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1小时前
“上香”的年轻人,突然涌进酒店“禅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跟风寺庙禅修,而是选择入住酒店进行“自我疗愈”。从上海的“沪漂”小高管到高校研究生,再到空间设计师,他们发现酒店提供的安静舒适环境、丰富的配套设施(如泳池、书吧、健身房)以及周到的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独处、放松和恢复活力的需求。与曾一度流行的寺庙禅修相比,酒店“躺平”以其直接、便捷且能提供安全感与舒适感的方式,成为年轻人逃离日常、享受自我时光的新选择,也促使酒店开始探索“疗愈”服务的新模式。

🧘‍♀️ 年轻人对寺庙禅修的热情逐渐降温,转而青睐酒店“躺平”疗愈。过去一年暑假,许多像小水一样的年轻人,在体验过寺庙禅修的乱象(如虚假宣传、过度商业化、心理PUA)后,感到更加迷茫和压抑。相反,他们发现通过入住酒店,享受SPA、插花、听音乐等简单轻松的活动,或是像玉米一样在酒店打游戏、看书,更能有效地缓解压力,找回内心的平静。这标志着一种从追逐外部“心灵慰藉”到关注自身内在需求的转变。

🏨 酒店空间成为年轻人逃离日常、寻求自我认同的新场景。文章通过玉米、小巴、多多、米琪等多个案例,展示了年轻人如何利用酒店这一独立、私密且设施齐全的空间来“避世”和“回血”。无论是为了逃避课题压力在酒店泡温泉、看电影,还是为了在繁忙工作后享受宁静的雨天咖啡时光,酒店都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摆脱社会角色、与自我对话的安全港湾。酒店的公共区域也为他们提供了可控的社交选择,平衡了独处与链接的需求。

💡 年轻人转向酒店疗愈的原因在于新鲜感退场、自我认知清晰及酒店属性的适配性。许多年轻人发现,盲目跟风的禅修体验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烦恼,反而可能加剧焦虑。随着自我认知的提升,他们意识到放松和治愈并不局限于特定场所,而是需要一个能按下暂停键、提供舒适氛围的空间。酒店恰好能提供专属的景色、私密性、便捷的服务和多元化的活动,满足了年轻人对安全感、舒适感以及“一切由他人安排”的放松感的需求,成为比寺庙禅修更直接有效的疗愈选择。

✨ 酒店行业需深化“疗愈”服务,以满足年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文章指出,随着“疗愈”概念的普及,部分酒店开始打着疗愈旗号吸引消费者,但体验参差不齐。像上海阿纳迪酒店的颂钵疗愈、西藏松赞酒店的自然疗愈路线等,为有更高疗愈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了专业且有效的选择。这表明,酒店应从单纯的空间提供者向“情绪供应商”转变,精准捕捉和满足消费者的深层精神需求,将“疗愈”作为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来每年暑假都要去国内及泰国各大寺庙禅修的小水,最近突然说自己对禅修祛魅了,现在更愿意花大几千去酒店躺平、疗愈。

像小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今年暑假,不少年轻人开始躲到酒店自我疗愈……

01

年轻人不再跟风禅修了

28岁的小水是一位深耕上海多年的“沪漂”,在某互联网大厂担任小高管。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与焦虑下,时不时会陷入人生的迷茫。一方面是父母催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及对工作热情的怀疑,每年总有一两个月“心累”想逃避。

前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水接触到一个“禅修圈”,里面不定期会组织前往各大寺庙、道场进行禅修活动,宣言通过禅修活动可以让人找回内心的平静、自在,恢复身心能量。小水抱着体验的心态,参加了一次浙江省某寺庙的短期禅修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小水感到自己长期以来终于有机会真正和自己相处,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

首次体验不错后,小水一到暑假,就给自己休长假去体验各种禅修活动。体验过各种禅修活动之后,小水也慢慢发现了这个圈子并不“单纯”,一些乱象也是触目惊心:标榜禅修实则圈钱,花费 12900 元参加 7 天 6 晚的禅修被全程心理PUA,用一些“佛说”式心灵鸡汤,引导你把他当成精神领袖;标榜“佛学大师”,实则是满口商业交易的“假和尚”……

不仅禅修内容真假难辨,长期接触这些内容的小水反而更加迷茫,甚至在工作上越来越缺少干劲,总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躲起来,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忽然开悟入定。今年以来,各种打假新闻出现后,小水渐渐远离了之前的“禅修圈”,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工作与生活,也不再用“烦恼是因为欲求太多,应该修正你的欲望”来压抑自己。

“有一段时间,因为长期压抑自己,我感觉自己都有些麻木了,以前看到一部感人的电影会哭得稀里哗啦,后来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不对了,我开始放纵自己的情绪,感到愤怒的时候直接骂人,而不是去上演宽容那一套。”

