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DeepSeek交互时,提示词是沟通的桥梁。清晰、有效的提示词不仅能让AI准确理解你的需求,还能显著提升输出内容的质量和效率。本节将介绍学习提示词的基本使用,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什么是提示词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提示词(Prompt)应运而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提示词是用户为大语言模型提供的任务指令,用于引导其生成特定类型的内容。用户只需运用日常语言,清晰阐述自身需求与想法,大模型便能解读这些指令,并生成高度契合需求的回应,整个交互过程如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般自然流畅。
在和大模型互动的过程中,为了使大模型输出高质量、准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回应,研究者和用户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并基于这些规律制定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例如,通过明确问题、精心选择关键词、设置上下文以及添加限制条件等,可以显著提高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
这种对提示词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从事提示词撰写和优化的专业人士则称为提示工程师(Prompt Engineer)。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设计和优化提示词成为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种类,更反映出整个行业对提示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中的关键作用的高度认可。
科学使用提示词的策略是:简单问题使用简单提示词,复杂问题必须使用复杂提示词。这一策略的本质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效率为导向”的人机协作新范式。
2.五大提示词撰写原则
下面来学习撰写提示词时需要注意的核心原则。
- 问题不要宽泛笼统,要具体。这是因为大模型在处理笼统的问题时,可能会生成过于宽泛的回答,缺乏针对性。对于AI来说,具体问题=缩小答案范围=更精准的输出。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模糊的表述。复杂模糊的表述可能包含冗余信息或产生歧义,令模型抓不住重点,导致模型误解用户的意图。而简洁的指令能减少误解,提高回答的准确性。需求要明确。AI一般会猜测你的意图,而不是明确你的需求。所以,在使用AI时,明确的指令=减少脑补空间=降低返工率。对于知识性的内容,要确认其真实性。很多时候,AI会输出看似合理、实则完全错误的答案。例如,在生成引用的参考文献时,可能格式非常正确,引用的期刊也存在,标题看起来也非常像正经的学术研究,但根本不存在这篇文章。将过长或复杂的输出建议拆分成多次进行提问。不少AI工具存在一定的单次输出上限,并且在上下文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是DeepSeek也很难一次性给出满意的答案。例如,如果你希望生成一份几十页的分析报告,最好的方式是拆分成几步,先让AI生成整体大纲,再生成每节的明细大纲,最后再依据每小部分的题目依次生成对应的内容,必要时,还可以限定各个部分的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