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5:58
​年轻人:毕业可以不成功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揭示了“体面”工作难寻、高学历人才涌入基层岗位的现象。通过乔圆、于烬等人物的经历,展现了年轻一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调整职业期望,进行价值重构,从追求“成功”到更注重“生存”和“自由”。“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系列视频折射出社会对职业价值的重新定义,以及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的生存实验和价值探索。文章指出,面对时代的结构性压力,接受现实并利用现实重新出发,是当代毕业生重要的生存策略。

💰 **就业市场残酷,传统“体面”工作吸引力下降:** 文章指出,即使是医生、教师等曾被视为“体面”的职业,也难以留住年轻人。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使得高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激烈,甚至出现“学什么都会完蛋”的普遍焦虑。曾经被看好的大厂、教培行业也面临裁员和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 **“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折射价值重估:** “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系列短视频中,许多曾经拥有“体面”职业的年轻人转行至直播、外卖等行业,这并非简单的“道心破碎”,而是他们在结构性压力下,对职业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实验。他们开始将“生存保障”、“身心自由”和“经济积累”视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而非仅仅是名校光环或社会地位。

💡 **年轻人主动适应与价值重塑:** 文章通过于烬的例子,说明了部分毕业生在认清现实后,能够做出理性选择,放弃传统路径,转而追求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于烬放弃读博选择销售,是为了实现经济自由和创业目标,这体现了年轻人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调整自我,以适应时代变化。

⚖️ **“成功”定义的转变与生存实验:**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毕业即成功”叙事已不再适用。文章强调,当代年轻人对“成功”的定义正在发生转变,更看重能否满足生存需求、实现身心自由和积累个人价值。无论是选择直播还是外卖,都是年轻人在用实际行动对抗经济寒冬,并在此过程中重塑自我。

🔍 **互联网是焦虑放大器,也是出路提供者:** 互联网在放大年轻人焦虑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分享和寻找出路的平台。“差点忘了”系列视频不仅引发了广泛共鸣,也帮助许多博主实现了涨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需要在互联网的“双面镜”中,找到平衡焦虑与探索出路的方法。

一场知名团播公司的直播中,为了把自己喜欢的主播留在C位,榜一榜二轮流易主,在一场直播中狂送上千份的嘉年华礼物。

按一份嘉年华价值3000元来计算,屏幕另一头已经有人在一场直播中豪掷几百万。

金额越庞大,越容易让人失去对数字的感知力,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平均薪资是6199元,且能拿到这个数字的前提,首先是要能找得到工作。在高校用灵活就业等手段强行拉高就业率的今天,就业率依旧惨淡得难以公布。

当下连摇奶茶和送外卖都开始趋向饱和,难怪年轻人们道心破碎,在看不清明天又过不好今天之间,选择投入直播行业,在“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系列中,贡献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大量素材。

医生、教师、主持人,这些常年在大众视角中被冠以“体面”名头的工作,显然都已经留不住年轻人。

你是黄金,可遍地黄金

外卖员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了,直播的舞蹈越来越卷了。

这一切只证明一件事情: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了大众眼中不那么好的行业。

近期,话题“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火了。大家在这个系列里看到了曾经地方台的主持人加入了外卖骑手的队伍,曾经参加过抗疫的医护人员、青年大学习的主持人、消防员、职业运动员等都在直播间里卖力地扭动身躯。

有评论说:“这个世界给我的感觉是,学什么都会完蛋。”

“差点忘记以前是干嘛的”系列(图源:抖音)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季,结束高考的学子们在网上询问自己的意向专业情况,然而无论选什么专业,都有学长学姐吼出“快跑”二字。

乔圆是2001年生人,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度过,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未来。

如愿考上大学之后,她却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在走下坡路。

刚上大学,乔圆身边同学的第一职业选择都是大厂,后来大厂裁员了,他们又想去教培挣钱,后来教培行业直接被连锅端了。

乔圆从大一开始写作,她最理想的职业是传媒行业的文案岗位,大四的时候成功联系上了行业头部的公司,通过了公司的测试后,领导向她发出了邀请。

领导告诉她,近几年,公司的正式岗位编制实在开得太少,希望她先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进入公司,等待HC。

自由撰稿人的待遇是2000元底薪加文章与项目提成,这个薪资在北京很难生存,加上那不知何年何月能够等到的HC,乔圆因为现实的压力放弃了梦想的工作,回家乡当了一名老师。

亲戚家的孩子问乔圆,到底选什么专业好,选乔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不是不错?乔圆总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可是转念一想,文科专业中,好像也没有几个专业的就业比汉语言文学强。

“都是吃屎,不如选一个喜欢的吃。”后来乔圆想通了。

网友在讨论选专业

然而有些事情,乔圆无法想通,无法自洽。

在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疲惫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画大饼,描绘未来的美好,激起学生的奋斗欲。

在给学生画大饼的时候,乔圆时常感到解离,那句“考上大学就好了”很难从自己的口中说出,她知道,考上大学,来自人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也不是被蒙在鼓里的傻子。乔圆曾鼓励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努力学习,学生却很平静地告诉她:“我知道我考不上高中的”;乔圆也曾告诉一名学生,让他努力考上大学,摆脱现在物质不丰裕的生活,学生却问她:“可是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啊?”

