这个意义而言,相比个税,社保更像是一种“穷人税”。

在以往,国内社交媒体上活跃着一批“劳动法原教旨主义者”,动辄指责用人单位少缴不缴社保,鼓吹“连社保都缴不起,还开什么企业”;但这两年,这种观点的声浪明显下降了,被“不是骑手更需要社保,而是社保更需要骑手”类似的声音所压倒。

网民调侃:不是我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我啊

这就牵涉到国内社保的另一特性:城乡差距

山东省成武县曾经在不经意间公布过一份数据: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778人,发放养老待遇7.85亿元,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3220人,发放养老待遇3.69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1.94万人,发放养老待遇2.51亿元。

简单一个算数平均,就得出一项触目惊心的数据:机关每月人均养老金7452元,企业2326元,农民175元。

山东省成武县2023年不同类型养老金数据

这与全国范围内的数据也基本一致:机关事业单位平均月养老金约6000多元,企业约3000多元,农民为220元。

这对于出身农村,目前正在城市缴纳社保的年轻人尤为不公:他们在养城里人的父母,但他们的父母谁来养?

也因此,打工人担心强制社保,并不是与老板共情,而是与身在农村的父母共情。

消费将进一步萎靡

强制社保涉及的不仅仅是社会公正,还有经济,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做过测算:雇佣10名员工的小型餐馆,社保合规化将导致用工成本上升18%~25%,逼近盈亏平衡临界点。

以中小餐馆为例,他们目前既深陷于“外卖大战”深度内卷,又直面着消费下行、堂食生意不振的困境,如果猝然再来一个“强制社保”,除了关门大吉,我想不到还有第二种解法。

从劳动法的长期逻辑来看,这条司法解释的确有其道理,但就当下而言,这在客观上却构成了经济上的收缩性和抑制性举措。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八成左右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就业基本盘。

强制社保在短期内冲击的是就业,中期则是消费。

国内消费不振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核心的原因恐怕还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问题。

坦白说,国内高收入人群消费不足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消费增长潜能最大的人群是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最高。有研究显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约为0.8,若向其提供1万亿元资金,8000亿元将会用于直接消费。

道理很简单:越穷的人,要补的消费短板越多,他们不缺消费欲望和需求,缺的只是钱。

近期以来,学术界和舆论界为提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出了很多主意,可谓绞尽脑汁,但在我看来,这些主意的正向效果全部相加,恐怕都抵消不了强制社保的“收缩”:不仅影响中低收入者的就业,还直接减少他们的到手收入。

西南财经大学一份研究就显示:社保占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居民消费率下降0.6个百分点。

如果没有了收入增长和就业增长,又有何提振消费的可能性?

消费弱则创新弱

强制社保,更让人忧心的是长期危机:损害长期创新能力

有人说了,我们知道强制社保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和创新又有啥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任何可持续的创新,最终都要体现到“市场变现”,符合商业逻辑的创新才是长久之计。

如果没有国内市场强大的消费力,如何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呢?企业花了大量研发资金,创新出来的东西却卖不掉,这不是坑创新者么?

前段时间经济学家高善文曾有金句:一个省人口越年轻,消费增长越慢;一个省人口越老,消费增长越快。

图源网络

这背后显现的就是城市体制内高额养老金的经济影响力。

但一个常识是,年轻人更热衷于消费新产品新概念,如果年轻人的消费力在强制社保的影响下进一步收敛,那对国内原始创新的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没有了年轻人的消费力,又有何创新可言?

有人可能觉得,创新难道都要依靠国内市场么,难道不可以卖给外国人么?

在他们幻想的经济世界中,创新与国内市场消费、国内的平均收入是可以分割的。

这话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已超越了G7之和,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引发了发达国家的民粹反扑,能守住已难上加难,又何谈更多的市场份额呢?这从国内新能源车的海外遭遇就可见一斑。

创新未来的主要市场,只能靠国内。

还有些人对国内的“市场化创新”不屑一顾,他们的说辞是,市场化创新大多都集中于服务业,而非“硬核”创新。

还是同样的道理,中国制造业已“过度发达”,实体商品已严重产能过剩,中国未来创新的重点之一必然是服务业,当然,服务业的创新反过来也会反哺制造业,这就像网游与手机制造业的关系一样。

数据显示,通信、电子设备、计算机行业和通信服务、软件服务行业对服务业产值的拉动效果是所有行业中最强的。这些行业每增加1元投资,可以拉动服务业产值额外增加的量超过了各个传统行业。

数据显示,软件信息服务位列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第二。

而就国内年轻一代目前的消费趋势而言,也是轻商品消费,重体验式消费。

强制社保与创新的关系,就是一个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问题。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社保 小微企业 经济影响 创新 社会公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