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6小时前
AI会重蹈BIM的覆辙吗?关于技术狂热与行业现实的冷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剖析了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落地困境,指出其面临面子工程、数据孤岛、成本收益失衡等问题,核心症结在于协同机制缺失、数据标准混乱和技术场景脱节。作者将当前AI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与BIM当年遭遇的困境进行类比,认为AI同样面临数据质量低下、数字化基础薄弱、行业特性复杂以及认知偏差等挑战。尽管AI在底层能力上优于BIM,能处理和分析信息,但若不能解决行业痛点、做好数据治理、建立适配的组织机制,AI恐将重蹈BIM的覆辙,沦为技术泡沫。

🏗️ BIM曾被视为建筑行业的“数字革命”,但实际落地困难重重,表现为项目模型与实际施工脱节、数据传递信息丢失、投入成本高而收益不明显,最终沦为“面子工程”或“高级版CAD”。

📉 BIM落地的三大症结在于:协同机制缺失导致信息孤岛,利益博弈使得各方“各建各的模”;数据标准混乱,不同软件和地区规范的壁垒阻碍了数据跨平台流动;技术与施工场景脱节,可视化模拟流于纸上谈兵。

💡 AI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面临与BIM相似的挑战,包括数据质量低下(多为纸质、格式混乱、关键数据缺失)、数字化基础薄弱(“智慧工地”平台多为应付检查的“花瓶”)、行业特性复杂(工人接受度低、链条长、利益博弈、市场不景气)以及认知偏差(将AI视为工具而非系统思维)。

🚀 AI与BIM的底层能力存在本质差异:BIM是“信息的容器”,而AI是“信息的处理器”,AI能深度挖掘、分析数据并实现预测、优化乃至自主决策,潜力远超BIM的信息集成平台角色。

⚠️ AI要避免重蹈BIM覆辙,必须解决核心问题:1. 真正解决行业痛点,而非“锦上添花”;2. 做好数据治理,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培养复合型人才;3. 建立适配AI落地的组织机制和生态体系,而非仅仅购买产品或模型。

十年前,BIM(建筑信息模型)被誉为建筑行业的“数字革命”。

政府出台政策推动,企业争先恐后上马BIM项目,行业论坛、培训课程遍地开花。当时的BIM被描绘成解决施工行业所有痛点的“ 万能良药 ”——减少设计冲突、提高施工效率、优化运维管理,甚至有人预言:“不懂BIM的建筑人将被淘汰。” 

于是有实力的施工企业纷纷组建BIM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软件和技术人才,试图在这场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01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企业发现,BIM的落地远比预期复杂:

1. 斥巨资做成了面子工程: 

项目建模精美却无法指导实际施工,图纸与模型“两张皮”现象普遍,投入数百万元的BIM成果最终沦为汇报展示的“电子沙盘”。 

2. 数据孤岛严重: 

设计院、施工方、业主各自为战,BIM模型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丢失,最终沦为“高级版CAD”。 

3. 成本与收益失衡: 

企业 最终 发现,BIM投入巨大, 却难以带来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最常用的功能就是做个管线碰撞而已,而这一功能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软件实现。 

02

深入剖析BIM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三大症结: 

其一,协同机制的缺失让技术沦为孤岛 

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 模式,使得设计院、施工方、监理单位形成各自的信息闭环,BIM 模型本应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却因利益博弈和责任划分模糊,变成了 “各建各的模”; 

其二,数据标准的混乱制约了价值释放 

不同软件厂商的格式壁垒、各地区的地方性规范差异,让BIM 数据难以实现跨平台流动; 

其三,技术与场景的脱节导致应用空谈 

BIM 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集成,但施工场景复杂多变,进度永远比系统数据快几拍,最终让 “可视化施工模拟” 沦为纸上谈兵。 

如今,BIM并未消失,但它的光环早已褪去。 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已经裁撤了专职BIM团队,仅在项目有特殊需求时临时召集人员进行建模。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BIM工程师,或转岗、或离职,留下的是一个个沉寂的模型文件和冷清的办公室。 

