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6小时前
从失去的30年说起,打工人能从日本学来什么教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通过作者在大阪偶遇一位松本清药妆店店员的经历,引出了对日本打工人现状的观察。该店员时薪1600日元,远高于国内同类岗位,显示出日本劳动力市场的薪资水平。作者由此联想到日本经济30年的停滞与恢复,以及当下中国职场人可能面临的类似困境。文章深入分析了日本政府为应对经济泡沫破裂和就业压力,曾大力推动的基建和文旅项目,以及这些项目背后的资金来源和潜在问题。作者认为,在经济上升期可以跟随政府导向,但在经济停滞期,政府的政策可能反复,盲目跟随可能面临风险,并强调了“人多的地方必卷”的观点。

🇯🇵 日本打工人的高时薪现象:作者在大阪松本清药妆店遇到的店员,其每小时1600日元的时薪,折合人民币约80元,远超国内同类岗位,显示出日本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吸引力,也为对比国内职场现状提供了切入点。

🏗️ 日版大基建与文旅项目的教训: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力推行基建和乡村振兴计划。然而,这些项目在经济停滞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更多是为了安置就业,而非可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财政负担,给中国提供警示。

💰 房地产与政府财政的联动:作者指出,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建设背后,房地产的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税收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了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然而,当房地产市场不再能持续支撑时,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将显现,影响相关补贴和政策的稳定性。

📉 平成大合并的政府“违约”:面对财政危机,日本政府推行“平成大合并”,精简机构和缩减投资,作者认为这是对基层公务员和参与基建项目的劳动者的“违约”。这导致许多人重返大城市,却因履历问题难以进入大公司,学历贬值,便利店店员等现象出现,为国内提供了关于政策变动影响的警示。

🚀 经济周期与职业选择:文章核心观点强调,在经济上升期,跟随政府政策和热点领域,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发展。但在经济停滞期,政府政策的反复性增加,盲目跟随可能面临风险,需要审慎判断,并意识到“人多的地方必卷”的现实,不应只追求“铁饭碗”。

暑假去了一趟大阪,和药妆店松本清的一位天津姑娘聊了起来。她在日本读的大学,马上就要毕业。

我下意识发问,毕业后准备回国找工作吗?她顿了顿,这就是我毕业后的工作。我当然有点意外,松本清固然名气大,但这也仅仅是一份营业员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应该更青睐一份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

于是我冒昧的问了她的收入,才知道她现在作为暑期工的时薪1600日元,姑娘还觉得低了:“XX店能给到2200,但在这里工作比较轻松,不用怎么加班。”

我瞬间不疑惑了,按照现在的汇率,1600日元差不多80人民币,一个月下来不考虑任何加班,她的收入也能接近1.4万的月薪。

每小时80元,这是一个很让我吃惊的数字。须知在上海,即便是薪资福利最为合规的星巴克,暑期咖啡师的费用也就在20~25元左右,差距接近4倍。

从2005年我毕业后听到关于日本的绝大部分信息,总结下来就是:

但如今的日本打工人似乎从30年的螺旋通缩,经济停滞中逐步恢复了过来。而我们的职场人似乎开始面临日本当年职场人一样的窘境。

回顾历史,我们能从日本打工人的经历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我个人的观感是,如果说日本打工人有什么教训的话,就一个核心教训,千万别跟着日本政府的节奏去制定职业生涯。

一、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这两年,最炙手可热的岗位,无疑是体制内的编制。考编考公已经成为了不少大学生心目中的标准答案。

的确,如今在企业工作让打工人充满焦虑和危机感,既要面临可能的加班和大小周,还要面临降薪裁员的风险,甚至工作中还可能遭遇上级的PUA,似乎稳定的编制内岗位才是职场人最应该去争取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大的编制报考群体,图片上2023年数据是260万人报考3.7万岗位,2024年更加离谱。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300万人,每77人争抢一个岗位。

诚然,如今政府也的确在努力通过编制和国企,去吸纳更多人才,提升就业率,尤其是应届毕业的就业率,来确保社会稳定。

2022年的上海甚至给街道办和居委会开了硬指标,要求招聘应届毕业生。如今很多国企也是被要求:社招不强求,但校招必须搞,而且要多招。

但这条体制内的路,真的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吗?