但小水并不快乐,直到一个闺蜜推荐小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附近的酒店躺平摆烂,才是真正的放松”。一语点醒小水,原来我们兜兜转转痴痴求求,快乐其实就在身边。小水告诉空间秘探,年轻人有时候太在乎自己的情绪反而更容易让自己破碎,现在酒店成为自己每个月恢复能量的秘密基地,和朋友去酒店插花、做SPA,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比之前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禅修感觉要好多了。

仿佛一夜之间,不少像小水这样的年轻人开始顿悟,自我疗愈并非一定要选择寺庙禅修,开始主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疗愈场景。这个暑假,很多人选择了去酒店“躺平”。

02

一批年轻人躲进酒店“避世”

在某媒体公司担任策划的玉米,“回血”充电的方式是周末住外地酒店打游戏。玉米会找一个机票最便宜的地方,住上一个周末,落地到店后连上switch拉起窗帘开始打游戏,或者是看看书。饿了点当地特色菜外卖,或者去居民区找小馆子吃一顿,顺道逛一逛博物馆再回酒店。晚上酒店泡完温泉,披浴袍回房间路上再想想明天吃什么,感觉跟看电影一样美好。

在浙江某高校读研究生的小巴,平时的解压方式就是住酒店。小巴喜欢找一家有游泳池和湿蒸房的酒店,下午简单喝过下午茶后,去健身房简单热个身,再去泳池游两个小时。游完泳立刻冲进湿蒸房,提前让小哥帮忙预热,感受推门瞬间热浪裹挟全身、毛孔瞬间张开的感觉。“汗蒸的时候一边敷面膜,一边用护发素涂厚发尾,主打一个沉浸式“养身”。之后再回到房间挑选一部‘好哭’的电影,一天下来,因为课题囤积的所有负面情绪感觉都排出去了。”小巴说,要是不能住酒店,自己的课题压力真的不知道如何排解。

“今年夏天要么高温,要么就是一直下雨,我觉得适合我放松的地方只有酒店了。”多多作为一名空间设计师,改图改到崩溃是她的常态。因此,对她来说找到一个疗愈出口是她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方法。以往,多多喜欢通过爬山转换心情,但今年被暑假的多雨天气困住了脚步。不过,这也让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我发现下雨天和酒店实在太配了,窝在窗边的座椅里,听雨滴敲打玻璃,手握热乎乎的美式咖啡,看着窗外朦胧的美景,感觉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了。房间舒适宽敞,躺在柔软的床上看最新的电视节目和新闻,可以不紧不慢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

“我很容易感到疲惫,因此去外面逛街什么的反而对我是负担。酒店不一样,很多酒店里面有泳池、书吧、健身房、餐厅和茶吧,还有可以做手工的创意工坊,在酒店不出门就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关键是环境安静,不像外面要排队也很吵闹,服务也很好,和朋友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累了走几步就能回到房间睡觉,我找不到比住酒店更适合我的放松方式了。”在某公司担任人事的米琪总是很容易陷入焦虑,她也试过很多网上热门的疗愈方法,但对她来说并不适用。刚放暑假时,米琪的老师朋友终于有时间“搭理”她,周末邀请米琪去酒店放松了两天。这一次酒店体验,让米琪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

像玉米、小巴等人的案例,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酒店正成为当下年轻人享受自我时光和逃离日常生活,通过独处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场景之一。

以往被日常琐事支配的年轻人,总在渴望“诗和远方”给予内在的慰藉,认为躲进寺庙禅修,前往遥远的美丽自然,才能让自己脱离社会角色,进行全身心的治愈,但现在,他们发现在酒店,就能实现这一切。

03

曾经“上香”的年轻人为何转向酒店

2023年开始,“寺庙旅游”、“寺庙禅修”在90后00后中爆火,年轻人成为烧香拜佛的主力军。本着“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我选择求佛”的人生态度,寺庙成为年轻人的“旅游胜地”,寺庙禅修也成为许多迷茫年轻人的心灵寄托。到今年暑假,选择“上香”的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多涌向了酒店?

一是新鲜感退场。在采访过不少喜欢去寺庙禅修或者体验过寺庙禅修的年轻人之后,空间秘探发现,受潮流影响跟风去寺庙凑热闹的年轻人占据40%,还有部分人群是出于希望内心获得宁静的目的,少部分是真正对于禅修本身感兴趣。而出于跟风目的的许多人,并不能理解寺庙的许多清规戒律,像禅修期间不能玩手机、需要全程吃素、不能大声玩笑等要求,许多人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对于他们来说,前往寺庙禅修,是出于消除烦恼的目的,但在禅修静坐的过程中,烦恼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杂念充斥头脑,对于未建立禅修系统认知的年轻人,这种形式非但不能使自己内心平静,反而感到压抑更加焦躁。

