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恒隆的第二年,陈文博交出一份自己认可的成绩单。
7月30日,恒隆公布上半年业绩。截至6月30日,恒隆集团、恒隆地产的总收入为52.02亿港元、49.68亿港元,跌幅分别为18%、19%,主要是物业销售收入大跌87%所致。
图源:恒隆官网
与此同时,财务费用上升,导致股东应占基本纯利分别下跌7%、9%至11.91亿港元、15.87亿港元;总营业溢利随之减少6%、5%至34.08亿港元、32.55亿港元。
虽然收入等数据还在下跌,但恒隆决定调头,从保守转向进攻。
本次业绩会上,“稳中求进”的扩张成为主基调,对比过往业绩会多次提及的“保本保命”,恒隆今年转变不小。
稳,在于物业租赁业务,上半年该收入跌了3%,市场疲软的当下,该跌幅可以忽略不计。况且,占比最大的商场部分,7成项目租金在涨,整体租出率保持在94%的高水平。“今年上半年,恒隆在市场持续受压的情况下展现出稳健的业务模式,物业组合表现逐步回稳。”董事长陈文博在业绩会上说道。
进,则瞄准了杭州。杭州恒隆广场即将从下半年开始分段开业,加上刚租下的百货大楼部分,未来杭州恒隆广场将直接扩容40%,争夺武林商圈甚至杭州重奢市场的话语权,为恒隆未来竞争保驾护航。
上海恒隆广场(图源:项目官方)
01 最坏时候已过去
恒隆业绩,主看内地。
虽是港资企业,但自2005年起,内地渐成恒隆的主阵地。就物业租赁收入看,内地占比达到了69%,香港只有31%。并且无论是恒隆集团还是恒隆地产,内地收入跌幅都要低于香港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恒隆三大业务线中唯一上涨的酒店业务,84%的涨幅,也是得益于内地昆明君悦酒店的客房收入。
图源:恒隆财报
而内地,又要看其核心产品——恒隆广场。
虽然受消费者信心下滑影响,租金有变,但整体表现和收入维持稳定。上半年,商场总收入24.12亿港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出租率上,内地拥有的10个商场,除了武汉恒隆广场和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在87%上下,其他项目出租率均在94%及以上,且多保持增长趋势。
图源:恒隆财报
在香港市场,物业租赁整体收入减少4%至15.49亿港元。最大的零售业务,因赴港旅客及当地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表现低迷,收入下跌7%至8.84亿港元,租户销售额微跌2%。而位于主要商业及旅游区的零售收入下跌9%,出租率则保持95%。
图源:恒隆财报
住宅及服务式寓所是香港市场唯一正增长的业务,出租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九个百分点,收入则增加11%,港府新推行的人才入境计划是主要推动力。
对于今年上半年成绩单,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行政总裁卢韦柏表示,恒隆用不同手段捱过最困难的时候,相信最坏的时候已过去。
02 第三代接班人
去年年初,75岁的陈启宗宣布退休,将董事长一职交于长子后,恒隆集团正式进入陈文博时代。
掌管第一年,恒隆表现中规中矩,2024年恒隆集团总收入约117.6亿港元,同比增长8%;物业租赁总收入约100.33亿港元,同比减少6%。尴尬的是,陈文博进入恒隆后首个一跟到底的项目——武汉恒隆广场,在24年租金收入跌了19%,集团内垫底。不过,其参与的大连等项目,表现不俗。
与多数家族企业接班人相似,陈文博2010年进入恒隆集团后,也是从基层做起,先在租务管理部门任职,后逐渐升为行政助理、高级经理、助理董事等,2016年成为集团董事会执行董事。在2016年集团《致股东函》中,时任董事长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具备卓越的策略思维,并善于营运管理。为人明智,善于业务决策,加上出色的人际关系,成为其最大优势。
从近两年恒隆整体业绩看,第三代接班人陈文博初步经受住考验。
诚如恒隆,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传承,基本沿着“子承父业”的路径。香港的恒基、新鸿基,内地的新希望、碧桂园等,不过,这些已接过交接棒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们,并非人人都适合接班。