在我们考公之前,日本的打工人已经先干了。还是按照日本政府的引导去干的。

二、日版大基建、大文旅

当年的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政府立即开始采取大幅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推动基建建设以托底经济,1992年推出乡村基建振兴法案,1995年推出乡村休闲促进法。

前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基建,修路修桥修高铁;后者我们可以类比成咱中西部城市比较爱搞的文旅项目。

真的东亚邻居,解决问题的智慧也是相通的。

然而,需求不是制造出来的,在螺旋通缩状态下,日本企业和老百姓都不敢花钱,这些项目更多是为了安置就业人群,避免海量失业人群聚集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造成不稳定因素。

日本连搞了5~6年乡村振兴计划,一度把已经升高的失业率压了回去。

三、钱从哪里来?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感觉到了,下一段的开头,应该是“但是,好景不长”。

回到问题的本质,政府可以撒钱投资,但钱从哪里来?

我们会感慨过去30年来,城市建设的变化如此之快,高楼大厦平地拔起,地铁线路四通八达,高铁通村,4G5G覆盖率……但花了这么多钱,到底是谁的钱?

更重要的是,这个谁是不是一直这么有钱?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话题,我就直接说我自己个人的观点了:

在我看来,尤其对于中小城市居民来说,我们能享受便宜的高铁,便捷的城市轨交,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托底。

大致逻辑是:房地产涨起来→老百姓拿出未来30年收入买房→政府得到大笔税收→政府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进一步推高房价→不断上涨的房价推动更多老百姓上杠杆……

但到了2025年,这个故事讲不通了,就像过去20年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创业的美好故事一样,讲不下去了。

我说过我一个实习生的故事,他2022年毕业,2921年的时候就签了深圳的高中做老师,那会儿我们都知道深圳招老师是最卷的,因为年薪高,给户口和编辑,所以一直受到应届生的喜爱。

2021年的时候深圳中学招来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清北的博士硕士,主打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当我实习生即将毕业要去上班的时候,他发现情况不对了,30万薪水中很大一部分奖金,其实是来自深圳市政府的补贴。深圳愿意补贴优质老师,是为了提升深圳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对于人才的竞争力,最终会反哺在房价上。而房价高带来的税收,可以让政府拿出钱来补贴老师。

一旦这个循环断了,原先说好的高薪就不作数了。不仅如此,在未来,稳定就一定作数吗?

四、平成大合并

事实上,日本就是走了这条路。

在持续给基建输了6~7年的血,日本遭遇了当头一棒,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了。

在这次危机中,日本财政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不少日本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乡村,据说不少规划好的度假村都无人问即——这个好像有点耳熟啊。

为了挽救日本财政,日本推出了至今依然饱受诟病的平成大合并,其实就是精简机构,缩减投资。

日本财政确实得到了拯救,但谁去拯救那些日本基层公务员和跟着乡村基建项目离开城市的打工人呢?

以我个人比较激进的观点来看,平成大合并是日本政府对于日本人民的违约。为了提升就业率,日本政府折腾出来的大基建大文旅项目,最后干不下去了,直接违约。

这波职场人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大城市,但他们的履历已经无法再去大公司上班了,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去做便利店服务员的事情。

名牌大学毕业,最后沦为便利店店员,这又导致了一波学历贬值。大学本科可能还不如大专中专学历涨薪快。

是不是也有点耳熟?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讨伐日本政府。

经历了2020~2022年这段时间后,我已经对万能的组织祛魅了。日本政府也是普通人组成的,他们大概率也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会屁股决定脑袋。

既然看到大学生都在失业,为了改善失业率,搞大基建似乎是历史成功经验,罗斯福当年也用过。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不敢招人,那就推派遣制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结果呢,初心可能都是好的,推着推着就开始逐渐抽象。

我想说表述的是,在经济上升期间,要跟着ZF走,这个时候热钱就感觉没处投,一看到有热点,还是ZF有政策支持的,那必然是蜂拥而至。

这个时候只有小赢、大赢和赢麻的区别。

相反,经济停滞时期,未必要跟着ZF走,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很多时候ZF反悔的,就像平成大合并一样,政府看撒钱撒不动了,干脆缩减开支,这个时候原先撒钱撒出来的行业很可能就无以为继了。

我只坚信一点,人人都在走的路,可能是当下稳妥的路,但未必是未来一直稳妥;人多的地方一定会卷起来,无论是瓷饭碗,还是铁饭碗。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日本打工人 经济停滞 职业选择 政府政策 中国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