二是自我认知更加清晰。许多年轻人在新鲜感过后,渐渐明白自己只是需要一个独处、逃离日常生活的空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一个让自己按下暂停键的地方,以及让自己感到放松、治愈,收获喜悦的氛围。而实现这一需求的方式,并不是只有寺庙禅修。认识到这一点后,越来越多年轻群体开始更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深山徒步、骑行,住酒店……

三是酒店空间具备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属性。在诸多场景中,酒店自身所具备的特征成为最适配年轻人需求的场景之一。当下,年轻人不只是缺少与“自我对话”的链接感,需要独处时的自我时光,还有独自在家时的空虚与孤独感。因此,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种烦于社交及渴望与人链接的矛盾感。而兼具公共空间及个人空间的酒店,则能够很好地平衡个人独处及社交需求的矛盾。

一方面,酒店空间所特有的专属景色、氛围、宽敞空间以及私密性,为个人提供了独处需求的安全感。尤其是一些独具匠心设计的酒店,通过独特的造景及选址,以及设计与氛围的打造,让人们进入酒店空间可以自然放松,收获平静。人们可以在酒店收获不被打扰的自由,也能够脱离日常生活场景,短暂摆脱社会角色,通过独处建立自我认同。

一方面,酒店所带有的专属服务与设施及多功能场景,既能让人们获得“一切由他人安排”的放松感,也能满足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人们可以在酒店恰到好处、有边界感的温馨服务中,收获与人互动时的情感联系,也可以在大堂、健身房、手作坊等公共空间,实现内在的社交需求。

04

酒店如何做好“疗愈”这门功课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一个脱离熟悉日常生活的场景,或是有一个完全与自己独处的空间,就已经可以达到放松、疗愈的效果。也有很多人,对于自我身心的疗愈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专业的空间及服务,来承担他们的需求。因此,以疗愈为主题的酒店,或者含有专业疗愈体验的酒店,成为这部分人群热衷的目的地。

自身对于颂钵音疗比较有兴趣和研究的阿月,最常去的酒店是坐落于上海苏州河畔的上海阿纳迪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就能收到一份酒店的颂钵欢迎礼,还会提供一份体质问卷和脉轮能量测试,之后酒店会根据测试的不同结果提供相对应的体质手环和专属的Dosha体质茶,餐厅提供的餐食也对应了不同体质。我测试的是火,推荐课程恰好是我喜欢的音波漂浮和颂钵疗愈。”阿月介绍道,酒店有瑜伽、呼吸冥想、钵体音疗、阴瑜伽、太极等多种免费课程,“颂钵疗愈”是她最喜欢且反复体验的项目。

“每次疗愈结束后,颂钵带来的巨大能量像给全身做了一遍按摩,情绪也变得宁静且喜悦。”阿月称,颂钵疗愈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人体内70%都是水分,颂钵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正好与人体的水分能发出完美的共振,达到每个细胞都被唤醒的舒适感,“伴随着一声声悠扬的颂钵声沉沉地睡去,每个月都需要一次这样的安心小憩。”

一年到头几乎住在医院的真真(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每半年都要去一次西藏,体验松赞酒店提供的疗愈路线。“一大早,管家会带着我去山谷徒步,穿梭在雪山和草湖高原森林里,呼吸着云杉和冷杉的淡淡香气,让我能够将肺里消毒水的气息排个干净。大地安静祥和,群山开阔,心境也跟着开阔了起来。”对于真真来说,她更信任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真真还表示,每次来到松赞酒店,酒店团队提供的1v1体质测试及个案咨询,也能够提醒自己心理健康的变化。还有酒店里由藏族音乐人演唱的心咒唱诵音乐会,也能够让自己收获满满的平静和充盈,不由自主流出的泪水,让压抑内在的情绪,有了一个流动的出口。

不过,也有人表示,不是所有疗愈酒店都有很好的疗愈体验及效果。随着消费群体对疗愈需求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酒店开始打着“疗愈”的标签吸引消费者。“疗愈师玄乎介绍的秘鲁手作香薰,不小心让我瞥见了瓶底29.9元的标签。”抱着体验心态来到某家“疗愈”主题酒店的小秦吐槽道,酒店的疗愈项目并不便宜,但是给她的感觉是空有仪式感,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内容。

但不管酒店疗愈的真假,许多现象与趋势都表明,酒店正成为当下许多年轻消费者进行自我放松、疗愈的主要场景之一。随着情绪及治愈需求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消费抉择的主要因素,酒店应自觉从空间租赁向情绪供应商转变,对消费者的深层精神需求更精准地捕捉及实现,吸引消费者将其作为精神休憩的主阵地。或许,酒店如何做好“疗愈”这门功课,是众多品牌酒店接下来需要深入细化的课题。

或许,在一个信仰崩塌的时代, 永远保持清醒和提高自身认知才更具意义!不要再跑去庙宇,去酒店吧,那里才是真正的“禅修”胜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作者:孟凡,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年轻人 酒店疗愈 自我疗愈 寺庙禅修 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