新世界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已给出示范。
2017年,38岁的郑志刚任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成为家族第第三代掌舵人。而后,新世界开始激进扩张。豪掷500多亿港元斩获香港项目,又收购内地土地和项目,积极复制K11产品。影响力虽提升,后果也很严重:业绩低迷、债务攀升。掌权期间,新世界市值蒸发逾720亿港元。最终,在一个多月前,郑志刚辞任新世界全部职务,彻底淡出家族企业。
如此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据统计,中国家族企业60%因交接班失败导致衰退,接班人不适合与家族内斗多是主因。
回看恒隆,“人和”的陈氏家族,至少让前面掌舵的陈文博无后顾之忧。仅掌权一年多,评价其是否合适还为时过早,不过这位第三代接班人主导的杭州项目,或将是一个有力证明。
03 调整与优化
作为较早进入内地市场的港资企业,恒隆在千禧年前一个月,以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正式开启内地商业版图。至今,已布局大连、无锡等8城共10座恒隆广场,重奢,是它的特色。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活动现场(图源:项目官方)
上海两项目,撑起恒隆的半壁江山,租金收入占比约59%,出租率维持在99%左右。大连、无锡、昆明项目表现亦不俗,租金增幅最高到10%,昆明恒隆广场出租率更是高达99%,恒隆广场成为三城当之无愧的重奢代言人。
有喜自然有忧,武汉、沈阳两项目接近40%的租金收入降幅,直接将恒隆拖入泥潭。卢韦柏坦言,这样的业绩与“当地市场竞争、商场定位等因素都有关”。
以武汉恒隆广场来说,开业后的三年内,租金收入上涨约64%,销售额亦年年高位数增长。去年业绩开始下滑,最大威胁则来自与其一路之隔的“地头蛇”武商MALL。作为武汉最大的购物中心组合群,武商MALL去年以189亿元的销售额居于华中之首,影响力可想而知。2021年才进武汉的恒隆广场,在业态丰富度、品牌渗透等方面,逊色不少。与之直接对打,恒隆自然不占上风。
武汉恒隆广场(图源:项目官方)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往往是多方因素造成的。一是择址,武汉等二线城市经济活力比不上一线城市,于重奢商场来说,发展空间较小;一是时机,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开业晚于万象城一年多,本就不占天时,再加上市政府搬迁后所在商圈没落,客流难以维持实属无奈。
更为重要的是,十余年间,中国重奢商业格局发生巨变。相继崛起的万象城、IFC、SKP等商场,依托产品升级、独特商业生态及文化艺术融合等举措,在重奢领域赢得一方天下。恒隆虽在品牌、服务、硬件等方面有自身优势,且尝试跨界合作,但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突围难度飙升。
适时调整、优化布局,陈文博掌权后的恒隆正在积极应对。
可以看到,上海恒隆广场三期和无锡恒隆广场二期在加速扩建;沈阳市府恒隆拓展餐饮选择,三期也改为“城市公园”,活化周边环境,刺激客流量。
同时开辟新战场——杭州。
恒隆先是拿下武林商圈的百井坊地块,又在今年7月,用33亿元租下杭州百货大楼(武林银泰B、C馆)20年经营权,至此,杭州恒隆广场总体量接近15万㎡。集团前董事长陈启宗曾对杭州项目寄予厚望,希望将其打造成上海之外内地最好的恒隆广场。
杭州恒隆广场效果图(图源:项目官方)
看中杭州,意在强大消费力。去年全国商场销售额TOP20中,杭州占得三位,数量上唯有上海与之抗衡。且三大商场均破百亿,最高的杭州大厦达到132亿元。
今年下半年开始,杭州恒隆广场将陆续开业,同商圈既有“重奢一哥”杭州大厦,也有客流第一的湖滨银泰in77,未来激烈竞争无法避免,恒隆要想在此成功突围,就要看其内功修炼到何种程度。
相信恒隆将会使出浑身解数,毕竟,它是恒隆未来逆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