乔圆的朋友今年从TOP3的学校毕业,国奖、竞赛、多段实习都拿在手上,招聘参加了不少,手上的offer却接近0。

两年后,乔圆终于原谅了自己。她的毕业季很难,合适的offer总是发不到自己手上,她以为是自己当年没有考上985,实习还不够垂直、或者是绩点还不够高的原因,现在她发现,原因就是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毕业生了。

年轻人早嗅到了就业市场的残酷,因此在大学里卷生卷死,什么都不敢放弃,最后拿着一堆成果来到社会的入口,却发现守卫连看都不看一眼他们的荣誉证书。

再优秀也抵不过一句不需要。

“我是谁?”

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让中国的大学生数量从80多万激增成如今的一千多万。大学扩招模糊了阶级和能力的差距,大学生们在毕业的时候发现,当年高中课堂上嘲笑过的骆驼祥子、祥林嫂、孔乙己竟是我自己。

和骆驼祥子一样怎么努力都买不到属于自己的车,和孔乙己一样因自己学过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而痛苦,和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地抱怨着那些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事情。

乔圆回想起自己当年拒绝梦司后,选择了手里工资最高的私立中学的offer,草草入职。不是因为真的很满意这个offer,而是背负着家里“成绩最好的小孩”的标签,生怕落后,生怕让父母“天之骄子”的期待落空。

至少工资是拿得出手的。

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后工资不如意,不如意的工资无法马上供养父母、工资如意的工作又不体面……父母和社会的期待时无法被满足时,最痛苦的是毕业生自己。

“赛博父母”在互联网上火起来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年轻人有太多不被接受的平凡、不能宣之于口的委屈,融化在“赛博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中么?

社会期待尚未转变时,大学毕业生们已经完成了痛苦的转型,在解构自己的身份之后,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

乔圆后来从学校离职去做了行政,业余时间写文章挣外快,她觉得轻松多了。她很少说起自己的副业收入,无论谁问都是说自己做行政,月薪三千多。

乔圆在业余时间写作

“三千多怎么了?谁嫌少谁给我点儿。”

晓依是一个财经记者,被大媒体裁员之后,暂时找不到工作,索性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父母一开始可能有疑虑,但看见她虽然工作收入不稳定,但能够养活自己后,也就尊重了晓依的选择。

现在晓依有大把的时间旅行、享受生活,每次与母亲视频时,母亲都说她的皮肤更光滑、气色更好了。

“现在工作这么难找,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母亲的要求缩减成一个。

现在流行的系列短视频:“××钱吃一个月”,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们刚出社会,实习期工资非常低,想方设法地降低生活预算,评论区更有毕业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省钱妙招,苦中作乐。

 

在批评年轻的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时,他们早就在用尽各种方式,试图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上生存下去。

毕业可以不成功吗

大学生们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并不代表人生失败,毕业即成功的叙事,在今天更加无关最初选的是文是理,有没有在所谓的“人生关键时刻”找过高人连麦。

于烬在做销售之前,已经在专业名列前茅的某医学院读完了本科和硕士,那时他也顺其自然地计划读博。在导师已经明确向他表示,为他保留一个博士名额的时候,他忽然决定不继续读书,去做一个底薪都没有的销售。

周围人都认为他疯了,在他把自己的经历叙述在网上的时候,也有人发私信批评他是浪费教育资源。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完成了一个极其理性的选择。

于烬仔细思考了自己的一生究竟想要什么,他想要幸福,想要自由,想要健康的身体,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经济。

他的专业是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师门的通讯录来看,沿着读博这条路走,他毕业月薪上限可能是一两万,同时得不到财富和身心的自由,他想要追求的是被动收入。

于是他果断选择放弃这条路。

他的最终目的是创业,创业是离不开销售的,因此他选择了做销售来积累自己的经验。现在,他的销售工作能让他实现不错的被动收入的同时,他还在筹备自己的事业。

 

与于烬合作的第一家诊所(图源:受访者)

“我完全不反对去做团播。经济下行,娱乐上行,如果这个行业能挣到钱,为什么不去呢?可能这个行业做不了很长时间,但至少完成了一次经济的积累。”于烬说。

“差点忘记以前是干嘛的”这一系列视频并不只是一次大家有感而发的内容创作,也让不少博主完成了数量级的涨粉。

“经济上行读985”的旧时代黄金律令遭遇“经济下行做团播”的现实引力,年轻一代并非通俗化的“道心破碎”,而是在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下,进行着一场无声却剧烈的价值重构与生存实验。

在向年轻人提出“毕业可以不成功吗?”的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清楚“成功”与“价值”在当代早已经被重新定义。职业的体面不再寄托于名校光环、稳定编制、社会地位绑定,人们对一份好工作的基本定义,也随之变更为能满足生存保障、身心自由、和实现自身价值积累。

无论加入团播、送外卖、还是直播,都是当代人用肉身来对抗经济寒冬,破碎的道心用时薪重塑。

既然我们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时代,如何结合现实情况、接受现实情况、利用现实情况重新出发显得更加重要。

互联网像一面能无限放大焦虑、一面又在焦虑之上提供出路的双面镜,在“差点忘了”系列视频中,没有一个人真正忘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就业困境 毕业生 职业选择 价值重构 经济下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