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8小时前
人身险利率“三连降”,产品“下架潮”开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多家保险公司密集发布停售通知,将一批热销人身险产品下架,原因可能与9月1日起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进行年内第三次下调有关。此次下调涉及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年金保险等大众普遍青睐的险种。预定利率作为保险公司为长期保单设定的内部收益率目标,其下降将直接影响保单持有人的长期回报。此次调整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已连续三次下调,幅度较大。保险产品的“定价坐标”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动态调整,主要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预计将调整为2.0%(普通型)和1.75%(分红型)。预定利率为理论参考值,实际到手收益还需扣除各项费用。

💰 **人身险产品批量停售与预定利率下调密切相关**:受9月1日起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第三次下调影响,多家保险公司集中下架了采用“老利率”的热销人身险产品,为即将推出的新品让路。这标志着保险市场利率环境的又一次重要变化。

📉 **预定利率连续下调,历史罕见**:今年以来,中国的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已连续三次下调,总调整幅度超过50个基点,从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2.50%降至当前的1.99%(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研究值),这一降幅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反映了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

📊 **预定利率是保险产品“定价坐标”,影响长期回报**:预定利率作为保险公司计算保费和未来返还金额的内部收益率目标,其下降会直接影响如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险等长期保单持有人的长期回报水平。保险产品的定价机制与市场利率挂钩,并动态调整。

💲 **预定利率并非到手收益,需扣除各项费用**:文章强调,预定利率是合同中的“理论参考值”,而非最终到手的实际收益。实际收益会扣除销售佣金、管理费、保障成本以及保险公司的利润等多种费用,因此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预定利率与实际回报的关系。

一直热销的人身险产品突然批量进入“停售”。

来自业界信息,近期有多家保险公司密集发布停售通知,有的产品宣布其“老产品”的下架日期为8月31日,还有产品甚至在发布通知后当天就下架。

据悉,这或与保险市场即将推行年内利率第三次下降有关。由于9月1日起业内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正式下调,一些此前上市并沿用“老利率”的产品纷纷于近期开始暂停销售,以待新品。

01 主要涉及人身险

所谓人身险主要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年金保险等产品,即通常大众消费者最青睐的保险品种之一。

其中,人寿保险以人的生命为标的,涵盖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险等;健康保险以身体为标的,包含重疾险(确诊约定大病给付保险金)、医疗险(报销医疗费用)、失能险(补偿无法工作的收入损失)、护理险(报销长期护理费用)等。

带有储蓄功能的年金保险,也是人身险的一种,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约定周期给付年金,侧重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02 利率上限又降了

保险市场预定利率,近年来和银行存款利率一样,一直处于下降同道中。

2025年7月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举行专家咨询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相比之前下降了14个百分点

此前的今年1月和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专家咨询季度例会的公告中,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和2.13%,已经连续两度下调。

本轮调整后,今年以来中国的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连续三次下调,合计调整超过50个百分点(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预定利率为2.50%),如此降幅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03 “定价坐标”何来

预定利率(利率上限)的下降,对普通的人身保险产品影响十分明显。

通常,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为长期保单(如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险)设定的内部收益率目标,用于计算保费和未来返还金额。预定利率的下降会明显影响保单持有人的长期回报水平。

而预定利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保险公司熟悉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当保险公司面向的投资市场收益率下降时,保险公司不下调利率则将自己承担其中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有一个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相关文件的表述,即“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

后者由中国保险业协会定期牵头专家研究并公布的预定利率基准值,相当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坐标”。

04 部分公司已公告新“参考利息”

来自行业的消息,国内最大的几家寿险机构诸如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此前已经发布公告称,将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

业界普遍的预期是,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调整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调整为1.75%。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预定利率并不一定等同于到手的收益率

简单的说,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写在合同里的“理论参考值”,就像餐厅菜单上的“食材成本价”,但实际端上桌的菜(到手收益),还要扣除各种“杂费”,包括:销售佣金、管理费、保障成本以及留存利润(保险公司要赚的钱)。

另外,部分保险公司可能开始尝试新的产品,比如,推出一些具有“保底+浮动”收益特征的分红险。这是否会酝酿新的爆款,值得观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本深潜号”,作者:资本深潜号,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身险 预定利率 保险产品 利率调整 保险市场
相关文章