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5小时前
GPT-5发布,槽点竟多过亮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GPT-5的发布标志着AI行业从技术炫技转向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此次发布并未带来颠覆性的“Aha moment”,而是聚焦于“All in one”策略,将推理、编码、语音等能力整合进单一模型,并在编程能力上实现显著提升。OpenAI通过大幅降低API价格,特别是面向企业用户,旨在抢占市场份额,冲击传统SaaS模式。GPT-5以其全能性和成本优势,意图重塑AI生态规则,预示着AI行业将进入更加激烈的商业竞争时代,技术进步将更多地服务于实际商业落地。

💡 **“All in one”与多模态融合**:GPT-5整合了推理、编码、语音、研究等多种能力于单一模型,并引入“智能路由”系统,能根据问题难度自动调用不同“大脑”响应。它融合了GPT系列与o系列推理模型,形成单一多模态架构,上下文窗口扩展至1M tokens,并支持MCP与并行工具调用,旨在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用户体验。

💻 **编程能力的显著飞跃**:GPT-5在编程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为非专业用户提供了“Vibe Coding”的便捷体验,如快速生成互动学习网站,也为专业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它能够一次性处理整个前后端仓库,生成代码地图,优化遗留代码,并原生支持20余种语言混合项目,实现开发部署全链路自动化,将“写代码”升级为“交付软件”。

💰 **低价策略驱动商业化**:OpenAI通过大幅降低GPT-5的API价格,特别是面向企业用户的标准版、mini版和nano版,旨在吸引企业客户,抢占市场份额。例如,GPT-5标准版价格远低于GPT-4,且比Claude 4 Opus便宜十二分之一,这不仅降低了AI应用的门槛,也给依赖性价比的竞争对手带来了生存压力,标志着AI行业进入“价格战”和商业落地的竞争阶段。

🛡️ **减少模型幻觉与提升可靠性**:OpenAI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模型安全测试,目标是减少模型“撒谎”的情况。尽管“言之凿凿的假话”仍是大型语言模型的挑战,但GPT-5在连贯完成复杂流程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可信度,努力堵住模型在执行多步骤任务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提升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的体验和信任度。

我们至今不知道让奥特曼“瘫倒在椅子上”的是什么力量。

因为人们等待许久的GPT-5发布,至少从大家第一时间对发布会的感受来看,居然是槽点,甚至笑料多过了亮点……

几个月前,甚至发布前,都不会有人想到,这么万众期待的模型发布,被传播最多的会是多张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图表:

而这几乎就是发布会给人们感受的一个缩影。

大量工作在争夺用户注意力上,不少不错的细节提升,但没有大的惊喜,甚至一度有些好笑,“AGI”还早,肉搏时代开启了。

GPT5来了,模型没有到AGI时刻,甚至连“aha moment”也没有。

正如发布前的剧透,GPT-5采用了“All in one”策略,将推理、编码、语音、研究等能力整合进单一模型,根据用户需求自动调取相应能力。在各个垂直领域,GPT-5都刷新了基准测试成绩,其中编程能力的进化最为显著,无论你是专业的开发者,还是小白尝试vibe Coding,它都在模型能力上做了优化。

API方面,他首次考虑到了广大用户的钱包,开启了一轮大降价。企业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预算来调低中高档位,分别为GPT-5标准版、GPT-5-mini版、GPT-5-nano版。其中GPT-5-mini的价格低于谷歌的Gemini 2.5 Flash,而GPT-5 Standard的价格仅为Claude 4 Opus的十二分之一。

新模型的案例演示、再次被刷新的Benchmark、被打下来的API价格,几乎构成了这场发布会的全部。但不同的是,在最后三分之一,OpenAI加入了一些并不那么炫酷的企业案例分享,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模型帮助企业构建自己的应用,同时增加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企业的模型GPT-5-chat:面向客服场景,延迟

而这些,才是GPT-5发布的真正意图:他们想要的已经不是技术Demo的掌声,而是企业客户的真金白银。GPT-5不是代际跨越的炸裂模型,而是OpenAI准备投入到商业肉搏的底牌。

结合Sam Altman此前在X上关于SaaS的预判,一旦企业能够基于GPT-5自主构建应用,传统SaaS模式确实面临冲击。

但这也证明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整个AI行业都已从技术炫技转向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连OpenAI也不例外。

一、一个模型,多种智能

发布的开始,Sam Altman就代表OpenAI,认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升级,而是一次智能的“次元跳跃”。

官方宣称它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路由”系统,能秒级判断你的问题难度,自动调用合适的“大脑”来回答。普通问题用“高效大脑”快速响应,复杂问题则自动切换到“深度思考大脑”。这种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结合,在今年更早的时候,已经有部分模型产品通过Autothink已经实现。

GPT-5首次把GPT系列与o系列推理模型融合,形成单一多模态架构。上下文窗口扩展至1 M tokens,输出可达10万tokens,支持MCP与并行工具调用。四个变体全部面向代码场景优化:

    gpt-5:旗舰,长链推理+全模态;

    gpt-5-mini:成本↓60%,保留90%编程性能;

    gpt-5-nano:端侧离线32 K,延迟

    gpt-5-chat:企业级对话,CI/CD集成插件化。

针对不同的场景,GPT-5都做了单项优化,比如写作中的语感优化、语音对话功能多语种灵活切换能力,GPT-5也在新的ARC-AGI-2上进行了测试。除Grok 4外,它的表现优于所有主要模型。

