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5小时前
小宇宙“地震”背后,播客站在十字路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播客平台小宇宙三位核心高管集体离职,引发行业对中文播客变现困境和发展模式的关注。文章指出,当前中文播客面临广告收入低迷、付费订阅意愿不高等问题,头部节目净收益微薄。播客“慢媒介”的特性与品牌主追求即时转化效果存在矛盾。为寻求突破,视频播客成为行业新趋势,B站、喜马拉雅等平台纷纷试水。然而,视频化是否会牺牲播客的深度和陪伴感,以及其是否能真正解决变现难题,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 播客平台小宇宙三位核心高管集体离职,包括COO陈临风、内容总编欧里和商业市场负责人小福。这三位高管是小宇宙商业化体系搭建的关键人物,曾主导推出付费订阅和品牌合作等模式,推动平台实现盈利。此次离职事件引发了对中文播客行业内部人事变动和战略方向的讨论。

💰 中文播客行业普遍面临变现困境,即使是拥有近50万订阅用户的头部节目,年净收益也可能不足13万元。主要收入来源品牌广告和付费订阅均面临瓶颈:广告市场依赖广告主预算且与播客“慢媒介”特性存在矛盾,付费订阅则受限于用户注意力分散和付费意愿不高。这种高成本、低回报的生态导致创作者难以全职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 视频播客(Video Podcast)成为行业寻求突破的新方向。B站、喜马拉雅、抖音等平台纷纷布局,试图通过内容形态的革新来吸引用户和探索商业化机会。视频播客在传播潜力上表现出优势,且视频内容的商业化路径更为成熟,被视为平台在“内容破圈”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寻找平衡的理性选择。

🤔 播客视频化是否是解决行业困境的“解药”或“毒药”仍存争议。视频播客要求观众集中注意力,消费模式更接近中长视频,可能需要重构内容的选题、叙事和制作方式,从“为耳朵服务”转向“为眼睛服务”。这种转型可能增加创作门槛,并可能牺牲播客原有的深度、专注和陪伴感等核心价值,甚至可能导致播客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前段时间,脉脉社区的一则爆料引发行业震动:播客平台小宇宙首席运营官陈临风(芒芒)、内容总编欧里(ouli)及商业市场负责人小福三位核心高管集体离职。小宇宙官方随后回应证实“有人事调整”,称“理解尊重三名同事的选择”。

据了解,此次离职的三人均为小宇宙从0到1搭建商业化体系的关键人物:

陈临风(芒芒)作为COO,曾公开强调“2022年是播客商业化元年”,主导推出付费订阅、品牌合作等模式,推动小宇宙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盈利的播客平台;

欧里(ouli)在担任内容总编期间,策划了“小宇宙播客漫游日”等活动,构建了“专业内容+社区互动”生态;

小福作为商业市场负责人,负责品牌合作与资源整合,曾促成多个行业标杆案例。

根据网上爆料:此次核心成员集体离职前,小宇宙团队曾空降一位未公开资料的VP级高管。该高管入职后,在战略方向与团队管理上与原有核心成员曾产生分歧。

可能,不只是小宇宙内部的战略方向调整和原有管理层间的理念存在差异,而是中文播客行业共同面临的深层课题:当平台从“生存模式”转向“规模扩张”,“情怀驱动”的初心与“商业现实”的压力便形成新的割裂。小宇宙的人事震动,可视为行业转型阵痛期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整个播客行业在寻求可持续增长路径时,亟待解决的结构性挑战。

01.行业病灶:变现困局下的生存焦虑

今年4月,小宇宙头部播客节目《不合时宜》因被前员工爆料“拖欠工资”而引发广泛关注。在回应争议时,节目组主动披露了其近一年的营收情况:

2024年3月至11月期间,广告市场持续低迷,仅完成一单品牌合作;而自2024年3月启动的“不合时宜全球成长计划”(即会员订阅)成为全年主要收入来源,总收入约19万元。扣除技术开发、设计、支付手续费、剪辑人力、运营成本及税费后,全年净收入约为13万元。

图源:小宇宙截图

一档拥有近50万订阅用户的“超头部”播客,年净收益不足13万元——中文播客的变现困境,赤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而变现难的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始终未能获得突破。

目前,中文播客的收入主要依赖两大支柱:

1、品牌广告:包括口播、贴片、定制播客等形式,高度依赖广告主预算。

2、付费订阅:涵盖听众打赏、会员付费、内容付费等模式,依赖粉丝付费意愿。

然而,无论哪条路径,都深陷“薄利还不多销”的困境。

据 Statista 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播客广告市场收入约33亿元,远不到短视频平台年广告收入的零头。播客难以在广告市场分得更大蛋糕,关键在于其“慢媒介”特性(深度、长时、伴随性)与当前品牌主普遍追求的即时转化效果之间存在根本矛盾。

作为长线深度音频内容,播客的制作周期不亚于一些轻综艺视频节目。JustPod 发布的《2024年中文播客新观察》提到,一档完整播客需经历策划、录制、剪辑、发布及宣推等环节,2024年中文播客创作者平均每期净工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剪辑平均耗时4.5小时。据统计,只有44.3%的创作者能保持每周更新的频率。

