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6小时前
具身智能汹涌,激光雷达爆单:头部玩家600%年增长,出货超20万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激光雷达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关键作用。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激光雷达已从智能汽车的“安全带”升级为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眼睛”,提供实时、高精度的环境感知能力。文章以禾赛科技为例,分析了其在机器人激光雷达领域的先发优势,包括芯片自研、自建产线以及对机器人需求的精准把握。激光雷达作为机器人实现定位、导航和避障的核心部件,其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激光雷达产业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 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价值:激光雷达不再仅仅是智能汽车的辅助配置,而是机器人执行“do everything”任务的关键“眼睛”。它通过提供实时、高精度、无死角的环境感知能力,支持机器人的定位、导航和避障等核心功能,使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场景,如维他动力的四足机器狗、星动纪元的超拟人服务机器人等都配备了激光雷达以实现精准交互和操作。

⚙️ 禾赛科技在机器人激光雷达领域的先发优势与技术创新:禾赛科技通过其专门为机器人设计的JT系列激光雷达,展现了其在芯片自研、工艺可控、成本优化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其第四代芯片集成了感存算一体化方案,大幅提升了激光雷达的性能和集成度,使其尺寸更小巧,能够满足消费级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需求。这种技术积累使得禾赛能够快速响应机器人市场的需求。

📈 机器人业务成为激光雷达增长新引擎:文章指出,机器人业务已成为禾赛科技继智能汽车之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2025年第一季度,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交付量同比暴涨,市场份额领先。这表明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亿级别,为激光雷达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的技术协同:文章强调,机器人技术是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软硬件技术的外溢和延伸。从底层计算芯片到前端感知设备,两者高度复用。激光雷达作为关键传感器,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工程能力,能够快速迁移并适配机器人行业的场景需求,为禾赛等传感器厂商提供了“人和”优势。

💰 市场机遇与理性选择:面对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的巨大市场潜力,文章认为禾赛科技通过“把工具卖给需求最迫切的淘金者”的策略,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这种将成熟技术与迫切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实现了正向经营现金流,也展现了其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落地上的战略定力,是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新浪潮将至,往往供应链先行。

在智能汽车的普及落地浪潮中,激光雷达成为了“安全带”一样的智能车必选配置。

定点项目、出货量、技术前沿探索……捷报频传,每个财报季,都是它们刷新纪录的固定舞台。

但智能汽车延续的新浪潮里,关键供应链展现的作用再次明确而笃定。

刚刚开幕的WRC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激光雷达展现出远超“安全冗余”的价值和作用。

新场景、新应用,也是激光雷达技术迭代的新引擎。

从汽车机器人时代到具身智能机器人时代,不变的是激光雷达在其中的作用和位置。

具身量产,LiDAR先行。

具身智能百花齐放,激光雷达先行一步

机器人,其实就是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软硬件技术的外溢、延伸。

无论是驾驶任务还是更复杂的生活工作技能,前端都需要感知环境,而后端都需要能理解认知场景,并且能自主规划控制运动机构的大脑——VLA多模态大模型。

所以从底层计算芯片,到基础模型架构,再到前端感知设备,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高度复用,这也是为何现在大部分机器人创业团队都是资深自动驾驶团队班底。

更直白说,智能汽车就是一种四轮机器人。

但到了WRC展会上,你仍然能直观感受到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最大的区别:

智能汽车任务目标只有一个:go anywhere,但机器人的挑战艰巨得多:do everything。

就比如,地平线前智驾一号位余轶南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维他动力,第一款产品是主打陪伴辅助的智能四足机器狗:

除了能与人进行自然的语言、动作交互,在出门买菜、户外郊游登山场景下,能帮你背负重物:

还是自由记录跟拍的私人摄影师:

当然还能设置“遛狗模式”,自主感知探索环境的同时,又能对你的指令做出回应:

再比如星动纪元的超拟人服务机器人“星动Q5”,可以化身全能“逛街搭子”:

拎包、端盘、送水、搬运、按电梯这些基础活不在话下,窄路穿行、高处取物、下蹲擦鞋、弯腰捡东西也能完美拿捏。

今年大热的宇树科技,WRC上亮相了最新的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自重约37kg,满载可持续⾏⾛3h、12.5km。空载可持续⾏⾛5h、20km,比上一代更轻、更快、更强悍:

几乎可以应用在一切恶劣环境的安防、巡检、救援等等场景下。

广义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就更多了,比如MOVA推出的两款割草机器人——MOVA 600和MOVA 1000,建图过程中能一次性获取完整的环境信息,且0.1秒就能覆盖近2000㎡的草坪感知区域。

今年3月登陆海外,两个月时间横扫欧洲割草机市场登顶销冠……

“配送机器人”——京东物流车也搭载了多颗禾赛激光雷达:

WRC上的产品,形态各异、功能不同,落地场景也天差地别,但都有一个共性:

具备实时、高精度、复杂场景的感知能力。

这一点在宇树科技的Unitree A2上体现更直接,前后各两个激光雷达:

维他动力、MOVA、星动纪元等等机器人产品上也都能发现相同的“装备”:

JT系列——和智能汽车的激光雷达产品大不相同,禾赛科技出品,专门为机器人的需求场景设计。

激光雷达,对机器人也是刚需?

