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事发之后以及 3 个月左右之后杨某分别找肖某学院辅导员和杨某本院辅导员录音之后,我觉得一个人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有时候是很难的,尤其是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只听到片面的消息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第一手信息所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后面对所有信息的提取解读和判断。我觉得需要每个人都要深刻意识到由于人的认知机制的局限性(当形成了第一个初步结论之后,会存在自证的下意识),这种局限性需要我们及时提醒自己用理性的思维去克制,避免导致后面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通俗地说,让子弹飞一会,不要着急下结论,要全面了解情况,理性对比各方消息。
如,与肖某学院辅导员第一段录音(以下内容均从录音内容出发,不等同于事实本身)
杨某声称有证据并且拿到肖某的道歉信,过程中肖某有刻意写假名的情况,作为辅导员,尤其作为一个女性(我不是搞男女对立,我是觉得如果是男生看到那个视频绝对不会认定是打✈️的,这是一个男女在这方面经验不同导致的认知偏差),一个第三方,当得知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很难不觉得男生有问题,对她下第一个初步结论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虽然我觉得这个辅导员有一点很称职的是,她需要找肖某交流核实一下情况,但是你从她的言语可以听出,她更倾向于确认男生是否有心理疾病而不是有身体疾病,这个时候她对于她过往与他接触的信息已经有一个偏颇的推论了(即家庭的问题可能导致他心理的问题),这还只是刚接触,往后呢?如果这种认知偏差经过时间的推移积小成多,可能会演变成一个严重的歧视。
其实两段录音充满这样的信息,例如杨某会把一个未证实的肖某“初犯”的消息说出来,本身就对肖某是不公平的一个行为,而辅导员本身也没有资源去调查清楚,但是这个印象肯定对她做出判断产生影响的,所以有时候没有实锤的事情就不要说出来,但是这个要求很高,对于杨某来说,她本身认定肖某有问题,所有这些未证实的消息在她看来都是很有力的证据,她自己本身就严重受认知偏差的毒害。
我其实也没有想对这个事情下一个什么结论,这不是我的职责,我也没这个能力和权力,我只是从这个角度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并克制住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