但最可圈可点的,是在整个Coding能力上再次提高了一个水准。代码能力覆盖了两种场景,一种是低提示词的非专业用户场景,

在发布会上,OpenAI的后期训练负责人Yann Dubois使用GPT-5现场演示,要求它生成一个用于学习法语、并带有互动游戏的网站。在短短几秒钟内,GPT-5就编写了数百行代码,并直接展示了网站的前端界面。他在Zoom上分享屏幕并进行了简单的点击操作,一个看起来非常酷炫的网站便生成了。

在Canvas中,GPT-5可以快速一次性完成前端应用程序,以保证没有免费又好用的编码模型的用户,能够实现真正的Vibe Coding。

在专业编程场景,GPT-5支持一键上传整个前后端仓库,秒级生成可视化“代码地图”,分层展示模块依赖、性能瓶颈及安全漏洞,并给出优先级列表;针对遗留代码,它能自动剔除无用依赖、统一命名风格、补全类型注解,同时生成Git回滚脚本,确保重构零风险。

同时模型原生支持Python、TypeScript、Rust、Go、Solidity等20余种语言混合项目,可智能识别跨语言调用链,自动生成FFI绑定、序列化代码及对应的Docker多阶段构建文件,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打通开发与部署全链路。

当然,尽管OpenAI一直在强调“GPT-5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模型”,但在OpenAI的展示中,却出现了Benchmark图的坐标轴“作弊”的行为,不仅有52.8>69.1这样的弱智错误,也实际上夸大了GPT-5的能力提升。

抛开一些“小插曲”,GPT-5的确把“写代码”升级为“交付软件”,从单文件补全到跨语言、跨框架、端到端的工程代理。开发者获得的不仅是更快的自动补全,而是一键可部署、可测试、可维护的工程团队。

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模型的可用性,OpenAI花了不少时间用来降低模型幻觉。模型安全研究负责人Alex Beutel透露,OpenAI为评估GPT-5的潜在风险,累计投入逾五千小时进行深度测试,核心目标之一是杜绝模型向用户“撒谎”。

尽管相比o3推理模型,GPT-5的幻觉有所收敛,但“言之凿凿的假话”仍是大型语言模型难以根除的顽疾;尤其在模型扮演智能体、执行多步骤任务时,这一隐患会被进一步放大。不过,OpenAI强调,GPT-5在连贯完成复杂流程方面更值得信赖。Beutel指出,过去曾出现模型宣称已达成目标却实际未行动的情况,如今团队正着力堵住此类漏洞。

整体来说,GPT-5在模型、产品、场景进行了综合的优化提升,它可能不是某一个领域绝对的尖子生,但却是全能的ACE。

二、用低价突围商业化

“卷价格”常常被形容是中国大模型厂商们的做法,而这次OpenAI告诉大家,你们错了,我卷起来更狠。

面向个人用户,OpenAI采取了免费先用、分级限速的策略。从今天起,所有ChatGPT账号都能直接体验GPT-5,无需排队。免费层每天有一定额度,用完即自动降级到GPT-5-mini继续对话。Plus会员额度翻倍,Pro会员则可调用“GPT-5 Pro”这一高推理档位。换句话说,OpenAI把7亿C端用户当成了“默认入口”,但真正的算盘并不在这里。

面向企业客户则出现了明显的低价抢市场。根据官网消息,标准版GPT-5:输入1.25美元/百万token,输出10美元/百万token,比GPT-4时代普遍低30%~50%。mini与nano再砍一刀,分别低至0.3美元和0.05美元/百万token,几乎逼近自托管成本。

企业套餐还附带零保留、私有端点、并发翻倍,整体算下来,同等算力支出可节省40%以上。

显然,OpenAI这次把火力瞄准了B端:用超低API价格把企业从自研或竞争对手那里直接“挖”过来,C端免费只是流量入口和口碑放大器。

显然,新的价格让这些“苦o3久矣”的开发者们十分满意,当GPT-5标准版仅为Claude 4 Opus十二分之一价格时,那些靠“性价比”立足的平替厂商将面临生存危机。

参考国内上一轮的模型“价格战”,基础模型市场将迎来残酷的优胜劣汰。中小模型厂商要么在垂直领域找到差异化定位,要么被迫退出竞争。

当然,推理成本的大幅下降直接降低了AI应用的准入门槛。当调用成本不再是制约因素,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将尝试将AI能力集成到产品中。软件的边际成本持续降低,将催生新一轮应用创新浪潮,从工具类应用到消费级产品都将受益。

从技术突破到价格屠夫,从能力炫技到场景落地,OpenAI这次发布的核心逻辑异常清晰:用成本优势和产品整合来重塑整个AI生态的游戏规则。

当GPT-5以白菜价提供接近人类专家水平的能力时,它实际上是在向整个行业宣战——不仅要抢夺竞对的市场份额,更要让传统软件服务商感受到降维打击的压力。这种策略转变标志着AI行业从“技术驱动”正式迈入“商业驱动”阶段。

GPT-5不是技术的终点,而是商业肉搏战更进一步的信号。接下来,像是Meta离谱高价抢夺人才,OpenAI发布会的“图表错误”,Anthropic断供二选一之类的事情,会比让人惊叹的模型大跃升和各种“Aha moment”更多的出现在你面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GPT-5 OpenAI AI商业化 编程助手 大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