带着这个疑问,智能车参考找到了禾赛机器人感知业务高级总监佀新泉聊了聊。

他告诉我们,激光雷达对车和对机器人,作用和意义其实并不一样。

对智能汽车来说,激光雷达要求更高的是探测范围,要保证在一定的速度条件下,尽可能早地把目标障碍物情况搞清楚,相当于保证ADAS系统可靠性下限的“安全带”。

但无论是四足还是人形,或者轮式履带式机器人,都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工作,只不过这个空间内目标障碍物的种类、状态要无序、复杂得多。

所以定位、导航、避障,是机器人的核心能力。没有激光雷达的年代,方案是GPS+摄像头,但视觉方案始终存在漏检错检的风险,而且在写字楼、商场等环境中GPS也不好用。

能够360°无死角覆盖,精准描绘目标尺寸、形状、位置关系的激光雷达,就成了机器人最重要的“眼睛”

这也是为何禾赛为机器人打造的JT系列激光雷达产品,并没有采用固态半固态技术,而是选择了成熟度更高的机械式激光雷达。

JT系列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全旋转的扫描方式,获得360°的水平视野,垂直方向最高可实现256线,通过禾赛创新的光学模块设计,垂直方向视野达到了187°。

感知范围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此外,还做到了最小探测距离0米,实现近距离感知无盲区。

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升级,不仅为机器人提供了全面升级的无死角感知能力,还同时兼顾地面探测与上方空间的环境结构感知,大幅提高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和障碍物识别能力。

聪明的你肯定想到了另外一个方案:为什么一定要用“落后”的机械式结构,而不用多块固态激光雷达“围”成360°探测范围呢?就像军舰上的相控阵雷达排列方式?

佀新泉给出了两个逻辑。

首先是经济层面,三个固态或半固态产品,成本远高过一个机械式的JT,工业机器人还好说,消费级机器人产品上这样的方案,难以规模量产。

其次是技术层面,禾赛JT系列产品的“机械式”,早就不是刻板印象中价格几十万、尺寸花盆般大小的机械式激光雷达了:

背后,是禾赛自研激光雷达芯片化的突破。

早年在ADAS、L4赛道打拼的时候,禾赛就率先提出了芯片化路线。2022年量产的AT128,收发端芯片化集成的架构将整个产品体积缩减至接近传统方案的一半,同时还将点云密度提升2倍。

JT系列应用的则是最新的第四代芯片,将发射端VCSEL阵列、接收端3D堆叠SPAD面阵及信号处理单元,分别集成于单颗芯片,实现了感存算一体化的极简芯片架构方案。

星动Q5和维他机器狗上的JT,目测也就一颗荔枝大小

性能上,除了双核CPU、8核APU,还有全球首个波形解码引擎(IPE),每秒246亿次超频采样,配合多回波分离算法,可对激光回波波形进行纳秒级时域解析。

啥意思?每一束激光回波的波形,在雨雾、沙尘、汽车尾气等典型干扰场景下,都能实现99.9%以上环境噪声的智能滤除,显著提升了对复杂环境的感知精度。

具身智能是自动驾驶的延伸,这一点在禾赛这个传感器玩家上体现得极其明显:

每一项核心技术,最早都不是为机器人这一单一物种研发的,但结果都完美契合机器人的场景需求。

等机器人赛道真正爆发,需要落地量产方案时,禾赛可以把各种成熟的原子化技术排列组合,迅速拿出尺寸、形态、性能、成本都符合要求的产品。

市场也的的确确给了禾赛相当慷慨的回报。

激光雷达的第二引擎

比较几家激光雷达上市公司公开的经营数据,禾赛在机器人领域复现了其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强劲表现:一枝独秀。

截止2025年Q1,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累计出货155011台,绝对数量全球第一。份额占比,也超过了第二名第三名的总和。

2025年Q1,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交付量达到49731台,和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649.1%暴涨,占总交付的比重提升了12.4个百分点。

机器人业务已经成为禾赛现在最强的增长引擎,或者说是整个激光雷达产品在汽车之后的第二个引擎。

佀新泉告诉我们,对于有技术实力、有大规模车规交付能力的激光雷达玩家来说,转向机器人领域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

毕竟底层原理相同、技术路线高度复用,消费级、工业级机器人的量产要求,也没有车规级那么严格。

“先发”不止禾赛一家。早规划、早投入,技术储备按部就班释放的战略思维,科技圈并不稀缺。

但禾赛自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在这个赛道是稀缺的。

第一是坚持推进激光雷达芯片自研,带来的优势是产品尺寸更小巧、性能更强、成本更低(降低了外采芯片成本)。

第二是自建产线,工艺可控、质量可控,长远看成本也可控。更重要的是打通科研与工业的壁垒,掌握工程落地能力。

客户有需求,技术储备就有匹配的方案,这个方案还能马上投入量产,并且能快速实现规模交付。

只不过这个“先发”优势,需要前期巨大的资金、时间、重资产投入,对创业公司来说,很考验经营能力和战略定力。

而与当年竞逐ADAS、L4赛道相比,禾赛在机器人赛道的开局,实际更加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GGI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包括割草机器人、人形/四足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商用服务机器人四大类)领域3D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3.89亿元。2025年,在割草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市场的带动下,3D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将实现翻倍增长,达到10.91亿元。

按照禾赛自己的测算,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市场最终会是100亿的市场规模。

毕竟你不可能同时开两辆汽车,但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

与“天时”相配合的,是禾赛在智能汽车领域锤炼的技术、工程、制造能力的“人和”,以及赛道唯一实现正向经营现金流的“地利”。

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的“金矿”一个接一个被“勘测”出来,几年前是智能汽车,现在又是机器人。

从来不缺踌躇满志的“淘金者”,有人赚的盆满钵满,更多人是铩羽而归。

但禾赛做出了最理智最聪明的选择:

站在每个时代的十字路口,把工具卖给需求最迫切的淘金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有车有据,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激光雷达 机器人 具身智能 禾赛科技 自动驾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