而今天的AI像极了当年的BIM,同样被描绘为“颠覆性技术”,同样伴随着资本的追捧与行业的焦虑。于是我们看到相似的剧情正在上演:企业急于拥抱AI,却未真正理解其价值;资本涌入带来的泡沫风险正在累积;大量资源投入到难以落地的场景中。老杨曾经与一些国央企的朋友交流,他们也坦言,当前在AI的应用上更多是出于跟风和应对考核指标的需要。比如某企业斥巨资建成了AI知识库,但由于AI幻觉严重,无法用于实际工作,下半年随着AI热度的降低该企业的技术部门也不再推广该AI项目。 

老杨认为AI技术的落地难题与BIM有着深刻的相似逻辑。施工行业的现实土壤,给AI 的生长设置了多重障碍: 

1. 数据质量的低下是最突出的瓶颈 

大部分项目的施工记录仍停留在纸质表单阶段,即使实现数字化的管理,也存在格式混乱、标准不一、关键数据缺失等问题。某施工企业的CIO坦言,施工现场虽然每天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同堆在仓库角落的废旧钢材,看似有用却难以加工。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做数据清洗,但在当前施工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这样的投入显得尤为奢侈,且并没有多少企业领导重视此事。 

2. 数字化基础的薄弱则让AI 成了“无米之炊” 

工地数据采集难、加工难、利用难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所谓的“智慧工地”平台技术相当成熟,但这些企业化巨资建立的平台只是应付检查的“花瓶”而已,变成了观摩展示用的 “数据看板”。 

3. 行业特性决定了落地的复杂性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 一线工人、项目经理更依赖经验,对新技术接受度低 ,同时 施工行业链条长,各方利益博弈,AI的推行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 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当前施工行业不景气, 建筑项目周期长、投资大, 很多 企业不愿冒险尝试未经验证的技术 ,这就制约了AI技术的落地与推广。 

更关键的是,行业对AI 的认知仍停留在工具层面,企业员工更是将AI工具视为“百度”,而非重构施工逻辑的系统思维,这与当年对BIM 的误读如出一辙。而这种认知偏差,导致AI在施工行业的应用始终难以突破表层。许多项目将AI简单等同于“智能搜索”或“自动填表”,却忽略了其背后潜在的决策支持和流程优化能力。正如当年对BIM的理解止步于“三维展示”一样,这种误读不仅限制了技术价值的释放,也延缓了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03 

那么AI与BIM有哪些不同之处? 

与 BIM 相比,AI 的底层能力有着本质差异:如果说 BIM 是 “信息的容器”,那么AI 就是“信息的处理器”。 AI不仅能够存储和展示数据,还可以通过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从而实现预测、优化乃至自主决策的功能。BIM更多扮演的是信息集成平台的角色,而AI则赋予了这些信息“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例如,在施工进度管理中,BIM可以帮助各方直观看到施工模型与计划节点,但只有结合AI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前预警潜在延误风险,并推荐最优调整方案。这种由“静态信息”向“动态智慧”的跃迁,使AI在施工行业的应用潜力远超BIM。 

04 

那么AI会步BIM后尘吗? 

BIM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再先进,若不能真正融入行业逻辑,融入场景,终将被边缘化。老杨认为AI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必须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 AI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要真正解决行业痛点。比如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下、成本超支、安全隐患等问题,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第二, 必需做好数据治理,打牢AI应用的基础。施工行业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制约AI落地的关键瓶颈。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和管理,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才能训练出真正适用的模型。同时,企业需培养既懂施工又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让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第三, 还需要建立适合AI落地的组织机制与生态体系,而不仅仅是购买几套AI产品或搭建几个算法模型。施工企业需重新思考内部的流程协作与职责划分,为AI创造“可用、好用、持续用”的土壤。 

BIM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狂热之后,往往是漫长的落地挣扎。AI的潜力毋庸置疑,但它能否真正改变施工行业,取决于:施工企业是否愿意为数据治理付出成本、能否找到真正的高价值场景、组织能力能否协同进化;如果以上这些最基础的都做不好,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BIM的命运就将是AI最好的镜子:开始时万众期待,落地时困难重重,最终沦为“鸡肋”,那么它注定只是一场技术泡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BIM AI 建筑行业 技术落地 数字化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