相比之下,短视频用户创作的频率较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约六成短视频创作者能够每周创作2个及以上作品,其中每周创作2-3个作品的占比较高,为29.2%。超七成达人每周创作2个及以上作品,超高频更新(每周7个以上作品)的达人占比为25.5%。

然而,更高的时间成本换来的却不是更高的回报。小宇宙上的头部播客节目《忽左忽右》曾将一期以电视剧《狂飙》为主题的播客做成短视频,在抖音得到超过90万播放量,可同样的内容,在小宇宙数据不足前者的九分之一。对于追求密集曝光的品牌而言,播客显然不如有着高频曝光属性的短视频。

至于付费订阅这条路,更是艰难。《2024年中文播客新观察》中提到,从整体行业数据来看,在具备1年以上制作经验的专业创作者群体中,付费内容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24.6%的创作者涉足付费节目领域。

拥有6年经验的情感咨询主播小姿坦言:“并非是不想尝试付费内容,而是现实阻力太大。播客的伴随属性决定了其典型收听场景——通勤、运动、做家务——听众注意力必然被分散。这种‘一心多用’的状态,极大削弱了用户为知识付费的意愿和效果。另一方面,用户状态也是关键——大多数人结束一天工作后身心俱疲,更倾向选择轻松有趣的内容来放松,而非付费‘听课’增加负担。”

这种高成本、低回报的生态,使得大多数创作者难以将播客作为全职事业投入。JustPod的一份调研显示,近八成从业者都是兼职状态,十个人里有六个不想当全职主播。长此以往,行业陷入“变现难 → 创作者难全职 → 内容质量受限 → 用户增长缓慢 → 广告主兴趣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商业模式瓶颈难破,生存焦虑持续蔓延。

02.破局实验:视频化是解药还是毒药?

对于广大中文播客创作者而言,“播客难赚钱”几成行业共识。正如小姿所言:“大部分人做播客,真的就是为爱发电。”然而,创作者可以接受“为爱发电”,平台却无法‘躺平’。 在商业模式迟迟难以突破的困局下,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内容形态的革新——视频播客(Video Podcast),试图以此打开新局面。

视频播客究竟是什么? 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定义,形态也相对自由。当前较为常见的呈现方式是:在固定场景(如录播室)中,主播与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度对话,每人配备专业麦克风确保音频质量。视频画面主体为对话人物,偶尔穿插辅助性图文或视频片段,整体形态与访谈类综艺节目相似。

图源:视频播客《好好聊聊》节目截图

需要明确的是,视频播客并非凭空出现的新概念。早在YouTube发展早期,美国市场就已出现“Vodcast”(视频播客)的雏形。进入2020年代,视频化已成为全球播客行业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等主流平台均大力投入视频播客功能建设。例如,Spotify在2023年6月披露,其平台上有超过1.7亿用户观看视频播客内容。如今在美国,热门音频播客配套发布视频版本(或在录制时同步拍摄)已是常态,主流平台也普遍支持视频内容上传与分发。

海外市场的火热景象无疑刺激了国内平台。近一年来,国内主要音频和视频平台纷纷试水视频播客:B站推出“视频播客扶持计划”,并推出了自制播客《一麦三连》;喜马拉雅试水站内首档视频播客《行走的思考》;抖音精选与JustPod合作推出“精选奇遇记”播客等。

图源:B站

从用户接受度来看,视频播客确实展现出更强的传播潜力。据《钛媒体》报道,2024年第一季度,B站在未进行任何专项运营和产品导流的情况下,视频播客相关内容的累计受众已突破4000万人次,用户总观看时长从69亿分钟跃升至259亿分钟,增幅超过270%。

更重要的是,视频的商业化路径早已成熟。无论是平台广告分成、品牌定制、直播打赏,还是会员订阅与电商带货,视频内容已建立起完整的变现闭环。因此,转向视频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平台在“内容破圈”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寻找平衡的理性选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播客披上视频的外衣,它还是“播客”吗?

从本质上看,视频播客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伴随性媒介”。它要求观众集中注意力、固定观看场景,其消费模式更接近中长视频,而非通勤、家务、运动中的“背景音”。这意味着,一旦转向视频,内容的选题逻辑、叙事节奏、剪辑方式乃至团队配置都需重构——从“为耳朵服务”转向“为眼睛服务”。

小资坦言:“做视频播客,等于从零开始学一套新的语言。你不仅要考虑声音的质感,还要设计镜头语言、灯光布景、视觉动线,后期成本翻倍,创作门槛陡增。” 更关键的是,这种转型可能背离了播客最核心的价值——深度、专注、低干扰的陪伴感。当内容越来越“综艺化”“表演化”,是否会牺牲掉原本吸引高知用户的内容调性?

因此,视频化究竟是中文播客走出困境的“解药”,还是在流量驱动下异化自身的“毒药”,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或许能带来短期的流量增长与商业机会,但若不能守住“内容深度”与“用户信任”的底线,最终可能只是将播客变成又一个“伪中视频”赛道,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oNews”(ID:ilovedonews),撰文 | 程书书,编辑 | 李信马,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播客 小宇宙 内容变现 视频播客 行业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